国内影视剧不尊重原著,喜欢塞点“意外”,但有多少点石成金的?

【本文来自《咱们的电影界空有钻石矿一样的题材,可惜种种技术和非技术的原因拍不出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导演和制作的原因(因为我渐渐开始相信很多编剧是无辜的)。

我觉得,对于国内导演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对历史、原著和科学的敬畏。这需要很丰富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篇响彻艺术界的论文。

以楼主说的故事为例子,张骞出使西域时期,要恢复当时西域的服化道该咋整?汉唐的骑兵碰撞和弓骑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到底是个神马阵型?王玄策那场是搞成山地战、丛林战还是巷战?班超那一票对面的武器配置和人员数量怎么整合适?这些东西,艺术院校永远不会教给你。

但以上这些,我相信通过导演和制片谦虚的求教,加以各类特技技术,完全可以克服。即便有争议,也可以借着学术界的争议给观众做做科普,只要再电影最后加点字幕就足够。而真正要命的东西是剧本!

电影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导演和制作都对完整的还原著作内容开始出现抗拒。就好像你要是不往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塞点“意外”就对不起观众。当然,这里边有些故事信息相对短小的因素。

不过这个塞进来的“意外”,只有极少数是点石成金,比如烟熏妆的哪吒。但绝大部分,是朝着无厘头的防向一路狂奔。具体就不举例了,太多。反正看国内历史电影,感觉任何人可以和任何人谈恋爱,任何人都可能会气元斩或者单手拆核弹,感觉任何一支军队,要么是来自中土的精灵军队变的,要么,是一群不明真相晚清农民莫名其妙的出现在高达脚下。或者,干脆,战争和神话电影拍战争和神话多没劲,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呀。。。。。。。。。(我特么,,,,,,)

貌似在导演和编剧眼里,这些故事大都耳熟能详,已经没有翻拍的意义。只有塞进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才能吸引观众。殊不知,著作之所以是著作,就是因为其难以超越。而真正能让其超越原著的作品,无不建立在对原著故事的尊重之上。

您可以尊其原著对故事内容细化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但最好不要再另开副本,除非你对剧本无比自信(为了大家的心情就不举例了)。而且其实,,,,,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对这些名著的内容有过实质性的了解呢?

不过,好消息是,这十年来,观众的观影水平提高无比迅速。连我儿子都对漫威啥抱着吃瓜心态了。我个人十分清晰的记得,

大概二十年前,央视有个好像是节目的广告。一个编剧的老艺术家当着镜头说“艺术创作是要有灵魂的。而一个没有灵魂的作品是会被轻易识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也没记住哪位老人的名字。我念过三十后才明白,一部电影作品有没有灵魂,不仅体现在导演手法、演员的演技和服化道,还有优秀的剧本。

导演对镜头的应用,我们可以说国内导演与外国导演比算是各有千秋。演员,剔除那些只顾流量的,无数国家级老少青不是摆设。服化道等等,只会是越来越专业。电影的故事性么,,,,呵呵了个呵呵。

不过现在,“没有灵魂的作品”很难再大赚特赚了。也难怪有人形容“这届观众不行。”

所以,我坚信,在网络社会熏陶下成长起来的00后导演和制片们,将来肯定敢对封神榜下手,能让山海经出阁,能够拍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能够表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条件是,别只顾着看艺术论文和流量报表啊,多看看其它的书,尤其是历史、物理、化学。因为艺术论文和流量报表是你讲出“好故事”的基础上才有的东西。而好故事的灵魂,其实包含了经济学、历史和数理化。

另,其实我最想看国内编剧怎么说王莽。额,别拍他后宫的故事就行。其它的我估计我都能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