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贝聿铭逝世2周年,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传承至今的秘密是什么?

  编者按:提起贝聿铭这个名字,他象征着建筑界的极致传奇。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作为现代建筑历史上“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

500

  除了贝聿铭无与伦比的建筑作品,他背后那个生生不息的家族,同样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俗语说“富不过三代”,但贝氏家族却经历了数个大时代的浪涛和风雨,不仅屹立不倒,反而历经15代蒸蒸日上。

  今天,是贝聿铭逝世2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透过贝老传奇的一生,解码贝氏家族传承至今的秘密。

500

  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我来自中国苏州。”在国外被问及是哪里人时,贝聿铭总是这样自信地回答。

  2003年11月4日傍晚,狮子林早已寂静无人,园内东北角的二层小楼指柏轩内,鲜花簇拥,烛光摇曳,贝聿铭设下一席极品精萃的苏帮家宴,款待二十一位中外宾客。

  至今仍有老苏州人,将这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称为“贝家花园”。

500

  80年代,贝聿铭在苏州

  要知道1949年以前,狮子林本就是贝家的产业,童年暑假,贝聿铭常常是在这个园子,与同族兄弟一起消夏,而到了晚年,他也总把这里称作“我的家”。

  苏州园林造法自然,浑然天成的建筑特点给了贝聿铭无穷无尽的灵感,也是他追求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美学源头。

  而这桌家宴,不过是这位世界闻名的建筑师,作为温柔敦厚的苏州人,对“乡亲”表达谢意的方式:此前一年,85岁的贝聿铭,接受了生平“最具挑战”的设计项目——苏州博物馆新馆,把在中国大陆最后一个亲自操刀的设计项目献给了故乡。

500

  建成后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居住时间不长,与他漫长的生命历程相比,甚至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都显得那么短促——18岁去往美国留学开始,他再也没有回国长期居留,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是苏州人,对他而言,建造苏州博物馆的过程就像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在他身上,并存着中西两个世界,西方思维的塑造背后,是传统东方的文人气质:那些传统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共存,留下了他骨子里的东方气韵。

  终其一生,他是一个中国贵族,这种贵族性,是精神世界的圆融,是东方式的境界和平衡。

500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是贝聿铭)

  于是,他将博物馆称为自己的小女儿,家有小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心惬喜,走在自己博物馆里,他神采奕奕。

  开馆仪式上,他激动又自豪: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500

  富15代,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

  1935年8月13日,18岁的贝聿铭在上海码头登上“柯立芝总统号”,开启了横跨太平洋的求学之旅。对即将到来的异域生活,他曾打趣说:“早在我能说英语之前,我的家庭已经使我能够打入波士顿的上流社交圈了”。

  少年贝聿铭此言不虚。

  有人如此描述贝氏家族:这个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而要追述这个家族的历史,则得从元末明初说起。

500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为躲避战祸,贝氏一族举家迁到苏州。

  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医卖药起家,从明朝中叶开始,渐渐富甲一方。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苏州贝氏已经成为苏州四大豪门之一。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作为经济重镇苏州的富豪,放眼全国也绝对是局指可数的顶级世家。

  此后,贝氏家族也更是逐渐兴旺发展,十三世孙贝润生和贝理泰分别被称作“颜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参与创办过上海银行,其父贝祖贻青出于蓝,曾在民国时期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同时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其母是苏州当地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和音乐家;继母则是张学良最爱的“蒋四小姐”,响当当的江南名媛。

500

  贝聿铭继母

  贝家房产也是多到数不过来:上世纪50年代,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房产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包括远东第一豪宅绿屋,苏州名园狮子林,后者据说连康熙皇帝都对此羡慕不已,诏令承德避暑山庄模仿此园建设。

  与此同时,贝氏一族在商政两界都称得上豪门,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富可敌国之资,而是因为全族上下无一人不注重德行和节操。

  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从1922年起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7年,先后发起募捐巨款开辟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时称“新马路”。

500

  贝聿铭的父母

  贝理泰还担任过吴县救火会会长,博习医院、振华女子中学董事,和兄长贝润生二人共同捐资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

  在贝氏家族中信奉“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所有的男性都必须做事,从来没出过一个提笼遛鸟的公子哥儿。

500

  幼时的贝聿铭,父亲工作极其繁忙,生母患病去世,没有人管。但是在家族成员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从小嗜书如命,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一看就是大半夜。

  父亲希望他长大后从事金融或学医,可他在目睹了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而起后,开始梦想当个建筑师。

  1935年,中国风雨飘摇,他被家里送往美国读书,万万没想到,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已是40年后……

500

  如此辉煌的建筑履历 

  走上巅峰的开挂人生

  在美国,这位青年如何一步步学习成长为建筑大师?来看看贝聿铭辉煌的建筑履历:

  短暂的美国宾州大学学习经历后,贝聿铭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他的艺术天赋开始被发现;

500

  求学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他当时的毕业设计,是为战时的中国建设一简易书报贩售亭,毕业设计的纸上,两个大字震撼人心:“国魂”;

  毕业后因战争局势回国无望,他进入到哈佛大学就读,1946年,哈佛毕业后,他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可一方讲台远远不足以让他施展才华;

  1949年,转机来了,他从哈佛大学辞职,加入房地产建筑公司,打破了在美国,中国人做不了建筑师的历史;1954年,由于身份问题回乡无望的贝聿铭,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名美籍华人。

  1955年,他自立门户,创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这又是他一次大胆而正确的选择!在城市规划改建和公共设施领域开始受到全世界政府的关注,他睿智地第一个开始承接这类业务——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让他在美国建筑界一战成名;得梅因艺术中心和艾佛森美术馆项目,让他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国家荣誉奖,也是协会第一次同时颁奖给同一建筑师的两个博物馆作品。

500

  贝聿铭在肯尼迪图书馆内

  1964年,肯尼迪家族决定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纪念遇刺而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1979年,他奋斗了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建成,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成了他的铁粉,更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500

  1964年12月,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

  而闻名世界的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更是让他站上了世界之巅,称霸世界建筑界:1981年,法国总统邀请全球15位知名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13位馆长都共同推荐了贝聿铭。

500

  1984年,贝聿铭(右二)成为法兰西艺术学院外籍院士

  法国人对于由华人主持修建卢浮宫接受无能,法国文化部长嘲笑他玻璃金字塔型入口的设计图是“一颗寒碜的钻石”,他花费两年时间说服各大要员拿下项目,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他用三角形、光线、玻璃,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杰作,他也因此被授予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500

  贝聿铭在卢浮宫建筑模型前

  当法国人改口称赞:“这个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他却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500

  香山饭店内景

  80年代,他开始为祖国设计香山饭店,他不辞辛苦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和承德等地寻找灵感,并最终用简洁朴素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巧妙地融合,让香山饭店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500

  中银大厦

  此后,他还在低预算的情况下,完成了中银大厦的建造,其设计看似随性又不失格调,满足视觉、功能、时代的要求,更是被誉为是几何的绝唱。

  贝聿铭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这些正是他设计的灵感之源泉,他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010年,伦敦为他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他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而在此之前,他已获得了,作为一个建筑师所能获得的所有最高荣誉。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

500

  他说: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就只有建筑本身。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

  而他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里,为这个世界带来欣喜。

  

500

  77年的爱情:

  夫妻恩爱、琴瑟和鸣

  有人说,一个男人的品位在于选择妻子,选择了什么样的妻子,就等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这句话在贝聿铭和卢爱玲身上完美印证。

  1938年暑期,贝聿铭去纽约玩,在中央火车站接一位朋友时,一眼看到一位美丽优雅的中国姑娘。

  这个女生叫做陆书华,因为英文名Ellien Loo,出身东莞虎门名门望族,就读于拥有美国最优秀女性的卫斯理学院,和宋家三姐妹、冰心先生是校友。

500

  贝聿铭与夫人陆书华

  两个家庭、教育相似的年轻人迅速爱上了彼此,生下三子一女,全都讲英语长大,但教育上更像传统的贝氏家族。3个儿子分别名为,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在贝建中印象中,父母从来不会很“凶”,也不会有华人家庭常见的严厉到极致的管束,但他清楚地明白父母的厚望,而他在成长中感受的压力,来自于主动满足父母期望的需要。

  这种家族压力,其实更像一种家族荣光,让孩子们不敢任性辜负。

500

  因为贝聿铭常年工作在外,在家庭教育中感知到的是母亲一点一滴的关怀。

  小儿子贝礼中回忆起母亲,总是将家庭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那时候我们上寄宿宿舍,母亲与我们很亲,但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们与父亲有一点距离,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母亲也经常将我们聚在一起,夏天,我们会在郊外一起度假。”

500

  在子女的眼中,母亲陆书华被形容为“非常优雅、非常知性的一位女性”,更是“父亲的秘密武器”。“他们互相尊重,十分恩爱,同时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说,他们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贝建中在与精英说的访谈中提及母亲,表现出了极大的自豪与喜悦:“父亲在外劳碌,母亲与我们很亲密,关于教养、与他人相处、看待这个世界的第一课,都是她教的。她的影响,日复一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命。”

  贝聿铭次子贝建中接受精英说专访

  虽然看似“家庭主妇”,陆书华却以进为退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凭借自己优雅的品味、敏锐的目光,以及对人物个性的精明判断,成了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最得力的助手、最难得的知己”。

  一个家族,真正的财富不在金钱的多寡,而在于关系的和睦。

  从某种程度说,两人的婚姻一如丈夫贝聿铭的校友——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同样因建筑艺术志同道合,但陆书华一生却默默无闻。

500

  卢爱玲的父亲是麻省理工毕业的工程师,驻美国大使张荫棠是她外公,民国总理唐绍仪的千金是她舅妈。

  贵为“名门望族”千金的她,比丈夫贝聿铭其实出身更好,但却不卑不亢活了一辈子。从1942年开始,这份童话般的爱情携手走完超过七十载,直到两人生命尽头。

  如今,贝聿铭已经离去,但是贝氏家族自古传承的家风并不会消失。

  道德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好的家风就像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一座越盖越高的楼。

  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风却能够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贝聿铭的四个子女皆优秀,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律专业的高材生。

  贝氏家族的优良传承,或许远不止15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