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作为“国家名片”,再做好这三方面,才会更加靓丽
【本文由“蓟辽总督李如松”推荐,来自《专访中车长客专家张国芹:各国高铁智能化发展很快,我们要做技术引领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中车这张『国家名片』需要中车人更加努力才能更加靓丽:中国中车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图发展高铁、动车、地铁一跃而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商,为中国GDP的发展和人员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让中国人以比较实惠的价格享受高速出行的便利。但中国中车从年报和产品细节上看这张名片需要中车人加倍努力才会更加靓丽。原因如下:
一、中国中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商,不是由于自身综合产品竞争力多强,而是在中国这个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市场具备垄断性,没有竞争者。事实上国家对中车最大支持就是市场独占性。中车目前仍然只能在年报中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列车生产车,而不是产品技术、工艺领先者。在国家给予市场独占性情况下,中国中车2020年净利润仅74亿元,其中国家政策性补贴达到27亿元,国家政策性补贴达到中车净利润的36.5%,也就是说中车不仅享受国家从市场独占性,而且享受财税优惠,这还不包括中国中车各生产基础所在地政府从土地等配套层面给予的在年报中体现不出的优惠。而同样作为中国央企的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远洋、中集集团在没有国家补贴和垄断性支持的情况下与世界上著名企业竞争,仍然进入世界第 一(中集集团)、世界第三(中国远洋),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中国中车的连续几年毛利率仅24%左右(国内、国外市场相关不大)。也就是说中国中车仍然在依靠价格低廉、产品可靠而不是优秀参与竞争,其在国外销售价格与日本、欧洲同类企业相比是最低的,最好的情况下价格仅为外国同行的60%。
二、中国中车之所以只能规模最大而不是产品最优,与中车在制造工艺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关。可能大家对这个提法不认可,但我认真从中车产品制造细节上可以看出中车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首先,大家如果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可以车门的制作观察,中车车门的工艺水平非常一般,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作为车门与车门滑轨机构之间连接板用量非常大,任何一家注重生产工艺和产品美观、生产效率的中型制造都会选择模具冲压加工,而不是中车目前采用的等离子切割,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不美观。同样不可思议的是紧固件的选择,在大规模制造时企业会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紧固件品类,而从中车上可以看到品类非常多,而有些完全可以统一到一个规格上,便于组织。甚至有的紧固件的强度也不达标,有的内六角螺栓已经变成圆形,说明强度不够,有的地方采用普通自攻螺钉。作为一款优秀的产品,不仅是满足功能性要求,更要有工匠精神,注重每一个细节,来提高产品可靠性、美观性,因此,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中车人对自身产品、国家名片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细节。
三、虽然中车的直接用户是中国国铁和国外铁路运营企业,但间接用户是实际乘坐的乘客,在用户使用方便性、舒适性方面也需要考虑更周到。比如卫生间座式马桶,为了保证卫生,为什么不将座圈更换成可以自动循环再生塑料包裹的座圈,让需要使用座式马桶的乘客使用起来感觉更卫生,这个对上千万一辆的机车来说成本增加不大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另外车厢的液晶电视明显档次低。座椅固定装置我不只一次碰到松动的情况。这些直接降低了中车产品的档次,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就可以改变的。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国的国家名片的中国中车要走向世界,代表的是中国的制造业水平,美观、可靠、舒适、方便、精致的产品会提升中车产品的档次,会赢得乘客的好感。反之,对细节 产品形象因为细节的漠视降低了中车的产品档次和产品价格,也会影响中国制造的形象。希望中车人在注重更快、更安全、更智能的同时,注重产品细节,让中国中车这张名片更加靓丽,以产品综合竞争力与世界上优秀同行竞争,成为不仅在规模上世界第一,而且在技术上、制造水平上、乘坐体验上第一的公司,在产品档次提升的同时也提高赢利水平,在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