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新一代的受过更高教育的观众必然会对编剧有更高的要求
【本文由“末末”推荐,来自《张艺谋打破了爱国主义电影的“套路”,可惜……》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者批判督公批评的角度,说督公用历史事实来批判编剧是外行指导内行,不尊重编剧行业的艺术创作规律,那对不起,我们新一代的受过更高教育的观众必然会对编剧有更高的要求。
督公提出的最致命的问题不是服化道这类简单的问题,毕竟《觉醒年代》《亮剑》证明了影视行业对于外在环境的塑造已经到了工业化水准,不是做不到的。
关键是剧组整体体现出的历史观问题,历史观不对,那么一切都是歪的。
还是延安座谈会提出的老问题,艺术是为谁创作的,《悬崖之上》的时代背景塑造出来,是迎合小资产阶级趣味的,精致的室内装饰,宽敞明亮的街道,现代化的设施,精干强悍的伪满官僚和特务,这些体现出编剧对于历史的选择性裁剪。
因为历史事实伪满统治下的哈尔滨并没有那么美好,即使美好的那一部分也是为日本人和汉奸准备的,中国人在伪满生活的环境的破败与凋敝没有很好的还原,这就潜移默化的告诉观众,日本建设东北还是不错的。
虽然我不喜欢《亮剑》的历史观,但是《亮剑》的成功告诉我们,观众对于满身尘土的八路军,贫穷破败的乡村并没有什么排斥心理,就是因为剧组在塑造人物上下的功夫,所以才成了抗日神剧中最成功的的一部经典。
只要仔细考察生活在伪满的中国的工农兵是个什么生活状态,那么最烂的编剧也能创作出比现在好的剧本。
工人在日本人的刺刀下强迫劳动,农民被日本开拓团抢走了土地,抗联的战士们有多苦就不用说了,更何况还有不断在731部队驻地“失踪”的中国人,这么强大的历史背景,就不能创造出更加好的剧本?
民国的谍战戏是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核心开展的,这是基本设定,但是同胞收到的苦难自然会对那些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产生震动,督公说接受伪满教育的学生“知识越多越反日”,这句话可以在“人性”“艺术”“家国”上作出多少文章啊?
同样是接受了日本奴化教育,东北绝大部分学生走上抗日道路,台湾却产生不少皇民,等统一过后又是一部不亚于《闯关东》的历史大戏,一个学生接受伪满教育,后来起来抗日,又跟着国民党去台湾,遇到了台湾的皇民。。。这里面的戏该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