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校长:母亲差点死于集中营,这个犹太难民之子如何在苦难中逆袭人生...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上任“100天”经常被视作考验新领导人的关键时间节点。
对哈佛大学新上任的校长Lawrence S. Bacow来说,前不久,他刚刚度过了上任以来的第一百天。
在Bacow校长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办公室里,租来的家具凌乱地摆放着,墙壁上破旧的墙纸显得斑驳不平,连照片也还没有来得及装进相框挂起来。这个空间仍在适应新到来的主人,但Bacow的举止表明,他对这里的一切已越来越熟悉。
作为移民后裔成长起来的Bacow拥有三张哈佛证书(JD :法学博士,MPP :公共政策硕士和PhD学位),又通过个人努力进入美国主流的上层精英社会,成为赢得了高等教育信任的哈佛新校长。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Bacow放弃了熟悉的生活步调,并积极适应新的身份,寻找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他将自己的学术研究重点放在了关注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上,大力呼吁提倡高等教育、学习校园中复杂的运作机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新生打成一片……
然而对Bacow来说,眼下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哈佛校园外,哈佛歧视亚裔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连美国司法部也涉入,展开调查(相关阅读:哈佛歧视亚裔案曝新证据!常常人都没见,直接给黄皮肤最低分);此外,哈佛大学所倡导的包容、多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与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趋势相悖。
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也遭受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质疑送孩子上大学的价值,质疑高等教育是否值得支持,甚至质疑大学是否对国家长远发展有益……种种疑虑,让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似乎变得岌岌可危。
重重困境下,Lawrence S. Bacow在这一百天里,到底是如何应对的呢?
父亲差点死于大屠杀,母亲差点死于集中营
现年66岁的Bacow,出生于密歇根州庞蒂亚克(Pontiac, Michigan)一个蓝领聚集的小镇。作为犹太后裔的他,父亲是童年时期从东欧大屠杀中逃离的难民,母亲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少数的幸存者之一。
虽然历经了黑暗的过去,但Bacow的家人从没有被生活的苦涩压垮,他们几乎是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通过一番打拼,最终在美国定居,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全心全意地培养自己的儿女。
小学时期的Bacow
众所周知,犹太家庭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一点在Bacow的成长中也不例外。在教育这件事上,Bacow的父亲并没有说太多,而是选择身体力行。他白天工作,晚上在夜校读书,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同时完成了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的学业。
常言道“勤奋的父母不会有懒散的孩子”,以身作则的方式带给了Bacow极大的影响。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Bacow形容自己是一个“书呆子”、“狂热的无线电爱好者”,除了逛科技博览会、组装业余收音机,他把高中大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阅读《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等各类科技刊物上。
高中时期的Bacow
而在学业之外,家人更希望Bacow拥有良好的品性。从小到大,这位来自白俄罗斯的父亲就向儿子强调,要做一个诚实而正直的人。
高中毕业后,Bacow考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经济学,又以优等生身份继续到哈佛大学进修研究生,并先后获得法律博士、公共政策硕士和博士学位。
1976年Bacow拿到哈佛法学院博士学位时,
与新婚妻子的合影
博士毕业后,Bacow回到母校MIT担任教职工作。24年里,他围绕环境政策、 谈判 、经济、交叉法律与公共政策等领域,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讲座教授。1995年至1997年,Bacow首次担任学校高级管理人员,并在1998年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
2001年,Bacow离开MIT成为塔夫茨大学(Tufts)的第12任校长,并且一当就是十年。在2011年从塔夫茨大学辞职后,Bacow加入了哈佛大学董事会,担任肯尼迪学院领导力中心负责人,参与指导哈佛大学的日常工作和举措。
2018年2月11日,Lawrence S. Bacow从7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哈佛大学第29任校长,并于7月1日接替前任校长Drew Faust上任。
Drew Faust
Bacow数十年的校园教职生涯,让他深刻地明白教育对于改变命运以及平等、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即教育是突破阶层的有力工具。
每到动情之处,Bacow就会拿出自己的移民背景,讲述那些如他的父母一般,翻越千山万水来到美国东西海岸寻求自由和机会,为自己和下一代更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的人们。尽管存在巨大的风险,但许多人仍然在继续着这一旅程。
也正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Bacow始终对高等教育的使命充满了热情,他坚定地捍卫着高等教育及其对美国梦的贡献,并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阶层所创造的机会和工作。
人确实生而平等,但遗憾的是机会并不如此。我们必须确保高等教育仍然如我这一代,和我父母这一代一样,成为寒门打破阶层固化的进身之阶。
在2018年10月6日下午,在Bacow的就职仪式上,他自豪地以哈佛校园中的新生为例进行说明:
“今年哈佛的大一新生里,有268名学生都是自己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在Bacow看来,这些人就如同曾经考入MIT的自己,不仅承载了整个家族的希望,也迈出了个人生命中突破阶层的第一步。
教育丰富了人性,让我们变得更包容
在哈佛校园,“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追求卓越以及追求机会”一直是哈佛人一以贯之的宗旨。然而在特朗普上台以来,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各大校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因言论自由、移民、多元化和包容性而引发的争议。
面对着“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可能会变得岌岌可危”的预言,Bacow仍然对大学教育保持着期许。
大学的教育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知识,还可以扩展他们的人性。通过教育,学生们学会了欣赏艺术、社会和自然的美好,教育帮助他们过上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大学最根本的,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传递智慧于世代,育德更育人,不断对社会变革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能力引导社会发展,促进人类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Bacow在强调大学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在演讲中向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发起了喊话。
在哈佛,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出生于其他国家。2000年以来,三分之一的美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出生于其他国家。除此之外,在美国,超过40%的500强企业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创立……也有相当多的国际学生尽一切可能选择留在这里。我们应该拥抱这些非凡的人,而不是拒绝他们。
特朗普上台后,以各种方式执行移民紧缩政策
如何善待我们中间最弱势的人,这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公平的一个标准。除了善良之外,我们也必须要考虑这个现实:如果不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和学者来到美国,这将大大削弱美国的知识和经济领导力。
Bacow引述用神学家Reinhold Niebuhr的话来说,“智者在对手的错误中寻找真理,在自己的真理中寻找错误。”
如果国家要更加强大,就需要更包容,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果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就要接受更丰富的观点,包容不同的声音。
从教多年,Bacow表达了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职责的看法:“我们需要教学生迅速地理解,但不要过早地妄下评论。这也是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的!”
通过挑战和被挑战,来完善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教育让我们加速这一过程。但是对于认知结果,我们不能过早地下判断,提前给出结论。一旦看到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的情形,我们不应该群起而攻之,固执己见,不包容,即便有所不同,我们也应当采取开放的态度,在批评他人前,先审视自己的观点。
在一个拥有不同种族、文化的国家,这些指导理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我们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感到抱歉,通过教学、奖学金和承诺以使世界变得更好,这是正确的;承诺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为所有人提供机会,这也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始终认识到,在几十年和几个世纪里,尽管我们在实现这些理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可以学到更多、可以贡献更多、可以做得更好。
大学四年,210000小时,请与这三类人同行
而在大学教育这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之外,Bacow则给了哈佛新生们最大的温柔。
作为一个在哈佛获得三门学位证书的哈佛人,Bacow用自身经历鼓励每一位到来的新生,建议他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触周围的一切,了解同学,请教老师,追求知识,以及探索校园外的世界。
在今年9月的新生演讲上,Bacow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Bacow建议新生们要多了解身边的人。Bacow说,“不要以貌取人”是他获得的最好的建议之一。在哈佛,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绝望和希望,失败和胜利,失去和爱。你在这里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东西,都会丰富这个特殊的群体。
Bacow建议新生们探索自己的方法,花时间去了解别人。“不要只是和你的同学们倾诉,而应倾听他们,向他们学习。你们要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经济上的、社交上的或是其他什么,都有其复杂之处。” Bacow说,“突破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世界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拥抱它,接受它,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二,他建议新生们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老师,这里Bacow举了自己大学时代经济学教授的例子。当年,Bacow带着问题去请教自己的老师,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讨论了博弈论。博弈论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后来变成了一门课,而这门课改变了Bacow的一生。
Bacow表示,找教授这件事,是他在读大学时做出的最好决定之一。因此,他建议学生们至少结识一位老师,并且能和这位老师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保持联系。
第三,Bacow建议新生们善待那些爱他们的人,尤其是父母。“你们离家来到大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调整。他们现在要适应你不在家里的生活状态。所以你要做些什么来表达感激,你可以给父母打电话,问问他们过得怎样。”
这个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美丽校园,之所以长久地存在,不是因为它伟大,而是因为它美好,它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理念,是那些秉持这个理念而前行的人。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
但仍可以通过奋斗突破阶层的限制
决定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看他当初是什么样的
而是看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上也总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
挣脱时代对他们的束缚
让世界另眼相看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10/9/bacow-100-days-feature/
https://www.harvardmagazine.com/inauguration29-18
http://wemedia.ifeng.com/59387159/wemedia.shtml
http://news.mit.edu/2018/lawrence-bacow-named-president-harvard-university-0212
https://www.harvard.edu/president/speech/2018/installation-address-by-lawrence-s-bacow?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