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不仅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意味着一个经典时代的起点

500

金庸去世,又跳出“一个时代结束”的说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因为或许这个时代早已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那一个时代。金庸代表着什么样的时代?

金庸的时代存在吗?金庸去世后,他的时代就结束了吗?对

金庸,每一个人都有一大堆回忆,哪怕你不识字,也有过在电视剧前追剧的日子,总会有被那些波谲云诡的故事缠绕不休的时刻,总会有为那些笑傲武林的侠客豪士扰动得心神不宁的瞬间。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对金庸的感觉并不好。看金庸的文字,半文不白,寡陋的很。后来《射雕英雄传》风靡一时,但总觉得电视剧里有一股阴森的味道,那种邪气十足的武功,匪夷所思,透着一种霉变与陈腐。

500

武侠里的设定,是超现实的,这可能就是金庸难以得到世界公认的真正的原因。真气可以在体内运行,可以传输出去,《天龙八部》里天生童姥竟然可以返老还童,这种设置,是武侠里共性的设定,并非金庸独创,但你很难说有什么道理。接受武侠,就必须接受这一套超现实的约定俗成,正是在这里,后来被金庸吸引的读者基本上放过了金庸一马,从没有与金庸理论这些设定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这根本原因还是金庸的魅力部分,超越了他的糟粕部分,但是这些武侠的基本设定,却可能是武侠致命的软肋。

500

后来从街头流动卖书摊上买了一套四卷本的《金庸全集》,错字很多,还有很多地方有文字缺失,但却成了我读金庸的最佳读本。它的字印的很紧凑,不会因为多卷本丢失从而导致阅读受阻的现象发生。当时读《金庸全集》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我的同事还嘲笑我竟然把《金庸全集》给读完了。

在《金庸全集》里,《书剑恩仇录》之前是读过的,当时读的时候感觉并不好,但实际上,这部金庸最早写出的小说也是最差的,人物刻画没有到位,缺乏触及灵魂的情节与性格转圜,但《天龙八部》《鹿鼎记》还是不得不佩服金庸的惊人强大的逻辑织造能力,丝丝入扣的情节,让人不容喘息,不断设置出的悬念,也让人欲罢不能。而这一点,正是其他的武侠小说作家严重缺失的。

金庸的这种强大的编织情节的能力,也让我动心了,决定也向金庸学习,写一部武侠小说。当时,我给小说题目取名为《玉鲸丹鹤雪莲谱》,这个小说名,其实带有很鲜明的向《射雕英雄传》模仿的痕迹。

我把小说界定为清朝末年,嘉庆年间,这正是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之前的那段“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日子,由这里可以洞见中国是怎么走到鸦片战争这个中国人不得不睁开眼的时点。而这个时间段,也是武侠最后一次大显身手的辰光,因为接下来的光阴里,就是冯骥才用《神鞭》抽落武侠神话的时光了。鸦片战争之后,再出现武侠,那就是义和团里那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了。

500

卧龙生

为此,把卧龙生的小说大部分都读过一遍。卧龙生的笔法,比较接近金庸,他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武侠人物的描写是有板有眼,人物对话,也颇照顾到侠客们说话的语境,其中也可看出卧龙生非常不错的古典文化的学养,但卧龙生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逻辑不够强大,故事情节走走就开始岔掉了,这也是大部分武侠小说的通病,而金庸的小说能够在前后之间坚强地衔接对应起来,前面交待的事情,金庸总会在后面照应过去。

500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桃花岛发生屠杀案,留在沙滩上的能够暗示是凶手的是逝者划下的“十”字头,合理的解释,就是“黄老邪”的“黄”字前两笔画,而小说揭示出的真正答案却是“杨康”的“杨”的开始两划。这个设置未免也太巧了,而这后边却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构思之奇,金庸小说里大量吸收了克里斯蒂等探案小说的技巧,这才使得金庸小说看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叙事手法但内在的技巧却涌动着西方小说的精髓。


​梁羽生的武侠作品如果与卧龙生相比起来,在逻辑上更要松散,曾经认真地读过《七剑下天山》,看看就走神了,不知道写啥。梁羽生的语言也显然太白话文了,索兴像古龙那样,走写意式路线,但梁羽生明显不是。

500

古龙

古龙小说也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过去在大学里,同学不知从哪儿搞来了《陆小凤》全传,整天在我的眼前亮来亮去,上课时实在无聊,也曾经翻了翻,但无论如何都读不下去。后来因为想写武侠,也读过古龙,早期他的风格走古典路线,后期走写意路线,但明显都不是我的菜。

500

云中岳

武侠宗师里,沿着卧龙生向下排的话,就要数到云中岳了,云中岳的长处,是他的小说里对地理位置交待得非常详细,而且很煞有介事,大段大段的地理风物介绍,简直怀疑作者有那种对现实环境的亲历,前几年一位巴东女孩手刃非礼者,轰动一时,在网上查来查去,只有云中岳的武侠小说里有对巴东这一块地面的详细介绍,令人惊愕。但是云中岳的语言非常拗口,看上去文理都不通顺,一本书读下来都很难。

500

还有一本网上口碑甚好的《英雄志》,但作者写到最后,前面铺垫的情节,后面都不作呼应,这一点,金庸就比较巧妙,他总是在一个段落终结时对悬念作一个了结,你不能把所有的悬念都留到最后,那样最终就难以扎口。《英雄志》就是这个毛病,把所有的悬念,都一步步向后延推,最终堆成了一座堰塞湖,结尾承受不了前面那么多的悬念压力。

大陆的新武侠,也读过几部,只能说差距甚远。

500

自己的这本武侠小说写到八十万字,竟然耗去了两年时间,觉得再也不能这样写下去了,小说停在了第二部,由此可见,金庸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又显现出什么样的功力。

今天金庸去世,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致敬,要重现金庸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学习金庸的笔法,越来越感到这后边需要多种中西合璧的学养支撑,而实际上,我们可能都不具备。而具备的人,也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金庸有他的唯一性,佩服他的人,也会可惜他一辈子最出名的是武侠小说,而同时另一部分佩服他的人,则会庆幸他这一辈子幸亏写了武侠小说,如果写其它题材的小说,他不一定能够在笔下激扬奔放出那么一大片以假乱真的世界。

500

金庸是一个硕大的存在,但说他是一个时代,我们依然觉得是小题大作。也许他的离去,意味着他的时代才开始,一个视着经典被人们以难以离开的方式记忆着与怀念着的经典。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