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喇地下停车场改建将受历史因素限制
交通事务局日前在回复李静仪议员的书面质询时表示,当局计划整治亚马喇前地,包括有意把部分巴士路线分流至下层。但改建工程仍处设计阶段,局方会适时谘询交通事务委员会,亦会持开放态度适当吸纳社会各方意见。亚马喇前地巴士站及停车场的改建工程预计会于今年内招标,施工前会订定临时交通安排和加强宣导。
澳门特区政府已不是第一次宣称要改建亚马喇前地。其实,面对前澳葡政府「赖」下的亚马喇前地这「笃」「苏州屎」,澳门特区政府也真是「冇佢符」。特区政府曾于二零零五年决定改造亚马喇前地,将回旋处提升为四线行车,并在回旋处下方建设地下行车道、公共停车场及商业中心,及在回旋处侧兴建巴士转乘站。工程预算达六点六亿元。改造工程于二零零五年四月动工,并在二零零六年九月至二零零八年三月分阶段启用各项设施。但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时任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被揭发收受三千万港元贿款,干预工程评标,令承建商通利建筑置业工程有限公司得标,备受争议。而亚马喇前地改造工程完成后,被社会批评地库路线指示不清晰,部份区域互不相通电梯及升降机没有启用,工程质量参差。而位于地面层的休憩广场及地库的商业中心一直闲置至今。
二零零九年七月间,交通事务局又计划优化整顿亚马喇前地的交通,因而谘询澳门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该计划的主要构思,是完善巴士站及分流巴士线,将现时行经亚马喇前地超过四十条的巴士线,初步计划把不超过三条的巴士线分流至地下停车场,并计划把部分巴士分流到其他巴士站,减少进入亚马喇前地的巴士数量,以解决该处巴士过多的问题。但相信变动不大,会兼顾实际需求,当局希望争取在二零零九年内完成设计方案。
实际上,亚马喇前地的巴士站和巴士线设计,及停车场的使用,不尽合理,也不尽如人意。由于亚马喇前地巴士站有超过四十条巴士线路,每日约三十多万人次会经过该处,相当挤拥;而且基本没有上盖,也不像街道的巴士站那样,尚有树荫遮挡,而让等候巴士的乘客遭受烈日暴晒或豪雨湿身之苦。而且,地下停车场的使用也有欠理想,部分电单车泊车位长期无人使用,而有时私家车却无位可泊,而且两者分隔互不相通。因此,交通局计划优化亚马喇前地的巴士线及地下停车场的结构,包括改善现时巴士站的挡雨设施,以及地下停车场空间的优化,希望把巴士分流后令巴士运作更为畅顺,并改善市民候车环境,及方便及吸引市民停泊私家车,这也可算是符合「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但毕竟亚马喇前地广场尤其是地下停车场是当年前澳葡政府出于政治功能的产物,并非是真正可为民所用的民心工程,往实用方面考虑得较小,而且也受到三十年前的技术及设计人员的眼界限制,而「赖」下这「镬」「苏州屎」。由于「先天不足」,难以改进,更遑论改善,不管怎样设想都很难实施,使得特区政府「得物无所用」,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交通局今次的改建构思,将三条巴士线引流进地下停车场,但地下车道「九曲十八弯」,而且弯道狭窄,巴士转弯极为不易,除非是使用小巴。
亚马喇前地及其地下停车场搞成这种「四不像」,是因为这是当年前澳葡政府的「政治工程」,实质上是以整顿亚马喇前地的名义,来掩盖其拆卸阿马留铜像并将之运回葡国的政治意图,当然就没有真正为澳门居民利用及使用的切身利益着想。而且也是仓促之作,并非出于长远之计,因而这才「赖下呢笃苏州屎」。
实际上,一九九一年三月,曾经痛斥彭定康「三违反」是「千古罪人」的鲁平,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率团访问澳门,为起草澳门基本法进行调查研究。当时他放了两「炮」, 一「炮」就是「炮打」阿马留铜像,另一「炮」是「炮打」台北驻澳门机构的名称问题。这两「炮」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
鲁平「炮打」阿马留铜像的的神情,与痛骂彭定康是「千古罪人」时颇为神似。他指出阿马留侵占中国领土,将葡占土地扩延到关闸,残杀中国居民,拆毁中国清朝官衙,并为修建马路而捣毁澳门原居民的祖坟。鲁平质疑,不应将阿马留的铜像矗立在澳门最繁华的位置,回归后必须将之搬走。
前澳督韦奇立听后慌了神,担心澳门回归后将会拆卸阿马留铜像并凌辱之,就象在「一二‧三事件」时,爱国群众拉倒在议事亭前地的美基士打铜像那样。于是,就连忙将阿马留铜像拆卸下来,连同置放在嘉思栏保安司令部仓库已久的美基士打铜像一道,悄悄地运回葡国,以免遭到「侮辱」。但是,葡方又担心直接拆卸阿马留铜像,会在客观上形成向中方「投降」的效果,因而「度」了一条「乔」,宣布为适应葡京酒店前面广场交通日益繁忙的需要,将会进行交通改造规划,并成立了一个谘询委员会,还委任了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代表为其成员,表面理由是中银大厦也位于铜马广场,进行交通改造应当听取其意见,实质上是要「中方代表」为其计划「背书」。于是,阿马留铜像就在「交通改造」计划中,按照新的规划图则被拆卸了下来,并被运回了葡国。与彭定康的顽固对抗态度比,前澳葡政府对鲁平的「炮打」,还是当一回事的,而且也以较为明智的方式,自行挑出了中方的「眼中刺」,总算是给了鲁平很大的面子。
鲁平所指的阿马留铜像,就位于今日亚马喇前地。其实,「阿马留」与「亚马喇」,都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其人葡文姓氏的不同中文音译而已。既然当时的「亚马喇前地」改造工程,是为了掩护拆卸阿马留铜象并将之运回葡国,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改善交通方面(或许也有此意,但不是主要目的,因为当时此处的交通并不挤迫),因而就「求求其其」、不伦不类,搞了个「四不象」的畸形怪物。
既然如此,现在提出的任何改建计划,都是治标不治本,因而即使是绞尽脑汁,都将处处受到制肘,难以完美,这也是交通局感到「老鼠拉龟」的根本原因。除非是「长痛下如短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市民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倒重来」。但工程量却极大,费用也极高,在疫情冲击下,政府财政似乎难以负担,而且也因涉及面积较大,而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当然,如果是礼聘内地高资质的相关建筑设计团队,由于他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视野开阔,可能会因地制宜地推出较为适合的设计方案。实际上,从重庆的轨道交通「穿楼入室」,各城市的立体停车场等设计,及北京、上海的整体建筑物平面移动工程看,借助内地的设计力量和智慧,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交通局的愿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