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营》成团中国人不足半数,能收割外国粉丝吗?

500

【文/观察者网 邢晓楠】

4月24日晚,由腾讯视频出品的选秀节目《创造营2021》终于落下帷幕。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出道成功的选手分别为:刘宇、赞多、力丸、米卡、高卿尘、林墨、伯远、张嘉元、尹浩宇、周柯宇、刘彰。出道成员将正式组成限定男子演唱组合INTO1组合,进行为期两年的活动。

但是,今年的成团结果却在网友间引起了不少争议。11个出道位,中国选手只占5席;而前5名出道选手中,中国选手仅有1人。

不过,这一结果与《创造营》的初衷并不矛盾。公开信息显示,该节目本意也在于以“国际化”为切入口,打造一支由中外多国学员构成的男团。

针对本季《创造营》,先前参与过《爱情呼叫转移》和《陆小凤传奇》的影视编曲、目前从事练习生培训相关工作的音乐制作人张放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

张放表示,这一季节目中,一些排名靠前的选手业务能力确实配得上名次。但是,还有一些选手对音乐和舞蹈的热情都有限,注意力反而更多集中在成名上。毕竟前几年的选秀中,也存在业务能力不过关的选手成团的先例。

而这一结局,与互联网资本统治下的文化产业“更在意流量”不无关系。

500

4月24日晚,进入《创造营》总决赛的25名中外学员通过《定义》《少年的模样》《Be mine》三个团体考核舞台和个人秀,展示入营以来的成长,向最终的11个成团位发起冲刺。此前告别的学员们也悉数返场,带来主题曲《我们一起闯》的集体演出。

决赛当晚,该节目各话题一度屠榜热搜。

500

午夜12点左右,决赛名单出炉:刘宇、赞多、力丸、米卡、高卿尘、林墨、伯远、张嘉元、尹浩宇、周柯宇、刘彰。

此外,一些先前就颇为出圈但未成功出道的选手,也在最后的比赛中继续贡献着“热梗”。

比如,一直以“不想晋级、只想下岛”示人的俄罗斯选手利路修终于下班成功,结束后的奔跑里,是溢出屏幕的快乐。

500

而仍在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就读的长沙选手甘望星也受到了观众们的“怜爱”,因为他在成团失败后,回学校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期中考试……

500

在2018年通过《创造营》加入“火箭少女101”的选手徐梦洁,也在成团当夜发微博恭喜新组合的成立,并因为相似的经历发出“看着一代代成长”的感慨。

500

但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对一些选手未能成功出道感到“愤愤不平”。

例如,@微博综艺 宣布成团结果的微博下,不少网友表现出对平台的抵触,以及对日美混血选手庆怜未成团的不满。

而在微博的一则投票中,认为庆怜没出道让人“意难平”的网友占据了绝对主力。

500

另外,还有网友质疑,INTO1作为一个中国男团,里面外国人占比过高。成团的11人中,有6位是外国人,中国选手只有5位。出道前5位里,仅有1位中国成员。

 

500

例如,出道位第四的米卡,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是一名日美混血歌手。

50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节目组公开信息,《创造营2021》的定位是一档“国际青年文化交流节目”。

节目组试图以“国际化”为切入口,打造一支由中外多国学员构成的、在中国本土诞生的国际男团,把中国文化输出给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并做出具有社会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的节目。

针对这一现象,汪海林曾在4月1日的《观视频》中提出,国内的平台“喜欢搞男团女团,但国内的选手质量太差,于是开始找其他国家的练习生”。但是,有些选手的公司却存在“不尊重中国主权”的情况。

例如,进入出道位的赞多,米卡和力丸均为日本娱乐公司艾回集团旗下选手,但艾回高管曾在2018年称台湾为“国家”。

汪海林认为,平台应该有所担当,不应允许境外艺人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又不尊重中国的主权问题。

汪海林还指出,国内平台在制作男团、女团选秀节目时“没有文化的抱负,只是为了挣钱和盈利”,其所创造的文化内容价值有限,唱跳水平也很差。

针对汪海林所提到的“选手水平差”和“文化价值有限”等问题,先前参与过《爱情呼叫转移》和《陆小凤传奇》的影视编曲、目前从事练习生培训相关工作的音乐制作人张放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

张放表示,其实今年《创造营》的选手和平台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选手而言,既然选的是“偶像”,那么唱或者跳至少要十分擅长其中的一项。而今年的选手却对音乐和舞蹈都没有很大热情,热情全部倾注在成名里。

这种现象也与前几年的选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有关,毕竟先前一些业务能力很差的选手最后也成团成功。

至于选秀节目的“文化价值有限”,其实与文化产业背后的资本属性有关。

相比于国外出身于文化产业的领导而言,国内文化产业的领导多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导,出身以商业、产品为主。互联网思维即流量思维,“既然流量可以赚钱,我干吗要去做更好的东西?”这种想法也影响到了整个行业。

张放还指出,近年很多热钱投向偶像经济,但很多都很短时,不足以支撑一个好的练习生几年的培养时间。行业现在更倾向于野蛮生长的态势,没有配套的设施和固定的舞台,以至于选秀出来的明星只能去拍戏和刷流量。

对于《创造营》主打的“国际化”,张放表示,想要国际化或者海外输出,也不是简简单单往团里面塞几个外国成员就可以的。虽然这届《创造营》凭借一些外国选手在类似东南亚市场等地取得了一定关注度,但后续想取得比较好的国际影响,还是得把团“做起来”,否则热度也只能限制在选秀这一阶段。

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您对今年的创造营有什么评价?

张放:今年的创造营还是蛮让人失望的。因为今年来参赛的这些选手,有一些甚至还不如往年的选手,他们的营业能力真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评价。

另外在这一行,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业内会看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可塑性。创造营的一些选手有一些可能是94年前后生的,这个就很夸张了。

我们还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选的不是歌唱家,不是舞蹈家,我们选的是偶像。偶像,也就是音乐唱跳偶像,首先唱或者跳你至少要十分擅长其中的一项。但是如果你唱也唱不了,跳也跳不了,那就不要去提你在舞台上的气场,你的表情管理,或者你的应对能力,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你连基本的技能都做不好

今年的这些选手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们好像对音乐和舞蹈都没有很大的热情,他们的热情全部倾注在成名里。其实我觉得前几年的选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也不算特别正确,因为一些业务能力很差的选手最后也成团了,导致现在的一些选手所关注的点不是去实现音乐理想或者舞蹈理想,而是完全倾注在成名上。

观察者网:对于那些成团的选手,公司会对他们进行的后期包装和培养吗?是怎样一个流程?

张放:现在的选手成团之后,互联网平台和经纪公司都比较着急拿他们去变现。其实我不是很看好选秀选出来的团,因为他们并不是同一个公司的,这里面就牵扯到很多经济问题。即便出道成功了,也很有可能团员们各忙各的。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市场客观决定的,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打歌的渠道,比如像韩国那种打歌渠道,一周几乎每天都有打歌,我们是没有的。

另外经纪公司的实力也决定了一些公司不能去做团综。当然也有团综,比如火箭少女101也做了一些,但是这种毕竟是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至于后续的培养,我觉得也是很难去做,因为培养也是需要时间的。结果就是,这些公司都急着拿他们出来变现,赶紧利用这一年得到的名气去赚一笔快钱,或者积累更多的人气。

比如说,现在很多选秀出来的明星,最终都是去拍戏,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可怕的现象。因为他们不是在追求作品,而是追求流量,忙着去刷脸。因为他们觉得作品做不出来,那么就去刷刷脸然后积攒流量,然后用流量去变现。

观察者网:现在很多选秀明星的出路不是舞台,而是进入影视行业,具体的原因有哪些?

张放:很多选秀明星去拍戏这件事,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这个行业现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渠道。我们国内的偶像产业,借鉴了韩国的练习生培训制度,但是我们既没有日本的握手会,也没有韩国的打歌节目,那这个团体出来之后他能干吗?也只能去录综艺,拍广告,做代言人,偶尔有一些演出活动,最后就去拍戏了,因为拍戏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的脸、记住你的样子,获得更高的流量。但是这一切本质上和音乐已经没有关系了。

比如现在回想一下火箭少女,你能想起她们的歌就是《燃烧我的卡路里》。其实她们制作团队对这首歌的判断是什么呢?是受众会喜欢这首歌,会流行。《燃烧我的卡路里》出来以后,它几乎在中文互联网上病毒式传播,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它确实成功了。但是这首歌之后,她们也没有什么出圈的作品了,因为他们也没有专注在音乐上,后续就在流量变现了。

二是文化行业领导的出身。其实韩国文化产业的领导很多就是文化产业出身的。国内的话,互联网企业现在已经统治了文化产业,而互联网的领导更多是做商业或者产品出身的。

这两种出身的老板,他们最基础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韩国的产业,他们那几个大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做音乐行业的,他们就会去想,我要做出更好的东西,更好的歌,拍更好的MV。

但是互联网的老板更在意流量,既然流量可以赚钱,我干吗要去做更好的东西呢?所以等于一个在做产品,一个在做流量数据,以至于影响到我们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影视还是音乐。

观察者网:中韩两国的练习生制度有什么不同吗?

张放:韩国的练习生制度分为全职练习生和在校练习生,在校练习生是还要去上学,全职练习生一天都在军事化管理。

全职练习生是非常残酷的,一些大公司的筛选非常严格,一般来说,你只有1/10的几率在海选中通过练习生选拔进入公司,选上之后每周都会有考核,一旦两次或者三次不合格,你就被刷掉了。

即便你当上了练习生,你也只有1%的几率出道。他们每天训练的时长也都非常长,从中午10点训练到晚上8、9点。而且因为竞争压力很大,有些成员还会自己留在工作室练习。

培训3到6年后,你可能出道成功了,但是韩国每年可能会出60个团。艺人要在这60个团里脱颖而出,又是一场竞争,这是很恐怖、很残酷的一场游戏。

再讲下国内的练习生制度。有一些大公司还不错,但是一些小公司没有那么多现金流,也没法支撑一个成员长达数年的培训。很多都是半年就出道,或者两年出道。他们就是在蹭现在一个偶像经济的热度,毕竟做这一行,还是需要比较高的资金投入,如果后续运营乏力的话,可能就需要尽快变现。

不过国内的练习生倒也没有像韩国那么拼命。有一个练习生和我聊,我问他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他说觉得挺好,吃的住的比自己家里还好,有一些公司确实是这样的,给练习生提供很好的保障和生活。当然这也是正确的,不过这样确实不会让练习生产生很强的拼搏动力,所以这也是我们国内的练习生和韩国的练习生的业务能力差距很大的原因吧。

不过我现在也接触了一些年轻的小孩,唱的跳的都不错,所以我觉得,再给国内几年的时间,等现在这一批成长起来了,可能你会看到很大进步。

观察者网:现在国内的偶像经济很热,行业内具体是什么状态?

张放:最近几年很多人在往偶像经济里投钱。我刚入行的时候,大概只有北上广这几个城市有相关的公司,但是这几年偶像经济一起来,沈阳、厦门都在成立类似的公司。很多热钱都在往里投,但是很多都很短时,没有那么强的经济实力能撑得起一个练习生练几年。

现在更像一个野蛮生长的态势,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设施、没有打歌节目、没有固定的舞台。一个行业要发展,你首先要把这些搭建起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渠道去规范行业。现在你是无法规范行业的,因为你选秀出来的这些明星,之后只能去拍戏,去刷流量。因为没有流量就没法赚钱,靠唱跳赚不到钱。

观察者网:选秀比赛的签约,有什么内幕可以分享吗?

选秀选手的签约其实是这样,节目进行到一定环节,他们所属的经纪公司就要去和平台进行一些合约上的签订了,不然你也很难继续走下去。毕竟怎么可能你在平台上走红,又不需要和平台签约,你以后火了和平台无关,平台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吗?

不过今年的我看了一下,几个排名高的选手业务能力确实也是这一届选手里排在前面的。

进行到这一步,经纪公司就要和平台去签合作协议或者分成协议。其实之前我记得很多选秀节目都发生过经纪公司和平台谈不拢这种事。

签约出道的艺人,其实就算明星了。即使你的流量再低,但是我们人口基数在这,你也有足够的关注度。那些没出道的选手,可能会继续准备出道,也有的可能就转行或者去当网红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