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为返绿献出「投名状」?

  既是台北市长又是民众党主席的柯文哲,近来遭受一连串挫折,连临时党代会也差点召开不成,与此同时「后院起火」台北市政府两位副市长闹矛盾,这对柯文哲争取「更上层楼」极为不利。而就在此时,柯文哲突然重返「亲绿」路线,连续两天提出「去中国化」议题,不知是否为了重新投靠民进党而献上「投名状」?值得关注。

  事缘在前日,柯文哲建立新粉专「台湾阿北——柯文哲」,幷由柯文哲本人亲自录制一段三分二十三秒的视频,大谈台北市内的道路正名。柯文哲在这支名为「认识台湾很难吗?从路名找真的很难!」的视频中,自言常常在台北市街头散步,但抬头一看路名却都是中国的省份或城市,包括宁夏、北平、天津、南京、长安等。「看看我们的立法院,竟然被整个中国所包围,有济南、青岛、杭州、绍兴、许昌、徐州、镇江、南阳、襄阳、武昌,老外(外国人)进来台北市一定『雾煞煞』。」柯文哲质疑说,「台湾竟然没有用自己的城市来当路名,我们被淹没在中国的城市名。」并趁机话锋一转,声称有一个政党号称最本土(按:指民进党),结果他们的(党部)所在地就是北平东路,「我就觉得怪怪的,最爱讲台湾意识的政党,位在北平东路上,你不觉得怪怪的吗?」因此,他表示欢迎网友、各界提出建言,看哪一条路名最具有指标性,「看是南京东路还是北平东路」。他还意有所指地声称;「当年介寿路改成凯达格兰大道,象征威权体制的瓦解」,暗喻现在谈对街道路正名,将会催发台湾地区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革新。

  柯文哲这个新粉专的建立及其大谈「去中化」的议题,引发注意及议论。台北市政府连忙「扑火」,由台北市副发言人魏佑任出面回应,声称该粉专「不是北市政府的官方平台,也应该不是民众党所创立」,「内容部分会再了解一下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而且,该粉专也在当日稍后下架。

  而在昨日,柯文哲在出席北市公安会报前接受媒体联访,对此进行回应,表示「正名运动可以轻松一点,应该叫自然一点、民生一点。所以这也是抛出个议题,按照目前北市自治条例、行政规则,要改名相当困难,抛出来给大家讨论一下。」当被问到有无觉得哪里可以先做时?柯文哲说,「革命分阶段,当然我心中有我的蓝图。」不过渭水路在宜兰已经有了,自己有想法的话再对外讲。针对民进党人士「不如先改北平东路」的反应,柯文哲却又指出,按照目前北市道路命名及门牌编钉自治条例,要五分之一住户提案,四分之三通过,「我看跟『修宪门槛』差不多。」若要修改自治条例的话,就要送到议会,「我们要想想看怎么送。」柯文哲又声称,「我们的支持者有各种光谱,这也是其中很大一块区块的意见,我倒觉得这样,不过我们还是主张多元开放啦!」

  与此同时,「台湾阿北——柯文哲」粉专复活,柯文哲在新影片大谈「中华邮政」、「中华航空」改名,并声称「二零二一年起新台湾正名运动元年Day One开始起跑!」他指称,「中华邮政」曾经改过去又改回来(曾经改为「台湾邮政」后来又改回「中华邮政」),有时候一个活动、政策得先提倡。但随后不久,该粉专再次悄然下架。

  柯文哲对市政法律规范似乎是不够专业,他所指的改路名的「门槛」很高,显然是错引法律。实际上,无党籍台北市议员林颖孟就在脸书指出,台北市政府提出的「五分之一门槛」,是出自《台北市门牌编钉作业要点》,与改路名无关。

  林颖孟指出,改路名的法规依据是《台北市道路命名及门牌编钉自治条例》第三条:「本市道路之命名,应由辖区户政事务所,层报台北市政府核定,或由市政府径行命名。但既有道路更名,应事先送台北市议会审议。」她痛批「这么基本的民政法规都能搞错,市府螺丝掉满地。」

  柯文哲的「道路改名」之说,表面上似是「生草药——噏得就噏」,随口胡说,但其实是深藏政治涵义。实际上,他列举的两条路名北平东路和南京东路,其中前者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后者是国民党政权逃台前,国民政府的首都,直到如今,台湾地区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首都」都是标示是南京。因而这两个城市都含有「大中国」的意义。柯文哲专挑以这两个城市为路名的道路说事,「去中化」的潜意识就极为明显。

  柯文哲的这个举动,是否折射他在遭受系列挫折之后,有意重新回到「泛绿」阵营,投靠民进党,因而转为以此方式来献上「投名状」,或至少是施放「试探气球」?

  实际上,柯文哲原本就是属于「泛绿」阵营,甚至还自称「墨绿」,因而曾任陈水扁治疗小组的组长。正因为如此,在二零一四年他首次参加台北市长选举时,就获得民进党合作,不但是不推出市长候选人,以「礼让」柯文哲,而且还为柯文哲辅选,条件是为民进党的台北市议员候选人发挥「母鸡带小鸡」的作用。而柯文哲当时尚未成立政党,因而未有提名市议员候选人,也就乐于互补合作,并因此而当选台北市长。

  柯文哲在走马上任后,客观环境促使其发生两种思想变化。其一是面对由国民党籍前任台北市长郝龙斌与上海市政府合作设立的「双城论坛」,认为这个政治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为未来「更上层楼」发挥特殊作用。针对国台办和上海市政府对其「墨绿」政治立场的疑虑,柯文哲提出「两岸一家亲」,以此单纯的两岸交流口号,避开敏感的政治定位议题,而获得对岸权宜性的认可,因而「双城论坛」也就可以继续举行。这确实是为柯文哲捞取到不少政治资本。

  其二是被「柯文哲现象」所迷惑,以为不靠民进党,自己也可有所作为。因而与蔡英文闹翻,「绿白合作」破裂。在争取连任台北市长的选举中,民进党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因而使得柯文哲赢得很惊险。如果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不是「佛系选战」的丁守中,可能已经落马了。

  但柯文哲从「总统」和「立委」选举中,蔡英文与民进党「区域立委」候选人的得票率,远高于民进党政党票的得票率,感到大有机会,可以以「第三势力」的旗号,吸收支持民进党个人候选人但不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因而成立了台湾民众党。当然,也是为自己卸任台北市长后,搭建政治平台。

  但在二零二零年的首战中,虽然「不分区立委」的战绩确实是如同其事前分析,从民进党的支持者中抓到不少政党票,因而拿下五个议席,但「区域立委」候选人却全部落选。而且,对是否参加「总统」选举,过于算计,进退失据,犹豫不决,与王金平、郭台铭、宋楚瑜都谈不拢。以至后来连民众党都差点「灭党」,「白蓝合作」的前景也不明朗。或许,这些挫折,导致柯文哲又回头向民进党「取暖」。

  倘柯文哲此举确实是向民进党交出「投名状」,可能会影响台北市政府今明两年参与「双城论坛」。实际上,既然是「去中国化」,就意味着背离了「两岸一家亲」,合作举行「双城论坛」的政治基础已经流失,上海市政府不必为正在推动「去中化」的柯文哲「背书」。

  但柯文哲意图重返「泛绿」阵营,恐怕自忖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够威胁民进党,而且也对「忘恩负义」的柯文哲很不谅解的蔡英文,虽然将会欢迎其「返绿」的行为,但却将不会与其合作。

  倘此,柯文哲就将落得个两头不到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