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就像帕瓦罗蒂和另外两个人...

本文由“皇太极在纽约”(madisonand34)授权发表

500

1

美国有个很著名的梗,说世界三大男高音是“帕瓦罗蒂和另外两个人”(Pavarotti and the other two),这玩笑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有次多明戈客串一部喜剧时都拿自己开涮,剧中有位女粉丝听完三大男高音合唱去后台找帕瓦罗蒂签名,不巧碰见了多明戈,女粉丝问了句你是谁,多明戈自黑的说:

“我是另外两个人之一。”

(I’m one of the other two)

很久以前,当金庸、古龙、梁羽生还都在世时,也曾经有不少人把他们合称为“武侠小说三巨头”,但随着时光的沉淀,现在这种提法基本只出现在古龙和梁羽生小说的前言或封页了。

再后来,古龙的粉丝们又提出“金庸古龙,绝代双骄”的说法,但“金庸古龙”听起来总是不如“清华北大”那么自然,而是有点像“清华浙大”般怪怪的。

古龙和梁羽生心里肯定也清楚,与金庸比起来,他们都不过是“另外两个人”。

梁羽生曾讲,新派武侠发源于他,但盛极于金庸,古龙也大方承认,自己早期作品都是在模仿金庸。

这里没有引战的意思,这三人私交其实一直很好,金庸和梁羽生在《明报》合开过一个专栏“三剑楼随笔”,其实就相当于现在合写一个公众号,梁先生去世时,金庸还亲上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金庸与古龙的关系也不错,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有次聊到女人,金庸问古龙最喜欢他笔下哪个女生,古龙毫不犹豫的回答:“双儿啊!”

仅此一句,我便能看出古龙作为金庸的读者是多么有品位。

 

2

神仙们其乐融融,小鬼们却争着要为偶像打的头破血流,这点从《西游记》到现在一直没变过。

梁羽生的粉丝无论生活中还是网上都比较罕见,属于稀有动物,但古龙拥趸却有不少,他们在知乎上非常喜欢翻案,硬说古龙高于金庸。

古龙当然有强过金庸之处,比如金庸小说里并没有哪句话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样成为绝顶金句,他写起撩妹来也远远不如古龙,杨过算是他笔下刻意塑造的浪子,但调情撩妹还是木了吧唧,完全没有李寻欢或小鱼儿那股浪劲儿。

毕竟金庸自己也说,自己在感情上是完全被动的,最像木讷的袁承志,而古龙则是性情中人,是个从小浪到大的浪子。

但除却这些,古龙小说无论好看性还是影响力都远远不能与金庸相比。

其实那些古龙粉每次“厚古薄金”的时候,他们已然输了,这就像东南大学每次硬说自己才是南京老大时,他们已经输了,因为南大从来不用如此刻意强调。

很多事情根本无需强调或证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我想起《权力的游戏》中席恩·葛雷乔伊有次提到狼家大哥罗柏那份天生优越感时充满羡慕嫉妒的说:

“He doesn't need to show anything, he just need to be.”

(他不需要秀什么,他本来就是)

金庸在他的领域,正如东京大学在日本,或阿法狗在围棋界那样,他不需要秀什么,he just need to be.

我也很喜欢《权力的游戏》中另一句话:狮子没必要去倾听狼嚎。但我一直觉得这话说的不够劲儿,每次引用都要把狼嚎改成狗吠。

记得我刚上初中时,王朔曾在报纸上痛骂金庸,讲他的小说“俗”、“啰嗦”、“不入流”,还说看金庸的人都没品位。

听说金老爷子当年很不高兴,要告王朔损害名誉,这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必要,任何人在自己领域爬上巅峰,誉满天下的同时必定谤满天下。

狮子没必要去倾听狗吠。

王朔当然有两下子,但金庸和王朔在华人文坛的地位,基本就相当于狮子和狗。

金庸早已不需再去证明什么,早已不需再去辩驳什么,早已不需要那些大大小小的荣誉学位,因为能授予金庸学位,其实都是那些大学的光荣。

He just need to be.

500

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在公众号「皇太极在纽约」的后台回复“金庸”,就能提取金庸非武侠作品全集~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