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香港选举制度改革竟还藏着这些细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3月30日全票通过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这两个附件规定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办法,其内容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修改,例如选举委员会规模由1200人增至1500人,立法会议员则由70席增至90席,确定下一届立法会以“432”组成,新设资格审查委员会等。

500

近期媒体对完善选举制度进行了大量报道,特区政府各级官员正紧锣密鼓地向社会进行解读,阐明修改完善选举制度的目的意义。

过去,反中乱港分子制造民怨、煽动情绪,善于“甩锅”转移矛盾,一切不好解决的社会矛盾都可以归结为一句“都怪特区政府管治不力”。他们靠政治操弄骑劫“民意”,巧舌如簧却从不肯为民生福祉建言献策,心中只有票选和高额的公帑,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特区的利益去获取西方反华势力的青睐。

如今选举制度改革正是将这些“反中乱港”的不爱国者拒之门外,让真正的爱国者参与治港,也不搞“清一色”,只看是否为民谋福祉,最终受益的终将是香港的每一名市民。

那么,究竟这次改革有哪些精妙之处?有理哥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亮点1:区议会“去政治化”回归“为社区居民服务”。

无论是选举委员会还是立法会,区议会组别、界别均已消失,改为区议会辖下分区委员会、扑灭罪行委员、地区防火委员会代表合共156席。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九十七条,香港特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

选举制度改革前,因区议会议员将大比例成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这便被美西方反华势力和乱港势力紧紧盯住,变相地操弄改变了区议会的性质和定位,使区议会在香港特区政治生活中影响过大,被视为“用公帑搞抗争”的宝地,甚至成为一些人从事反中乱港活动的重要平台。

2019年,在乱港头目戴耀廷和其背后美国势力的干预下,乱港派采取配票策略和协调机制操纵选举,破坏区议会选举正常秩序,区议员300余席被乱港分子占据。此前有理哥多次撰写过上位后乱港区议员的种种罪行,他们中有高挂“蓝丝与狗不得入内”的李文浩、有参加非法初选被还押的赵家贤、梁晃维、袁嘉蔚等,一年间被捕区议员多达60余人。

500

高额的薪金和乱港势力插手操控,让区议会过度“政治化”,早就变了味。如果让这些乱港区议员“入闸”参加特首委员会选举,恐怕也是会被全员DQ的。

此次区议会“去政治化”的妙处就体现了大智慧。

一方面,大范围DQ会引发美西方反华势力不必要的“反对”声音,此次制度改革将区议会议员参选从两步并为一步,让职能类似于内地居委会的区议会重新回归到服务社区,直接去除区议员的政治属性,可谓润物细无声。

另一方面,区议会本是非政权性区域组织,乱港势力借修例风波之势骗取民意上位,此次去除区议会的政治职能,是尊重市民的票选结果,也给持有偏见意识形态的区议员们一次“表现”的机会,给被一时蒙蔽的市民看清真相的时间。如果乱港派区议员能够摒弃偏见,专心服务社区,那么他的业绩可以直接进入辖区市民眼帘、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乱港派区议员仍一意孤行妄图颠覆国家政权,那么他就不属于“爱国者”范畴,被DQ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亮点2:直选议席采取双议席单票制。

立法会是香港政治架构的重要环节,立法会选举将采用40、30、20的比例,40席选委会、30席功能界别、20席直选,这番改动不仅能确保爱国爱港者进入立法会,更重要的是令今后立法会可以发挥真正的角色,与特区政府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和监督,并且共同坚守“一国两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和《基本法》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20席直选议席由“比例代表制”改为“双议席单票制”。具体为各政党或独立候选人组成联盟,在每个应选名额为2名的选区,提出同额名单,选民对其中候选人单记投票。分配席位方式为合计两人名单得票数,第一高票名单须得票两倍于其他名单,才能囊括两名当选席位,如下图例3中,左派联盟得票60%,右派联盟得票30%,那么两个席位均为左派联盟候选人当选,否则与第二高票名单各分得一个席位。图示里当选者标记“✔”。

500

这样的直选方式有利于平衡各党派间的争端,让议席争夺回归理性。

此前的地区直选采用名单“比例代表制”,以最大余额法的黑尔数额点票。具体为选民无论将选票投给哪位候选人都计入政党的得票,政党则根据所在选区得票比例分享议席。例如某选区有20万选票,5个议席,A、B、C、D四个党参选,则平均每4万票分得一个议席。

若A党得票8万,则分得2席,B党得票5万只能分得1席,剩下的2席则按照最大余额法的黑尔数额点票,假设C党得票3万、D党得票2万,根据点票方法,C、D两党都能得到1席。

这样的弊端就是D党得票数虽不足B党的一半,但余额比B党多,因此跟B党获得议席数量相同。

这也让乱港分子们钻过空子。2016年立法会选举中,港毒分子游蕙祯在九龙西选区中以20643票当选,后因宣誓风波被DQ。该选区最高党派民建联得票是5万2,最终只得1席,而游蕙祯却以独立个体参选以低于平均票数的2万余票当选,同样获得1席,可见乱港分子无所不用其极。

500

地区直选改为双议席单票制,同时将5个选区改为10个,其妙处也是值得玩味。

一方面,采取较为温和的“双议席单票制”可以打破配票操纵选情的阴谋,两个党派联盟各取一席,可谓平分秋色,除非某一党派联盟得票是另一党派联盟的2倍,根据目前香港的选民基本盘来看,建制派与乱港派比例不会低于3:7开,那么得票最高的两个参选党派联盟理论上各取一席将会成为常态。如此一来,无论诸如乱港头目戴耀廷之流再怎么配票,想要夺取席位也再非易事。

另一方面,较为稳定的选举制度有利于减少党派间的对抗和斗争。改制后,当选者都是爱国爱港者,那么党派间的斗争应该趋于温和,精力应该放在破除顽疾、解决深层次民生问题上,以往互相攻击和打嘴仗,亦或是剑指政府的闹剧该收场了。从政者应建言献策而不是只做监督者和老好人。从选举制度上釜底抽薪,让从政者回归本职,堪称妙哉。

亮点3:乱港派议席将大幅度削减。

上届立法会选举,乱港派在直选取得过半数议席,其中在港岛取得3席、新界东取得6席、新界西取得5席、九龙东取得2席及九龙西取得3席,共取得20个直选议席。在选举改制后,直选议席由35席减至20席,且采用双议席单票制,不同阵营最多只能取得10席,意味乱港派失掉10个直选议席。

功能界别方面,乱港派上届赢得8个专业界别议席,包括社会福利界、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卫生服务界、医学界、会计界、法律界、教育界及信息科技界。随着功能界别改制,医学界与卫生服务界合并成医疗卫生界,同时科技创新界将转为团体票,预估乱港派将失去2席,再加取消超级区议会3席,乱港派在功能界别已失去5席。初步推算,相比上届选举,乱港派至少失去15席。

关于特首选委会,乱港派在上届选委会选举取得超300席,其中在11个专业界别取得303席,包括高等教育界(30席)、教育界(30席)、卫生服务界(30席)、医学界(30席)、会计界(26席)、建测规园界(25席)、中医界(3席)、工程界(20席)、信息科技界(30席)、法律界(30席)、社福界(60席)。

选举改制后,高等教育界被归类为教育界,席位仍为30席,卫生服务界与医学界合并为30席的医学及卫生服务界,社福界由60席减至30席,乱港派失去90席。

另外,多个乱港派主导的界别,部分选委须由团体提名。当中,科技创新界其中15席须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香港院士中提名产生;会计界其中15席须由国家财政部聘任的香港会计咨询专家中提名产生;法律界其中9席须在中国法学会香港理事中提名产生;中医界其中15席须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香港理事中提名产生。再加上,工程界15席、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15席、教育界5席、医学及卫生服务界15席、社会福利界15席等界别分组的法定机构、咨询组织及相关团体负责人,将会成为相应界别分组的选举委员会当然委员,不会给乱港派候选人以空间。乱港派在上述界别可能失去至少104席,合计失去194席。

可以说此次选举制度改革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此,制度改革的层面绝不止于制度改革本身的细节满满,而是从格局上告诫曾持偏见态度的参政者,服务民生、为民谋福祉才是爱国者治港和从政者的理想抱负,把香港建设的更好,是国家所愿,更是所有港人所愿。

制度已经完善并落地,爱国者治港,香港再出发,美好的明天值得我们期待!

500

图片来自互联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