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的起源

高速公路的起源

 

在汽车诞生之前,马车是人类最好的陆地交通工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宣扬帝国国威,开始修建通往全国的、用于通行马车的九条大路,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秦直道”。“秦直道”南起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北至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村,全长700公里,整个工程动用了40万人,历时四年方告完成。据史书记载:“秦直道”长城内路面宽度60米到80米,长城外最宽处164米,道路两侧筑有1.5米高的矮垣,使人车分流,与今天的高速公路尤为相似,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车专用道。

进入19世纪后半叶,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制成一辆装有两冲程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见下图),

500

标志着汽车——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宣告诞生。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首次推出汽车流水装配线(见下图),

500

实现了汽车大批量生产,使汽车成本大幅下降,生产的T型车价格仅350美元(见下图),

500

低廉的价格使其迅速进入平民家庭。

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刺激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原有的混合交通公路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在汽车的诞生地德国,一场新的探索拉开了序幕。

1909年,德国AVVS组织在柏林西南动工修建一条快速赛车试验道。据史料记载,这条长10公里的试验道为双向多车道结构,毎道宽7.8米,道路中间用草皮和灌木分隔,沿途的十个道口均设有混凝土高架桥。该路动工后,工程进展迟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便陷于停工状态,直到1920年才全部完工。这条试验道初步具备了现代高速公路的基本特征。

一战结束后,出于恢复经济的需要,德国相继制定了一些公路发展计划,但由于此时的德国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无力建设而先后作罢。1928年,时任德国科隆市市长、战后任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见下图)

500

开始筹划修建科隆至波恩的“专供汽车行驶的”城际快速公路。在筹划过程中,第一次出现了“高速公路”这一响亮的专用名词。经过四年的建设,1932年8月6日,科隆至波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见下图)。

500

阿登纳在通车典礼上宣布“公路将以此展示未来”。这条高速公路至今仍在使用,是德国A555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最早考虑修建高速公路网的人,竟是“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

500

1923年,希特勒因啤酒馆暴动失败入狱锒铛。在狱中,他偶尔得到了一本朋友送来的美国汽车大亨福特的自传《我的生命及工作》,从书中他敏感的意识到发展汽车和公路的巨大价值。

1931年1月,希特勒在刚刚登上总理宝座的第11天,就在柏林汽车展开幕式上正式宣布:德国要在全国范围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并随之着手制定以柏林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总长75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史称“帝国高速公路网”。1933年6月,这一计划在议会顺利通过。

为实施这一庞大的公路建设计划,纳粹政府组建了“帝国道路公司”,对高速公路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任命弗里茨.托特博士(下图中立者)

500

为项目负责人。1933年9月23日,希特勒亲自为法兰克福至达姆斯达特高速公路奠基(见下图),

500

大规模的帝国高速公路网建设就此拉开序幕。

针对当时德国尚处严重的经济危机,建设资金不足,私人资金募集困难的实际情况,纳粹政府将高速公路建设当成一项失业救济工程,大规模征集失业工人修建高速公路(见下图),

500

用国家失业救助金支付工程款。为此,希特勒跑遍全国,到处召开大规模群众集会,用他那极富煽动性的演讲,鼓动失业工人“站在爱国的立场”上,踊跃参加只管吃喝的义务劳动。

       纳粹政府的鼓动很快见到了效果。据史料显示,当时全国共有12万人被动员起来,以德国人特有的组织性,不计报酬、不讲待遇的直接投入到高速公路建设,间接为高速公路建设服务的人更是无法统计。为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纳粹政府还动员全国18到20岁的青年进行为期半年的国家社会劳动,无偿为国家修建高速公路。

为修建高速公路,许多村镇被夷为平地,几千个地主的土地被纳粹政府征用。希特勒还亲自审定了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即一般路段为双向四车道,路面宽34米,路面为水泥结构,中间设5米宽的绿化隔离带,每隔约200米竖一镶嵌金属片、夜晚在车灯照射下可反光的水泥柱,沿途设有类似今天服务区的加油站、餐厅等。当时德国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为160公里/小时,尽管当时没有一辆汽车能够达到这一速度。此外,还有最大8%的倾斜度,这在战后被改为4%。

       由于希特勒的推动,德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到1936年9月,累计建成25个高速公路项目,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到1939年,这一数字达到3895公里,连接全国所有州和重要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与此同时,纳粹政府还利用这种寓军于民的方式,悄无声息的完成了战时快速运输网络,希特勒甚至要求高速公路不仅可以让军车一天内横贯德国的东西和南北,

500

而且一些路段还要能起降飞机,为不久后的“闪电战”打下了基础。图为二战后期美军坦克行驶在德国高速公路上。

在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的同时,希特勒又开始着手实施他的另一个竞选口号——让德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小轿车,并亲手画了草图(见下图)。

500

        为此,他用全民参股的方式,于1938年动工在德国中部沃尔夫斯堡建设用于生产“人民汽车”的制造厂,并亲自将该厂命名为“大众汽车厂”(也就是今天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聘用著名汽车设计师费迪南德·波尔舍博士(见下图)

500

出任总工程师,设计出了价格仅990帝国马克的小轿车(见下图),

500

即今天的“甲壳虫”。

    “甲壳虫”的样车完成后,由士兵驾驶,完成了前所未有的200万公里测试,证明质量优良。这种车于1939年正式投产,27万德国人预定了该车。但因二战的爆发,“甲壳虫”仅生产630辆就宣告停产,而以“甲壳虫”为基础开发的军用越野车(见下图)在战争期间反倒生产3万多辆。

500

至于“人民”的需求,用希特勒的话说:“那是战争结束后的事情。”

       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及其它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迅速扭转了濒于崩溃的德国经济。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加一倍,人均收入仅次于英、美,失业率仅1.3%,失业工人由一战结束后的600万减少到不足4万——除了被纳粹政府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和蹲监狱的反对派。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德国高速公路建设到1939年二战爆发后就逐步陷于停顿,到希特勒倒台时,纳粹德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4000公里。尽管希特勒在德国入侵苏联后曾萌生过修建“柏林至莫斯科高速公路”,甚至计划每40公里设一座加油站,但都被纷飞的战火化为一袭空谈。(此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