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枫叶 -- 加拿大战争博物馆纪行

加拿大以枫叶著称,加拿大的国旗中央就是一片大大的红枫叶。加拿大倒是没有枫叶之红是鲜血染成的说法,但历史上,加拿大军人确实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抛撒过鲜血。为了纪念加拿大的军人和战史,首都渥太华有加拿大战争博物馆,这对应于北京的军博。加拿大战争博物馆的规模没有军博大,但东西不少。

500

加拿大以枫叶著称

加拿大历史不长,但作为英联邦成员,以后又跟着美国冲杀,加拿大军队打过的仗不少。布尔战争算加拿大军队以加拿大的名义参加的第一场战争,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加拿大的“成人之战”,其中的维米岭战役对加拿大相当于加里波利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重要性,这是加拿大军人打出威望的战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加拿大军队编入英军序列,首先在香港当了日军的俘虏,然后在迪耶普做了英军的替死鬼,但要到西西里登陆,加拿大军队才成师建制投入战斗。在诺曼底,加拿大军队再次编入英军序列,在朱诺海滩登陆。英国-加拿大-波兰集团顶住了包括党卫军“希特勒卫队”第一装甲师、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第1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的反攻,冲进卡昂,与美军联手锁住法莱兹口袋,战斗激烈程度不亚于奥马哈海滩。加拿大军队也是盟军解放荷兰的主力,二战胜利时,荷兰人民亲手采摘了10万个郁金香球,赠送给加拿大,作为谢礼。加拿大政府把这些郁金香种在渥太华的议会前和丽都运河边,两国人民皆大欢喜。此后,荷兰王室每年赠送渥太华1万个郁金香球,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年份送的更多,全国各地都会接到荷兰赠送的郁金香球,种在本地的市政厅前。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对加拿大旅战斗力的评价比美军更高。但在越南战争中,加拿大拒绝跟随美国,没有派兵,加拿大反而成为美国逃避兵役青年的“政治避难”的地方。如今加拿大移民中最大族群来自美国,不少就是越战时代过来的。不过加拿大青年到美国志愿当兵到越南去打仗的也不少。这是一段奇怪的历史。在反恐战争中,加拿大再次拒绝参加入侵伊拉克,但加拿大派兵参加在阿富汗的反塔利班战争,曾长期驻扎坎大哈,损兵折将。

2017年是维米灵战役100周年。在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里,特意开设维米岭战役特别展。各国军博都有各种枪炮坦克飞机,这些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展品比较有意思,像伦敦战争博物馆里隆美尔的军服与死前留给儿子的亲笔信,纳粹国会大厦上摘下的鹰徽,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摩托车,还有博物馆门前用弗兰德斯无人区炮火中残存的树干残躯制作的小提琴。一般的枪炮坦克反而次之。可惜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里这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展品相对较少,不过还是有一些。

500

“露西塔尼亚”号的舷窗

在一战馆里,有一个“露西塔尼亚”号的舷窗。“露西塔尼亚”号是英国库纳德轮船公司的跨大西洋豪华邮轮,库纳德的其他有名的邮轮包括二战时代的“玛丽女王”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和70-80年代的“伊丽莎白二世”号。“露西塔尼亚”号和姐妹船“毛里塔尼亚”号则是一战时代的名船,前者曾获得横跨大西洋最快速度的“蓝带奖”。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U-20号用鱼雷击沉了“露西塔尼亚”号,1198人丧生,其中包括128名美国人,这是美国公众打破孤立主义情节的转折点,最终导致美国对德宣战。当时邮轮是大西洋上的主要交通方式,常有有钱旅客携带贵重物品,比如据报道旅客之一休·莱恩爵士在铅制圆桶里装有伦勃朗、鲁本斯和莫奈的名画。战后有过多次打捞行动,这个舷窗是其中一次打捞上来的,锈迹斑斑的钢铁框子和破碎的玻璃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500

马克沁机枪

这里还有一挺金光闪闪的马克沁重机枪。这是德军在东线从俄军缴获的,然后在维米岭被加拿大军队缴获。马克沁机枪改写了战争规则,这是战争史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从此单纯用数量压倒敌人的步兵或者骑兵集团冲锋不再是陆军的主要进攻手段,最终导致了坦克和装甲突击的出现。有意思的是,马克沁机枪在交战双方都是主力重机枪,在英国称为维克斯机枪,在德国称为MG08,在美国称为M1904,在沙俄称为PM1910,意为马克沁机枪1910型,这才是最正宗的叫法,因为这是美国出生、移居英国的希拉姆·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机枪的外观很有特征,粗壮的的散热护套像圆筒子一样。这挺马克沁机枪用散热更好的铜皮作护套,所以看起来金光闪闪。

500

希特勒的大奔驰

在二战馆里,希特勒的“大奔驰”敞篷车在这里。卡尔·奔驰发明了汽车,奔驰是最老的汽车品牌,也是最尊贵的德国品牌,如果不算短命的迈巴赫的话。在2016年宝马庆祝100周年的时候,奔驰发来调侃贺电:“感谢100年的竞争,此前30年有点乏味”,暗指奔驰历史比宝马早30年。奔驰博物馆还对宝马雇员免费开放一个星期,鼓励他们“发现完整的汽车历史”。纳粹对代表“德国优越”的奔驰情有独钟,希特勒总是站在敞篷的奔驰车上检阅,尤其是号称“大奔驰”的奔驰770K。这辆超级豪华轿车的公司代号为W150,是当年最昂贵的,用户除了希特勒、戈林外,还有芬兰的曼纳海姆、挪威的吉斯林、日本的裕仁天皇、葡萄牙的萨拉扎尔、西班牙的佛朗哥等,还有一辆专门为入侵英国成功的话送给亲纳粹的爱德华八世而准备的。这车即使在当年也是有市无价,“有意者请查询”。W150共生产了88辆,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这辆是美军官兵在被占领的德国发现的,被作为战利品运回美国后,卖给一个加拿大有钱人,后者捐献给战争博物馆了。原以为这是戈林的车,后来考证下来,这是希特勒的车。车况依然良好,凸现奔驰的做工精细。有几块玻璃碎裂了,特意没有修复,保存历史感。

这里有一辆加拿大总督警卫团的“谢尔曼”坦克,全团60多辆坦克到欧洲,统统遍体鳞伤,或者索性被打回零件状态。只有这一辆,除了车帮子蹭掉点漆,毫发无损,真是幸运的坦克。

500

这辆III号自行反坦克炮真是被打回零件状态了

展厅的另一角,有一辆德国的III号自行反坦克炮,这是加拿大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突破歌德防线的战斗中缴获的。德国空军元帅凯塞林受命在这里组织防线,顶住盟军向德国的进攻。希特勒担心防线最后会守不住,歌德的名字被盟军用于宣传,命令凯塞林改名为“绿色防线”。凯塞林打得很出色,在优势敌人面前,始终败而不溃,直到盟军发动最后总攻才终于顶不住了。这辆III号反坦克炮真真是被打成零件状态了,一定见证了特别惨烈的战斗。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军博都把枪炮收藏起来,枪统统放进玻璃橱里,炮拦在绳索后面。但在这里,有些枪是直接固定在墙上的,尽管碰,尽管摸,当然什么都锁死了,也不可能拿下来。有一支AK47用铁环套住,可以端起来比试,但拿不出来。手榴弹、刺刀(当然没有刀口了)、手枪,都这样,可以直接触碰。还有一个巷战模型,反映在荷兰小镇的巷战情景。真人大小的德军士兵手拿MP38冲锋枪躲在门边墙后,另一边是同样真人大小的加拿大士兵手拿李·恩菲尔德步枪,两人都在墙后耐心地等着对方犯错误,现场感特别强。这里,游人可以走上前去,零距离站立在模型士兵身边,手里的冲锋枪和所有佩件同样是可以触摸的。

500

500

荷兰小镇上德军士兵与加军士兵互相在等对方犯错误,游人可以走上前起触摸

500

除了打不响、拿不下来、不能拆解,游人可以尽管把玩

朝鲜战争馆里有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模型和武器,并不青面獠牙,也没有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里中国军人同时戴着八路军胸标和红领章、红五星的笑话。维和馆里有大狙、火箭筒等,还有一辆发动机舱被炸透的奔驰G级越野车,这相当于加拿大军队使用的简版悍马,还好装甲保护了乘员,都活着回来了。现代馆里基本上都是常见的大路货,包括各型突击步枪、轻重机枪、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还有英制“酋长”式和俄制T-72坦克。现代主战坦克明显比二战坦克大多了。

500

这辆奔驰G级越野车在阿富汗被塔利班炸回到零件状态,幸好装甲保护管用,车里的人都活着回来了

500

M109自行榴弹炮战斗室里挺宽敞的

要紧的是楼下大厅,这里停着好多坦克。首先看到的是M109A4自行榴弹炮,很长的炮管,但这只有39倍口径,要是更现代的52倍口径的炮管,那得多长啊!从后面打开的舱门,可以看到战斗舱内的样子,还挺宽敞的。要是炮弹清空了,宿营的时候可以在里面睡觉。

还看到一辆苏制BMP1,这是侦察车型,比步战多了一些观察装备。除了固定的车组,内部只能在车尾搭载两名侦察兵。手指敲敲装甲板,感觉还是挺厚实的。当然,作为装甲战斗车辆来说,BMP1的装甲现在算是薄的,也就挡挡子弹、弹片之类。但这是划时代的,首次使得车载步兵具有不错的乘车战斗能力和反坦克能力。在十月战争时代,以军很受缺乏装甲车的困扰,更大的问题是车载步兵几乎没有乘车战斗的能力,必须下车战斗。这对伴随保护坦克冲击很不利。可以想象,当年以军多么羡慕苏军的BMP1啊。

500

敲黑板、划重点,重点在这:二战德国的“黑豹”坦克

当然,要点不是这些,最精彩的是一辆二战“黑豹”坦克。德军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中,一方面对自己的迅猛突破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对苏联的T-34坦克暗暗赞赏。T-34代表了二战坦克的最高水平,具有强大而均衡的火力、防护和机动,德军在西线闪电战的主力III号和IV号坦克在T-34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为了重建装甲优势,德国紧急研制了“黑豹”坦克,试图打造德国版的T-34,结果还是情不自禁地加料,机械复杂,重量增加,背离了T-34简单、实用、皮实的基点。 “黑豹”依然是火力、防护、机动最平衡的二战德国坦克,但要是简化、可靠一点,多生产一点(产量只有6000辆,而T-34仅使用76毫米炮的早期版本就生产了35000辆),说不定对战争的影响更大。当然,要是“虎”式(尤其是“虎王”)的生产线也让给“黑豹”,说不定东线的战事就不一样了。在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战争中,数量的作用是巨大的。

这辆“黑豹”是1945年在德国缴获的,状态完好。表面涂了一层防手雷泥,粗糙的表面使靠磁性粘住坦克表面的反坦克手雷不易粘住。这东西是二战德国坦克的特色,现在没人使用了。在博物馆的修复中,特意用颜色有所不同的防手雷泥对原装和修复部分以示区分,这种修旧如旧的严谨值得赞赏。

“黑豹”的负重轮是德国特色的交错双排,压力分布好,行驶平稳,但可靠性和勤务性很糟糕,容易在泥泞地淤塞。平时维护和战时抢修也复杂,内层轮出问题了,需要把外层轮卸下才能维修。现在已经没人用这样的设计了。

坦克的履带和悬挂其实挺能看出各国工业设计思想的差别。观察“谢尔曼”、“黑豹”、T-34、“丘吉尔”、II号和战后的“豹1”坦克的履带和悬挂,可以从比较中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英国人的设计真叫一个繁琐,负重轮是一溜小轮,用复杂机构与悬挂连接,行驶性比德国坦克还好,但故障率也更高。

另一个极端是T-34,简单、粗壮、皮实、可靠。行驶性方面,只要坦克能到一切需要到的地方,其他的都不重要,一看就是苏联设计。猜猜战后各国坦克都学的谁家的路子?

说到T-34,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里当然也有T-34。这是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送给加拿大的,在乌克兰战役中使用过,炮塔上还有卫国战争时代的涂装。T-34生产的数量太大了,各国军博要弄一辆不难。这真是经典啊,T-34/85到前南内战的时候竟然还看到被拉出来打仗,其他二战坦克怕是没有这样的。T-34发动机的基本设计一直用到T-72,当然是经过多次深度升级改造了。

这里当然有“谢尔曼”,这是加拿大制造的,装用英国的17磅炮,火力比美国原版更强一点。这里当然也有英国“丘吉尔”坦克,火炮的口径真小,这东西和“黑豹”对打,非群殴才有戏。和T-34对打的话,连群殴都没戏了,因为T-34的数量比“丘吉尔”还多。

快到出口的地方,有一辆II号坦克。当年德军就是用这东西在西线闪电战初期追着英法联军打,差点在敦刻尔克包饺子。那小身板简直毫无装甲可言,那小炮也就比气枪强一点,但当年的英法联军硬是闻风而逃啊,真是不可思议。这东西的悬挂也更像汽车。

现代坦克当然也有,又是一辆英国“酋长”式,120毫米线膛炮当年盖世无双。还有一辆德国“豹1”,十年前的时候,在加拿大陆军已经退役了,还被拖出来,弄到坎大哈去为加拿大巡逻队挡塔利班的子弹。后来加拿大陆军终于悟明白了道理,到德国买了一批二手“豹2”回来,升级后作为现用的主战坦克,从此再也不提装甲部队全轮式化了。

展区还有一门二战时代155毫米榴弹炮,旁边就是一门122毫米榴弹炮,后者是德军在巴巴罗萨作战中缴获的,后来拿到西线使用,被加拿大军队缴获。122榴的口径当然要小一些,但整体看着一点不比155榴小。当然,那是短管155榴,现代的52倍口径155榴要长大得多。

500

亚历山大元帅的指挥车

展区有亚历山大元帅的指挥车。哈罗德·亚历山大是二战英军名将,在敦刻尔克,他是与蒙哥马利并列的英军军长,乘坐最后一艘驱逐舰离开敦刻尔克的滩头。日军入侵缅甸时,他是驻缅英军司令,主要负责在政治层面与史迪威协调,军事指挥主要是斯利姆中将负责的。在北非,他是蒙哥马利的上司,对阿拉曼的胜利“负领导责任”。美英联军在突尼斯会合后,他担任美英联合的第18集团军群司令,直接向艾森豪威尔报告。在西西里登陆时,转任第15集团军群司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国第8集团军和巴顿的美国第7集团军(后由克拉克的美国第5集团军接替),以后一直在意大利战区,最后负责所有地中海战区的盟军行动。由于杰出战绩,亚历山大在1946年3月1日被英皇乔治六世封为子爵,这是不同于勋爵而可以传代的“真正”爵位。战后,他被任命为加拿大总督,他也是最后一个来自英国的加拿大总督,此后的加拿大总督都是加拿大出生的。

亚历山大的指挥车是福特加拿大在1941年制造的,1949年亚历山大任加拿大总督期间捐赠的。这辆车伴随着他在北非和意大利行驰了29万公里,期间更换了三台发动机。原来是一辆普通的轿车,在开罗时,截去车顶,成为敞篷车,但车门焊死了,只能跨进跨出,可能是为了给本来不是为敞篷车设计的车体加强刚度。英军和德军一样,高级军官的指挥车是轿车改装的,可能改为敞篷,便于观察战场,在炎热的战场上也凉快一点。为了适合战场使用,还要加强底盘,适合越野。美军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从艾森豪威尔到司务长、传令兵,统统乘坐吉普。

馆内有很多MG38、MG42、FG42、MP44等二战名枪,还有Pak 38反坦克炮,这些在电脑游戏里耳熟能详的东西看看实物,蛮有意思的。

与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莫斯科中央军事博物馆、卫国战争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相比,加拿大战争博物馆既不够大、又不够博,但对于军迷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