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记者案的西方偏见:人类不知教训

500

纳粹魔头阿道夫希特勒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年轻时期在维也纳流浪,有一次跟朋友路过一张洗发水广告画牌前,看着画牌上的金发美女捧着洗发水大笑,旁白则是对洗发水不着边际的吹嘘。希特勒称,他正是从这种千篇一律却屡屡有效的广告中,意识到“人类永远都可能被谎言所俘虏,不管这些话多么雷同,因为他们不知教训。”

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在人性问题上的敏锐。人类不知教训,不记教训,不解教训。这种劣根性,在西方世界对中东问题的处理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伊朗教训

1977年1月,推崇民主自由的吉米卡特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他扬言“美国绝不会为了抵制共chan主义而支持右翼专制。”这位白宫主人极为倚重美国报界的支持,这种倾向在外交政策上尤为严重。

不久,卡特政府开始逼迫美国的盟友伊朗国王巴列维进行自由化改革。《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认为,巴列维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将使得伊朗成为一个更契合美国意识形态的民主国家梦游。1978年1月伊朗库姆骚乱引发的人道悲剧,更让西方媒体普遍将盟友巴列维等同于必须被清除的人类敌人。

于是,在西方舆论的鼓励和同情下,伊朗霍梅尼革命力量逐渐成长为一只失控的巨兽,而西方政府的三心二意和反复无常,则加剧了巴列维政权的崩溃。

1979年11月,成功夺取权力的霍梅尼指示大学生冲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没收美国在伊朗的所有投资,折辱进入伊朗的美国人,伊朗从最亲近的盟友变成了最疯狂的敌人,而美国的国家利益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事后,美国伊朗外交负责人亨利
普雷切特表示,“我们犯下了重大错误,我们低估了巴列维的重要性,我们绝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埃及教训

2011年1月,美国盟友埃及发生大规模的群众示威,对美亲善的穆巴拉克政权面临威胁。面对这种复杂情况,美国有两个选择:1、默许穆巴拉克镇压示威,维持稳定;2、支持埃及人民的诉求,迫使穆巴拉克进行民主化改革甚至放弃穆巴拉克。

笔者当时还以为西方舆论界和政界面对这种复杂情况,能够深刻吸取1979年的伊朗教训,在新的革命到来时坚定支持亲美的穆巴拉克。结果,奥巴马却无情地抛弃了穆巴拉克。

这种抛弃至少造成了三个灾难性的后果:

1、作为中东最重要国家的埃及动荡,刺激了随后的其他中东国家动荡,引发了反噬西方自身的中东难民危机,进而形成了今天特朗普和极右翼崛起的政治基础;

2、穆巴拉克作为美国最坚定恭顺的盟友,关键时刻被美国毫不犹豫地抛弃,使得中东其他大国对美国承诺产生了怀疑;

3、最重要的是,穆巴拉克倒塌后,通过选票上台的却是一个极端反西方、反以色列的穆斯林兄弟会总统穆尔西,为了防止美国的中东利益遭受灾难性毁灭,美国被迫发动一场伤亡惨痛的军事政变,通过扶持一个新的独裁者来保障自身的利益。

2011年美国抛弃穆巴拉克残暴独裁政权的结局表明,“2011年,在人类道德和现实需要面前,美国选择了人类道德,但到了2013年,美国还需要面对现实。”

沙特王室,世俗之友

今天的沙特何尝不是如此。的确,无论从各方面来看,沙特王室都是腐败无能残酷的统治者。从人类的道德来看,这样的统治者必须被赶走。

但问题是,正义不同于义愤,政治家不同于侠客,做事者不同于键盘侠。沙特王室被击垮后,怎样确保沙特地区出现一个稳定且文明的政府,显然才是一个真正成熟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

从目前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沙特民众乃是虔诚的穆斯林,历史经验显示,当沙特王室政府崩溃后,只有最激进的宗教力量才有可能得势,那些世俗文明寄予厚望的现代文明政治力量很可能迅速烟消云散。一旦ISIS那样的激进政治力量控制了麦加和麦地那,以此号召伊斯兰世界,这将会形成怎样的地缘冲击?这种后果恐怕是那些哀叹卡舒吉命运的观察家们很少揣摩的。

相比之下,沙特王室尽管不文明、不仁慈、不道义、不诚信,但这个政权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怯懦可靠。世俗文明世界的威吓可以轻易让沙特王室屈服让步。对于世俗世界来说,沙特其实是保护其不受恐怖主义冲击的最重要屏障啊,为何总有人要砸碎自己的护身符呢?

难道世人从来就没有吸取过巴列维和穆巴拉克的教训吗?

世人不记教训,就是悲剧不断的根源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