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意图糊弄「九二共识」难以得逞

 

  从上周四的陆委会每周例行记者会上,大陆「央视」驻台记者的提问中,可以观察到,就连大陆驻台记者也已感受到,民进党当局尤其是蔡英文本人,试图以一个新的概念,来表达一九九二年海峡两会在香港谈判及后续函电往来所达成的共识,来恢复两岸制度性联络机制及两会谈判,但就坚持不接受「九二共识」的提法。

  实际上,蔡英文在二零一六年的「五二零讲话」中,就有此想法,她说她尊重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希望能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而丘太三上周四的说法,也基本上是这个调子。

  但为何蔡英文坚持拒绝承认「九二共识」?除了是受肘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及她本人亲手拟制的「特殊两国论」之外,可能还有一个症结,是在于蔡英文本人与苏起的「私人纠结」。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苏起「发明创造」的。背景是,二零零零年三月十八日举行的第十任「总统」选举,因为国民党分裂而扯薄支持者的选票,陈水扁「渔翁得利」地仅以百分之三十九点三的得票率当选。随后不久,陈水扁宣布,将会委任蔡英文为「陆委会」主委,于五月二十日政权交接时就任。四月二十八日,苏起在梳理总结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海峡两会在香港进行会谈,及后续的双方文电往来中,双方就「一个中国」的论题分别提出了多项表述方案,最后达成没有文件的口头共识:「海峡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过程,幷以「九二共识」来高度概括之。

  当时外界都认为,这是苏起在「告诫」蔡英文,在接任「陆委会」之后,必须继续按照「九二共识」处理两岸事务。而看在蔡英文的眼中,等于是要将「九二共识」强加于她的头上并「框住」自己,因而产生反感及抗拒的情绪。其实在某个角度说,这是一个「陆委会」前后任主委「斗法」的心理问题。

  其实,早在九个月前,苏起就已经与蔡英文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一九九九年五月,李登辉为了提前部署应对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将于十月间回访台湾,可能会在两人会面时提出「一个中国」的内涵及进行两岸政治对话的诉求,指示蔡英文成立「强化中华民国国家主权地位研拟小组」,研拟应对办法。蔡英文率领小组成员完成了《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国家地位》研究报告,其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被舆论简称为「两国论」。李登辉如获至宝,急不及待,将本来是计划向汪道涵实施「突然袭击」的「特殊两国论」,在七月九日接受《德国之声》电台记者专访时,提前爆了出来,引发台湾海峡「小两岸」和太平洋「大两岸」的政治危机。

  苏起作为「陆委会」主委,必须负起善后责任。七月十二日,他在「陆委会」举行记者会,首度对「特殊两国论」作出权威性的「官方解读」。在答复记者提问时,声称台湾要「打破中共的『一个中国』迷思」、「扬弃中共的『一个中国』原则」。使得「特殊两国论」议题犹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酿成台湾海峡波涛汹涌。蔡英文埋怨苏起过度解读,导致「始作俑者」的她要「背黑锅」。现在,苏起又回过头来要她承认及执行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内涵的「九二共识」,她感到难以接受。

  蔡英文出任「陆委会」主委后,在「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问题上反反复覆。六月二十日,陈水扁在其就职一个月时接见美国亚洲基金会访问团,明确表示扁政府愿意接受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于一九九二年达成的关于「一个中国」的共识。但在翌日,蔡英文却竟然不顾「以下犯上」的忌讳,以「陆委会」主委的身份发表「紧急澄清」新闻稿,明确表示两岸从来没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过共识,这等于是完全否定了陈水扁接受「九二共识」的可能性。

  然而,就在她「犯上顶撞」陈水扁的同一年,她在前往「立法院」备询,接受国民党籍「立委」陈超明质询时曾说,「我们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是在一九九二年所谈的过程,在我们的立场,是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当陈超明跟进质询「就是说中国大陆讲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就说我们的中华民国是吗?」 蔡英文当即爽快地回应说:「对!因为宪法上是讲中华民国。」这段对话,白纸黑字地刊载在第八十九卷第四十一期《立法院公报》上。而这样的解读,与包括苏起在内的国民党人对「九二共识」的偏颇解读「一个中国,各种表述」,已经基本趋同。

  到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她在就职演讲中,也声称承认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并希望能以此基础来恢复两岸会谈。

  整体看来,蔡英文是有意愿恢复两岸制度性联络机制及两会谈判的。但是,却又希望能绕过「九二共识」。不过,她也知道,北京必会不接受,就希望能「换一个提法」。如上述「五二零讲话」中的「九二事实」,及丘太三的「创造性模糊」,最具代表性。

  民进党中的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想法。其中,曾经是「铁杆独派」,并曾多次率队到联合国总部门前请愿,提出「台湾加入联合国」诉求的吕秀莲,近年却「转性」,不断提出「促谈」的「新概念」,包括昨日提出的以「二二共识」代替「九二共识」,以「一个中华」代替「一个中国」。

  民进党局和蔡英文的思路,就是以「模糊概念」绕过或代替「九二共识」。维持,丘太三还抬出来基辛格。他说,所谓「建设性模糊」,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发明的用词,是指在谈判中,对于敏感而争议的部份,故意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以满足双方的谈判需求。

  然而,丘太三却刻意不提基辛格运用「建设性模糊」技巧的最著名范例,就是在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报》中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定义:美方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因此,怎么「建设性模糊」,都绕不过「一个中国」原则,也绕不过「九二共识」。当然,相对于运用于国际场合的外交用语的「老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由钱其琛副总理提出的「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还有汪道涵提出的「八十六字箴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可能较为宽松些,但这也是两岸定位的「红线」,更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不能含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