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一 看外国网友评中美对话。
历经两个甲子的“磨炼”,120年后的辛丑年,一股“东风”,在寒冷的美国阿拉斯加,压倒“西风”。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的这个(干涉别国内政)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面对美国官员不讲外交礼节,不行待客之道,杨洁篪主任和王毅国委背靠中国人民的发言,掷地有声、字字铿锵,通过外交部高翻张京精准有力的翻译,直击美方痛点。
《那年那兔那些事》“神预言” 图自社交网络
许多中国网友一遍遍刷着录像,眼眶湿润。那外国网民是怎么看这场可能载入史册的谈话的?
恨中国“粗鲁”的有;怒美国“不争”的有;慕中国“直接”、恨本国“不硬”的日本网友也有。“希望我们国家也能这样……”日本雅虎相关新闻下最高点赞的评论想象着。
还有一位外国网友,从短短1分钟的视频片段中,感受到世界格局的变动。“过去没有哪个国家敢发出这样的声音,世界听到了。”他如此感叹。
图源:中国外交部
中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虽然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已于当地时间19日结束,但看过第一轮会议时对媒体开放阶段的视频录像,许多网友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复。
“硬气,豪气,霸气,解气 ,服气!”网友感叹。中国各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网友说自己“把视频片段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红了眼眶”。
19日,“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刷屏。一边是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满脸屈辱的清政府代表;一边是面对美方傲慢施压,中方代表底气十足的反击。
网友想起了毛主席的那句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图片制作:观察者网
西方:美国变“逊”了
路透社推特报道称,美国和中国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的第一场中美高层对话上,互相猛烈指责对方的政策。
即使视频经过路透社剪辑,还是有不少外国网民感到中方言辞铿锵有力。
有网民说,“中共官员登上美国的土地,当着面把拜登政府官员彻头彻尾地羞辱了一番。这对国务卿布林肯的外交工作来说,是个糟糕透顶的开头。希望拜登政府能从中吸取教训。”
还有人说,“我觉得中方看出了(美方的)软弱。他们的语气已经不一样了。”
许多外国网民对布林肯等官员的表现不满。“看一下双方的肢体语言吧:讲话的时候,中方的人坐姿笔挺,敞开双臂。但布林肯讲话时头低着,读稿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变得这么逊、这么弱了?”这位网民感叹。
在美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右翼媒体人迈克·切尔诺维奇(Mike Cernovich)看完“老虎杨”(老布什给杨洁篪的绰号)怒斥美方的视频后深感担忧,将片段上传至推特,跟其他网友说,“看完这段吧,太凶残了,完全压制了美方(outclassed)。不妙啊,朋友们。”并将推文置顶。这条推特超过1.7万点赞,6000多转发。
“这对拜登的外交事务来说,是糟糕透了的48小时。”网民留言,“这是他们(中方)向我们发出的最直接的信号。他们不尊重这届政府。普京今天还邀请拜登‘辩论’。”获1000多点赞。
日本:希望日本也能这样……
观察者网注意到,平时厌华情绪高涨的日本雅虎新闻网评论区,这次在相关新闻下面,也有不少日本网民惊讶于中国的表现。
获得最高赞的留言写道,“真是相当直接的交锋。希望日本也能这么直接地(在外交场合)表达观点。总是搞窝囊外交(腰抜け外交)的话,这个国家就算一直出钱,也无法赢得国际上的信赖和尊敬,于日本国家利益也无帮助。”
3月16日日美高层会晤,菅义伟向外交层面不对等的美国防长奥斯汀鞠躬(图源:澎湃影像)
海外华人:点赞!
在海外视频平台上,少有国外媒体放出第一轮会议的完整视频。有台湾媒体公布了时常67分钟的录像,以及杨洁篪首轮发言的完整版。
视频吸引来不少海外华人。一位可能是澳大利亚第二代华人的网友十分激动,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致敬杨先生,虽然大部分媒体不会全篇翻译报道您的演说,但是全球华人华裔都看到听到了!”
马来西亚、西班牙的华人华侨,多地海外留学生也都来点赞。“虽然身在国外,但无时无刻不以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份)而自豪!”一网友评论道。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
天下“苦美”久矣,在推特上,一些中美之外的网民“围观”后,纷纷为中国外交官点赞。
一网友看了视频,立刻“粉”上了杨洁篪。“我喜欢这个外交官,他一发威(rocks),美方就被镇住了。”
有网民感觉“时代变了”(times are changing)。他感叹这是他这几年听到的“中国高官对美国最直截了当的回复。”
有人跟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数十亿双眼睛看着、读着,数十亿双耳朵听着。这一时刻到来了,世界正在起变化。”
“确实,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立场如何),终于听到了过去没有哪个国家敢发出的声音。”
当地时间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杨洁篪和王毅接受中国媒体采访
视频回顾!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现场全记录(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另据报道:
安克雷奇现在气温是零下8度。而按照中国的传统智慧,今日春分。古书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当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落幕,世界的秩序已经不是美国旧梦里的那个样子了。
外界注意到,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一些西方舆论又开始以阴阳怪气的语气报道此事。但是联合声明并不是对话的最终目的,甚至都谈不上重要的目的。
对话嘛,最重要的是减小分歧、形成共识。而要达成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的联合声明,需要两国外交团队字斟句酌的切磋和较量,无疑为对话增添了不小的工作量——有这时间,不如把眼下的问题谈得更透彻些,或者多谈一个问题。以发表联合声明为目的的对话,实际上是自缚手脚。
这场对话全球瞩目,美国的盟友们更加可以说是提心吊胆,生怕美国“卖”了他们——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次发生。这些年美国撕毁的协议还少吗?所以没有联合声明,既照顾了美国想当盟友大哥的面子,也安抚了美国小弟们的玻璃心。就当中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毕竟,大国博弈不是一两张纸的事情。介意这一两张纸,是典型的小家子气。
没有联合声明,是中美关系韧性和弹性的体现。没有联合声明,但成果却超出预期。除了美方基于拜登自创的“人设”必须与中国“死磕”的老三样,原先各种分析所预测的成果纷纷落地。
中方发布的通稿比较翔实,抄录如下:
“双方同意按照两国元首2月11日通话精神,保持对话沟通,开展互利合作,防止误解误判,避免冲突对抗,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双方都希望继续这种高层战略沟通。
双方均致力于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双方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
美方重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双方探讨了为各自外交领事人员接种新冠疫苗作出对等安排。
双方将本着对等互惠的精神就便利彼此外交领事机构和人员活动以及媒体记者相关问题进行商谈。
双方讨论了根据疫情形势调整相关旅行和签证政策并逐步推动中美人员往来正常化事宜。
双方还讨论了经贸、两军、执法、人文、卫生、网络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伊朗核、阿富汗、朝鲜半岛、缅甸等一系列问题,同意保持和加强沟通协调。
双方表示将围绕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活动加强协调磋商。”
多达9条。要知道,周二闹得沸沸扬扬的美日“2+2”会后的联合声明一共才只有8个自然段。不知道日本外务省看到中方列出的9条成果,现在心里是啥滋味。
翻译一下上述9大条。
重申两国元首共识,“双方都希望继续这种高层战略沟通。”这意味着尽管美方一再否认这次阿拉斯加对话是机制性的,甚至否认是“战略”对话。但中美肯定还会继续谈,还是高层谈战略。机制不机制的,只是美方死要面子。布林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而扭扭捏捏咱也不干涉美国内政了。
“双方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气候合作是一道送分题,昨天已经详解,读者可以参考昨天笔者撰写的
《直说快评》。美国收下了这道送分题,我们以观后效。
“美方重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奈何民进党政府还在苦苦哀求美国的“战略模糊”。这么清晰!蔡当局看到没有?
“双方探讨了为各自外交领事人员接种新冠疫苗作出对等安排。”“双方讨论了根据疫情形势调整相关旅行和签证政策并逐步推动中美人员往来正常化事宜。”笔者认为这是本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最大的“彩蛋”。两国关系,外交先行。这说明两国已经开始为后疫情时代的关系发展认真谋划了。中美关系将在疫情后迎来“报复性恢复”。从美国内政上来看,这也是狠狠打了特朗普主义一个大嘴巴子。被特朗普贴上“弱势总统”标签的拜登,唯有狠狠打这一巴掌,才能成长为他“人设”那个样子的总统。
最后两条作为压轴,定义了什么叫做全球治理:“双方还讨论了经贸、两军、执法、人文、卫生、网络安全以及气候变化、伊朗核、阿富汗、朝鲜半岛、缅甸等一系列问题,同意保持和加强沟通协调。”“双方表示将围绕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活动加强协调磋商。”纷繁的国际事务大写成一个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美两国的交往将重新定义什么叫“负责任大国”。
当然,布林肯也说了,中美之间将有“激烈竞争”。所谓激烈竞争就是国力的比拼。笔者注意到昨天双方开场白的时候,中美双方都谈到了各自的国力。美方认为,拜登1.9万亿刺激方案是硬实力,中方则对等提到了“十四五”、减贫和政党领导力。翻译一下:美方还在撒钱救急,中方已经前进一大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从两国疫情应对的不同现状也可以印证,高下立现。
顺便说一句,联合声明的法律地位较弱,约等于大家一起就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表个态,但也暗藏着出了问题别来找我的意思。如果双方有更大的诚意,通常会采取法律效力更强的联合公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中英联合声明的区别,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也正因为法律效力弱,这个东西作为政治筹码的意味更强一些。观察近期美国和它的盟友小弟们发表的联合声明就可以看出来: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管别人的多,管自己的少。联合声明已经成为拜登专门送给盟友的外交“画饼”。这样的联合声明,谁想签谁签吧。
最后再提一句,一些自媒体将美日“2+2”会谈后的声明称作“美日2+2联合声明”,此言大谬,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那是个“联合媒体声明”,定语越多、级别越低,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连“联合声明”的地位都够不上。日本首相菅义伟为了成为首个面见拜登的外国领导人,跟着美国搞了这么一个东西来,想要“刺激”中国,真是脑回路清奇。
相关推荐:
《纽约时报》刊发观点文章:“拜登先生,不要再对中国说硬话了”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边子豪】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刚刚结束,当地时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发署名伊恩·约翰逊的观点文章,题为“拜登先生,不要再对中国说硬话了”。文章认为拜登政府没能改变特朗普时期的混乱对华政策,并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作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先是提到了中美双方在高层战略对话开场时的“交锋”,并表示美国应该采取措施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称,拜登政府本来寻求一种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更加“细致”的对华政策,但截至目前其在很大程度延续了前任策略。就在对话前夕,美方还宣布了对中方24名官员的制裁,而作者表示这除了让政府不被指责“对华软弱”以外,并不能改变中方的做法。
随后,文章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
第一,美国应恢复“和平队”等在华奖学金项目。文章称,这些项目在过去几十年帮助美国了解中国,却被特朗普政府因意图孤立中国而取消。第二,美国应停止污名化孔子学院。文章说,孔子学院只是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性质类似于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第三,美国应该允许此前被特朗普政府驱逐出境的中国记者回到美国。同时文章建议中国也允许美国记者入境。第四,美国应取消限制中共党员入境的做法。第五,美方应邀请中国重新开放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文章称,如此一来,中国也将重新允许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开放。
文章最后表示,尽管这些都是微小的举动,但对建立中美互信很有意义,能够为解决更加棘手的问题铺设道路。
延伸阅读:
美国的老路子,真的快走绝了。
当地时间3月18日下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举行。
这张图片足以说明这场对话的关注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国媒体在中美对话现场外等待
对话前后,镜头记录下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视频都在释放着信号。
中方的一句话,概括了美方的表现。
“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
透过言谈举止,美国外交的底色暴露无疑。又是开场超时,又是指手画脚,又是私下递纸条,毫无大国风范可言。
谭主持续追踪了对话现场,透过三个细节,美国自诩优越的价值观正在破灭。
美国最擅长的,就是打着各种旗号,将自己的标准包装成世界的标准,拿着“为你好”的说辞,指点一条“光明”的道路。
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当“为你好”的说辞不受用之后,美国就会露出爪牙。
只不过,想张牙舞爪、巧取豪夺,在中国这里,不能接受。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当地时间18日下午1点左右,中美双方开启了第一场对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上来就亮明了中方的立场。
就在第一场对话前,一个细节透露出美方的傲慢:
首场会谈开始时,双方商定开场白后记者应离场,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记者叫回,说了强硬的话后又让记者离开。
对于美方不行待客之道、罔顾基本的外交礼节、甚至违背自己讲好的对话程序的行径,中方也直接亮明了态度:
中方带着诚意应邀来到安克雷奇同美方进行战略对话,并做好按双方事先商定的程序和安排开展对话的准备。但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
强行摆出霸权姿态的美国,似乎忘了:
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美国也不是原来的美国。
杨洁篪在对话中强调: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不承认美国说的就是国际舆论,不承认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规则。
第一场对话在当地时间18日下午5点左右结束。
原定在当地时间晚7点左右举行的第二场会议,延迟到了7点45分左右。
中美的第三场对话会在当地时间3月19日举行。
不管聊什么,中方的立场都是一贯的。
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一直以来,美国优越感的前提都是美国人的幸福感。美国,才是梦想实现的热土,才是希望的所在。
现实是,这次对话的同时,美国后院失火的地方就有不少。
就说这次对话的所在地,对话开始前几天,谭主就已经在跟踪关注了。
美国,只能挑个疫情不太严重的地方,阿拉斯加。这个地方,也有很多人对美国政府的做法不满。
就在对话前一天,总台驻美记者许弢发来了安克雷奇本地媒体《安克雷奇日报》的一篇文章。
▲美国政府应该和中国进行公正的贸易合作
文章的作者是安克雷奇所在州阿拉斯加本地官员,阿拉斯加渔猎部部长。文章呼吁,美国政府应该与中国商讨海产品与木材贸易问题。
文章的措辞很强硬,在行文中,作者在呼吁合作时用的词是“must”。文章最后,作者也明确说,阿拉斯加对中美恢复对话表示欢迎。
在谭主看来,这分明是在向美国政府喊话。
强化贸易合作,对阿拉斯加来说已经刻不容缓。因为此前的中美贸易摩擦,阿拉斯加深受其害。
海产品出口是阿拉斯加州的第一经济支柱,年出口额达5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受关税等因素影响,2020年,阿拉斯加海产品出口下降46%。
当地木材公司,因为关税影响,在2019年伐木季被迫减少了50%产量。
在安克雷奇,总台驻美记者刘旭也跟当地的一些居民聊了聊,他们的观点也类似:
安克雷奇当地商户斯图尔特就说,我能看到每天有很多中国的货运航班在阿拉斯加经停,再运往世界各地。
如居民所说,安克雷奇作为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该机场的9.5小时飞行距离囊括了世界上90%的工业化地区。
机场为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当地十分之一的工作与航空运输有关。
这些就业,也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曾连续7年,成为阿拉斯加最大的出口伙伴。
呼吁合作,是不少美国人共同的心声。
同样是在对话前,美国科技媒体“Protocol”发布针对美国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结果60%受访者支持美与中国科技公司开展更密切合作。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还发生了一件事儿,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成、40票反对的结果确认了美国内政部长哈兰的提名。
哈兰一直特别关注气候变化,主张推行“绿色新政”,反对扩大化石燃料产业。
支持她的参议员中,有两位就来自阿拉斯加——参议员丽莎·默科夫斯基、参议员苏利文。
身在安克雷奇的驻美记者许弢告诉谭主: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阿拉斯加的冰川融化很多。
丽莎·默科夫斯基和苏利文也分别在国会参与过《能源法》和《拯救海洋法2.0》等有关于气候变化的法案。
正是如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本次对话前专门评价称,中美在气候问题上有合作空间。
▲气候为中美合作提供了些许希望
合作,需要拿出实际行动。
而美国政客的一系列傲慢言行,全然不顾媒体和民众的期盼,选择性忽视合作共赢的民意。
相反,他们固守着对立的思维,试图对别国指手画脚。
这样的行径今天看来也许已经见怪不怪,过去四年,美国某些政客的行为不断刷新底线,美国的社会已经陷入深深的撕裂,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种族的群体间,鸿沟越来越大,这样的惯性仍在撕扯着美式价值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本次对话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到:
我们并不指望一次对话就能解决中美之间所有问题,所以对这次对话也没有过高的期待或者幻想。我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开端。双方能够开启一个坦诚、建设性、理性对话和沟通的过程。如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这次对话就是成功的。简而言之,我希望双方带着诚意而来,带着更好的相互了解离开。
对话是合作的前提,关键是有没有诚意。美国拿出的“诚意”,是在对话前,四处拉帮结伙,给自己壮胆。
美国代表团对国内的民意装聋作哑,但却在国外用起了老办法、四处拉拢盟友。
美国习惯了通过损害别国利益壮大自身的“模式”,分出些“油水”,吸引其他的国家加入,“狼狈为奸”。
但这种依靠利益连结的“盟友”,各怀心思。当美国自顾不暇,盟友们,自然开始“离心离德”。
在对华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行动,不可谓不“丰富”。
谭主也专门做了个解读视频,看得出来,美国希望放大舆论声势,但制造出的,都是与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不符的声调。
对话前,美国先是召集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举行四方峰会,接着美日外长和防长举行“2+2”会晤。
此外,美国还跟自己的盟友打了一圈电话,生怕被孤立。
对话前一天,沙利文特意发了一条在华盛顿与加拿大高层会面的推文,还特意提到了“坚定不移的友谊和联盟”。
▲今天非常高兴与我们的密友、合作伙伴和邻居,加拿大国家安全局文森特·里格比和总理戴维·莫里森的外交政策顾问在华盛顿会面。我们申明了我们坚定的友谊和同盟关系,并讨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所有优先事项和挑战。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3月16日发布的声明,这次对话前,沙利文还专门与欧洲多国都通了电话,专门告知即将与中国会晤的消息。
在会谈之前摆出所谓的强硬姿态,更像是心虚壮胆的表现。
对于美国对话前的行为,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也给出了回应:
可能有人认为,在跟中方见面之前先找一些别的国家谈一谈,发点声音、造点声势。其实这个做法没太大必要,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就像有的人一个人走夜路会唱歌给自己壮胆,其实没有多大用处。
试图联合盟友,比谁的胳膊粗、力气大,这是利益逻辑,更是一种强权政治逻辑,并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世界进步的趋势。
美国的盟友,其实也看得出美国的小心思:
早在日美首脑会谈时,日本媒体《东京新闻》就冷静地指出:
美国的保护不是免费的,日本需为此支付更多军费。
2020年,美国政府提出要大幅提高驻日美军驻留经费金额,日本并未妥协,而是宣布在2021年度防卫预算申请中列入与上年几乎相同水平的2029亿日元。
美国看起来是在跟自己的盟友进行协调,但美国嘴上说着合作,却绝不会在合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利益丢在一边。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防长奥斯汀到访韩国前一天,韩国民众就前往美国驻韩大使馆前抗议。
几天前,韩美两国达成了第11份《防卫费分担特别协定》。
协议规定,2021年,韩国要分担10.47亿美元防卫费,同比上涨13.9%。
新协议还规定,2022-2025年,只要韩国国防支出增长,那韩国承担的防卫费,同样需要增长。
与其说是“盟友”,不如说是“小弟”——还需要交保护费。
时至今日,美国,还值得“盟友”信赖么?
谭主想到了上个月德国媒体发布的一篇文章:《美国的挫败感(Amerikas Frust)》。
文章的主旨就是一句话,美国政府希望与自己的盟友建立一个应对中国的联盟,但他的盟友们却踟蹰不前。
驻美大使崔天凯在采访中,问出了大家的困惑,这些问题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想问,也包括美国的盟友:
第一个问题:美国能不能在国际事务当中真正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角色?
第二个问题:美国是不是真正准备回到多边合作,并且为多边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个问题:美国是不是真正准备对其他国家的利益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并且倾听其他国家的声音?
美国的老路子,真的快走绝了。
延伸阅读: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当地时间18号下午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举行。在这次对话中,相比于双方谈及的具体议题,外界更为关注的这场对话的火药味,以及面对咄咄逼人的美方时,中方的应变自如和底气十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在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美方的小动作都是为了在谈判过程中的耍手腕、小心机,甚至是故意设计,原本是想掌握舆论上的优势,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心虚。她同时认为,有交锋并不影响对话的继续,双方都希望能够进行交谈,在合作的方面能够继续推进。
以下为采访文字内容,为阅读体验有所删减。
■ 美方设计中方,却暴露了心虚
为了这场对话会,美方可以说下足了准备功夫。不仅提前在亚太地区搞一系列小动作,拉拢地区伙伴和盟友,而且在人权问题上再次对中国发难,对话会开场白的时候,也不忘再度对中国进行挑衅等等。
这很明显透露的是美国对于这一次对话的是自身信心不足,是一种色厉内荏的表现。而结合这次对话会上,美方对媒体的表现来看,更是如此。开场白后,美方在发现自己在舆论上并不占优势后,就急着让记者离场,这种明显不符合外交礼仪的不合理的方式,原本是想掌握舆论上的优势,却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心虚。
这些小动作,都是为了在谈判过程中的耍手腕、小心机。拜登政府也想打着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旗号,希望以此来进一步凝聚与盟友之间的关系,形成美国眼中的所谓的团结。因此,这些心机,是美国的既定伎俩,或者说是此次对话过程中的某种固有设计。
这些心机,对于中美达成共识无疑是有害的。这也是为何,中方在谈判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态度,让美国采取一种正常的方式,采取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与中国来进行沟通。
■ 有交锋并不影响对话继续
这一次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是由美方发出的邀请。现在来看,可以说美国却没有坚持这次对话的初心。
不过,美国发出对话的邀请,表明美方其实希望与中国沟通,即使在出现了一些双方交锋的情况后,对话的进程也仍然在延续,这本身就说明了双方都希望能够进行交谈,在合作的方面能够继续推进。不论是中方还是美方,都不认为一次对话就可以解决两国之间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摩擦和分歧的这些问题上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双方都非常肯定,对话是必要的。
回顾拜登上台以来的中美高层交流,可以发现,近期中美的交流其实还是在一个推动的过程中。对于两个大国来说,彼此了解是防止误判、管控分歧的一个必然阶段。未来还会有其他的交流途径,或是双方进行进一步的立场磨合,单纯一方对另外一方不断地打压,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盟友”各有打算,未必迎合美国
事实上,就在这场对话会前,美国密集地拉盟友日韩来撑场面,不过收效并不如预期。日本虽然看似在立场上跟美国跟得非常紧,甚至是在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的目标,但是日本其实在夹带私货,试图借此在与中国的领土主权纠纷上,借美国的势狐假虎威。但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现在对于日本来说,放弃对华合作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
至于韩国,更是在对华问题上相对谨慎和克制。韩国不愿意追随美国的脚步,对中国发出强势的声音。美国此前试图打造印太战略,把韩国拉入四方机制,使韩国也成为一个抓手,但最终没有成型。
美国现在仍抱守着一种零和思维,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小群体能够发展起来,营造一种所谓的安全感,同时对其他国家产生更多的压迫感。不过,美国没有考虑到的是,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它们更愿意的是多交朋友,寻找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以迎合其他国家的方式让自己左右为难。
作者:苏晓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