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迎来更严监管,禁止向大学生放贷后,小贷公司该何去何从?
3月17日,银保监会、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文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
这并非监管部门第一次将目光聚焦在“校园贷”问题上。早在2017年,便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鼓励银行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进行进一步的产品研发。
这一次,算是对小贷公司发出了最终的“判决书”。但在如此强硬的监管力度下,校园贷问题似乎怎么禁也禁不了。
今天的校园贷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模样。校园贷最初是为了帮助经济条件不佳的大学生解决合理需求而存在,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小额贷款公司是介于银行和民间借贷的一种借贷机构,其操作流程更为便捷,同时也有相应的规范保障借贷方的权益。有不少的小贷公司都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了大学生身上,主打学生市场。
而巧合的是,大学生对这类公司也十分买账,根本原因或许还是这些小贷公司切中了学生们的“刚需”。
报培训班、买鞋、买包、买口红... ...大学四年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花钱,但自身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最稳定的收入可能就是父母每月固定打来的“生活费”了。问题是这部分“固定收入”有时候还无法按时到账,但生活还要继续,只能让部分学生将目光投向便捷易操作,且看起来不赚不亏、“普世惠民”甚至还能“占点便宜”的校园贷。
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与金融借贷等操作规则及内部规律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很难对贷款公司的各类营销活动做出准确判断。否则,也不会出现一群“韭零后”新基民了。因此,对于小贷公司而言,学生市场也更加容易突破。
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学生这块肥肉。校园贷也慢慢开始“变味儿”了——恶意诱导、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甚至有“裸条贷”等恶劣的现象出现。因此,对于校园贷的整治可以说迫在眉睫。
从这次的监管力度来看,监管的力度和决心都非常大。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次监管会对一些互联网小贷公司造成很大冲击,“有部分小贷公司,大学生贷款占其比例超过6成。”
此外,《通知》中针对大学生身份所做出的约束,也给小贷公司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身份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识别?
不少公司对此表示很难做到,但实际上,在大数据技术加持之下,要想进行身份审核并非难事,更多还是投入成本有所提高的问题,主要还是看这些借贷机构想不想去费这份力气。
这次监管不仅挡住了部分小贷公司的业务“进口”,也堵上了学生们的需求“出口”。如何能在塑造良性接待环境的同时,依然满足学生在小额借贷方面的各类需求呢?
当然,有些需求或许确实是刚性需求,有些需求可能就是“可有可无”的软性需求了。学生时期还是应当有理性的消费观,进行合理消费。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外部对花钱的过程拦下一道“路障”,对于把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掰回正道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短期虽然会对部分小贷公司的发展空间造成挤压,但毕竟除了学生党之外,还有很多的领域的人们需要贷款,积极拓展其他方向的业务,未来也还是有很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