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中,英语几乎成为了淘汰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这是不合适的
【本文来自《如果不是高考指挥棒发挥作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会允许人们随时补救英语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1、阶层问题,英语水平在其中有多大作用?这个问题在20年前,乃至十年前都是显而易见的:英语作用极大。那么,如今呢?之后十年二十年呢?中小学教育政策,要适应的不是当下,甚至不是十年内,而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形势。
2、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大,那么,在主科数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指挥棒更应该偏重哪些科目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需要比较研究。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重点应放在无论孩子将来干什么、怎么发展都必不可少且都十分重要的科目,十年后,英语是这样么?
我的观点:小学阶段的语言教育,不只是交流工具,还是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以汉语言为主,英语只能是辅助了解,甚至不去学。汉语与英语,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模式。要避免对孩子造成干扰,乃至出现西式思维主导的情形。这是原则,没道理好讲。
中学阶段,可以开设外语课,作为主课也无妨,因为了解西方文化,有助儿童思想的全面发展。但是,英语的比重要适度,要位于物理与数学之后,因为,现代化思想的载体首先是数学物理,其次才是英语。
大学阶段,应重视外语学习,作为通用语言工具,再不好好学就晚了。
问题焦点不是要不要,而是什么样的度、什么样的次序安排。过去几十年中,英语几乎成为了淘汰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这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