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中国智慧规避国际贸易“货币”之弊?
【摘要:货币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缘是“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弊端更易被利用;从中国古代官俸折实发放,直至近代“折实单位工资制”的实物工资,乃至国际贸易上的“罐头换飞机”,都可见实物交易可以成为货币使用弊端的克星;在现代信息发达、运作快捷、运输便捷的条件下,酌情不用货币作为中介而开展物物交换的实物交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可能、现实可行;对部分大宗国际贸易不仅用货币结算,代之以“货币交易与实物交易混合使用”,即:以实物交易为本,交易各国各自比照本国待交易货物的国内价格,并据此双边商定拟交易实物的各自对等物质数量,以此方式实现国际间的大宗贸易,可能有效克服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兑换的汇率弊端,有利于扬长避短的使用货币。】
一、“温故知新”,从1930年代大萧条看提高关税、贸易战,可见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缘是“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弊端更易被利用;货币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眼下,美国正在对世界许多国家全面提高关税,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此后将会怎样?此时,人们或许应该“温故知新”。
而看相关资料,可见有文章这样说,“在美国经济史上,1919年-1929年被称为 “新经济时代”。但从1928年开始,欧美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出现经济疲软,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成为转折点。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当时世界27个主要经济体 (占当时世界GDP总量 70%),在 1929年至 1932年间,GDP总量平均下降了15%,对外出口额下降了50%”。
“贸易坍塌,是大萧条的显性特征之一。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的研究,货币与财政因素才是导致大萧条的始作俑者。道格拉斯·欧文也认为,美国提高关税导致局势大幅恶化,使国际合作应对危机几无可能。”
可见,世界经济史上让人闻之色变的1930年代大萧条,缘起在“货币”或曰“货币的财政”,“货币与财政因素”“是导致大萧条的始作俑者”。而当时的美国提高关税,也是导致局势大幅恶化、无可救危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史实来看,人们可以发现:历史魅影重现了!虽然,历史还没有简单重复——美国当年因《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遭到了贸易对象的关税报复,同时这些国家之间也竞相提高贸易壁垒。截至目前,现在的世界各国之间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或许我们可以说,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就经济危机而言,不是“货币的财政”、“货币的兑换”、以美元为主要通用货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无咎。而是“货币”有咎。
看历史,我们或许要说,货币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缘是“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这种弊端更易被利用。
众所周知,其实不予实物挂钩的货币,只是兑换人们所需生产、生活物资的人造的、虚拟的“符号”、中介。而正因为它是人造的、虚拟的“符号”,它比实物本身更容易被人为操弄!纸币可以不断加印;电子货币可以敲击键盘生成;以货币计量作为交换物品的媒介,其价格可以人为的、为牟利而相当“随意”、“随其利”的加价、减价、加息、减息,以及增减不同货币间的兑换比率。这都使得“货币的财政”、“货币的兑换、货币存储的利率、汇率”乃至以美元为主要通用货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难辞其“无咎”。
例如,美联储可以不断的对美元存款“加息”,这就使得国际通用货币的美元资本,放在美国之外国家如果利润低,就“不愿呆”了。因为,不如调出来,拿到美国去。存可以得高利息,无须另费力即可获利不小;也可再兑换回其他国家货币,而“摇身一变”,在所在国购物,价值就提高了,“倒手”就能“套白狼”。美国、美元可以此手段,轻而易举的对全世界各国“剪羊毛”。这样,掌控世界主要通用货币美元的美国,就可以此类方式损人利己,打压别国,兴风作浪……
可以说,货币的这类弊端,在没有如同各国央行那样的一元化管辖的国际货币环境下,在国际贸易中,是更易被利用的;在国际上却还有美元在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的状况下,是更易为美元的发行、管辖国——美国一国的利益所左右的。
二、中国智慧能规避国际贸易中的“货币”之弊吗?
那么,货币的这一弊端,能够有办法规避吗?
看中国历史,人们会看到:中国古代历代官俸折实,由西周的田邑到春秋战国的实物再到东汉的实物与货币各半最后到唐中期至清,皆有以实物发“工资”。
而元朝官员因元朝通用纸币,当时的俸禄制度也与时俱进,只发俸钱,所以俸禄也叫俸钞。元世祖时制定过百官的俸钞,从最高级别的300两至最低品级的35两不等。只是元代的通货膨胀非常厉害,官员的纸钞也就成了一种无用的废纸。
建国初期,我国也曾实行过实物工资,有“折实单位工资制”。“折实单位”,又称“工资分”,不以当时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津贴分三部分构成,按粮、布、油、盐、煤5种实物的数量进行折合。一个折实单位所包含的实物的价格,按前5天平均价格为标准计算。
改革开放初年,还曾有结合两国的不同需求在当时的中苏之间做成“罐头换飞机”的国际贸易的。
从中国历代以来的这些以发放“实物工资”、进行实物交易的国内乃至国际贸易的案例看,人们或可发现,实物交易的缺点主要是:
——实物不如货币轻、便;
——不便灵活使用;
——难于对零星多样的需求适用对路;
——较难长期“储备”;等。
但实物支付、实物交易,也有优点,这里或可未必完善的归纳两点:
——有利于避开虚拟的“货币”易于被操弄的状况;
——有利于避免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价格“随口可变”,而远离其交换的实物的实际价值;等。
应该看到,建国初期我国曾实行“折实单位工资制”的做法,对人们是可以很有启发的。“折实单位工资制”,不以当时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按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粮、布、油、盐、煤5种实物的数量进行折合。一个折实单位所包含的实物的价格,按前5天当地市场实际平均价格为标准计算。这种“不以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折算”的办法,颇具智慧,应该是应对货币币值不稳定的一种有效办法。
如果我们来设想“还原”一下当时的具体操作,可能是这样的:怎样来确定工作人员每月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工资数额呢?如果每人每月基本生活需求,例如粮30斤、布5尺、油3斤、盐2斤、煤40斤计。那么,就统计、算出发工资前5天这几种生活必需品当地市场的平均价格。而所发工资额,就按此时能购买粮30斤、布5尺、油3斤、盐2斤、煤40斤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平均价格,计算出所需货币量来发放。如果下个月当地市场价格变化,“折实工资”的货币量也动态的随之变动。这样,就避免了货币不稳定带来的实际可购生活品可能不足(也或偏多)的问题。
应该说,“折实单位工资制”,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特有的过渡现象,不会也不必长期这样做,因为在一国内货币有国家统一发行和管辖的情况下,不会长期货币不稳定到那样的程度。但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应对“货币不稳定”的思路和办法。
而“货币币值不稳定”,在国际上由于各国货币各自管辖,通用货币的美元由美国发行和管辖,还是“常态”。这些就必然导致:国际间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的“币值不稳定”,至少是除了美国、其他任一个国家都不能有效管制。
也因此,至今,人们也不能不“忍受”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币值不稳定”,稍不注意,就可能“损失惨重”。
研读资料,从“折实工资”应对“币值不稳定”,我们还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商人用“罐头换飞机”的国际贸易,也可以对人们颇有启示。其是否可以提醒人们,在“货币币值不稳定”的国际贸易中,用实物交易可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规避“货币币值不稳定”?
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可能可以参用“折实”的办法,由有交换需求的各国商人,根据各国市场本币对实物的实际价格,来各自“折实”计算所需物资的数量。即:对内按本国市场价格、用本币计算是否“划算”,对外则“以物易物”,对外可以至少部分的不用兑换、折算货币(无论是美元还是各国的国币)来结算。这样是否可能规避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币值不稳定”?
我们或可以当年“罐头换飞机”的案例来做类似设想:中国需要飞机,当时苏联的一架飞机需要人民币五千万元,如果需求是四架飞机,得拿出贰亿元人民币。如果当时人民币与卢布的比值是1:5,我们要用两亿元人民币兑换成四千万卢布去买。不过,苏联当时食品和轻工产品需缺,价位比较高。我们只要用价值相当于苏联市场四千万卢布乃至再多些的罐头和轻工业品,以物易物,苏联方面的商人得到后,可从他们的市场出售这些需缺品,获得五千万卢布,他们会获利颇丰。而我们提供的罐头和轻工业品,按我们市场的价格,实际上可能只要用1.5亿人民币就能买到,我们不必先用人民币换成卢布,再去买飞机,只要用人民币购进对方所需的罐头和轻工产品,去以物换物得到飞机,我们不但免换汇、不吃亏且还会有一定盈利。这样不用货币结算,而各自按本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和价格来各自购物、以物易物,这样的实物交易,不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酌情可以开展吗?
其实,在现代科技、信息发达、运作快捷、运输便捷的条件下,是可以有效克服实物交易的缺点的。酌情不用货币作为中介而开展物物交换的实物交易,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可能并且也现实可行。特别是对部分各有所需的大宗国际贸易,应该可以不仅仅用货币结算,也可以部分的代之以“货币交易与实物交易混合使用”,即:以实物交易为本,交易各国各自比照本国待交易货物的国内价格,并据此双边商定拟交易实物的各自认可对等、“划算”的物质数量,以此方式实现国际间的以物易物的大宗贸易。这应该是可能的,且会有效克服国际贸易中的货币兑换的汇率弊端,也有利于扬长避短的使用货币。
我们已经从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实中看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缘是“货币”;提高关税会导致局势大幅恶化,使国际合作应对危机几无可能;贸易坍塌,是大萧条的显性特征之一。如果是这样,那么,规避“货币”弊端的以物易物的国际间的贸易,是否会有利于避免在当前情势下的“贸易坍塌”?是否有利于避免由于当前美国发难,对多国提高关税、损害国际贸易、美元加息等,而可能导致的经济危机、大萧条呢?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 http://www.陶文庆.cn
非中文“备案个人主页”域名:ttp://twq5105.isitestar.cn
本篇资料来自《那场不能遗忘的贸易战》及网上若干材料,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