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时代(中)
4,五代十国的开端
李克用这位身经百战的沙陀将军,据说在临死之前给了自己儿子李存勖仨箭杆子……
没有,我绝对不是要说折箭杆让他团结啥的,毕竟按照李存勖的尿性,估计三十根箭一起折了也有可能。
李克用和儿子说啊,你爸我这一辈子也算叱咤风云了,但是有仨仇敌恨的我牙根痒痒,打头的自不必说,就是那个杀千刀的朱温;其次就是那个反复无常的刘仁恭;最后还有那个北方鞑子耶律阿保机。
就和这三把箭一样,李存勖可不是不能折断他们,是一定要折断他们。
这一节的故事,主要就是从这开头登场的几位开始写的。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上面说的北方概况——
图 可以看以开封(大梁)为核心的朱温以及以山西为核心的李克用,这也是两人后来“梁王”、“晋王”的来源。
我们看完这个图就会发现,其实朱温的地盘并不怎么样,他本来地方就不大,还是以河南为主的中原四战之地,属于谁来都能踩一脚的地方,反而这个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占有山西以及河套的一大部分,身在西北易守难攻。而横在朱温、李克用之间的,正是那个唐朝内部的独立王国——河北三镇节度使。
李克用除了个人很能打之外,他还搞出了个很江湖的组织——十三太保,太保本来是那时候的一个官职,李克用把他的儿子和干儿子都封为太保,分别是“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总之就是因为这十三个很能打的家伙,“十三太保”这个词才成为一个很神奇的代名词,不过在历史舞台上参演更多的,肯定还是我加重的这四位。
这四个人里,除了李存勖是立刻有的亲儿子,那个李嗣源本来是个叫邈佶烈的沙陀人、李存信是个放羊的回鹘人、李存孝本来叫安敬思,是个粟特人,你这么一看,整个一民族大团结组织。
李克用的这十三太保一直帮着李克用经营河东不说,人家也深刻的知道,朱温这小子狼子野心,是个志在天下的人物,所以这河北三镇就显得十分重要,李克用就派李存信打算拿下最为弱小的成德节度使王镕,问题是这王镕小朋友才18岁,根本就不是李存信的对手啊,眼看被血虐之际,隔壁强大的幽州节度使,名字和某品牌一样的——李匡威过来帮忙了。匡威兄深知唇亡齿寒,咱们河北三镇一直墙头草,但是不能被吞啊。因为李匡威的仗义相助,沙陀军总算是退了。
不过李克用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不久之后他重新派更能打的李存孝和李存信去打,然而这个李存孝和李存信俩人一直就关系极差,从来尿不到一个壶里,最终还是没什么好结果。
就在李克用又一次攻打这个王镕的时候,不仅仅李匡威和王镕一起应对,因为和李存信彻底闹掰,这个李存孝竟然还跳反了,暗中联系王镕、朱温。这一下可倒好,战争直接转变成了李克用和李存孝俩人的内部战斗,河朔三镇又保住了。
李克用一看,幽州李匡威是吧,还是个品牌,怎么废了你呢?没想到老天帮忙,就在李匡威援救王镕的时候,他弟弟李匡筹竟然趁机篡权了,王镕肯定很惭愧啊,就说没事大哥你先在我这住,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
没想到这位匡威心想,破罐破摔,我弟弟篡了我的权,一笔写不出俩匡字,要不我把你王镕老弟的权也篡了吧。
王镕好歹也是和李克用斗了这么久的少年,很快就觉得这位大哥意图不轨,然后就把他干掉了,顺便一想,我和李克用打什么打,还不如结盟得了,李克用自然也很开心啊,没想到这么就拿下了河朔三镇之一,功成名就指日可待啊。
为表忠心,王镕开始和李克用合伙追杀李存孝,等到李存孝兵败被抓,爱才的李克用其实并不想杀了他,如果有任何一个人为他求个情,估计他也死不了。但是没想到整个李家大部分都是偷着乐,就差笑出声了,足以见得这个李存孝的人缘有多差了。
李克用也明白,比起直接控制河朔三镇,要是扶植自己人结盟,这不是一举两得么?也就在这个时候,李克用扶植不满幽州节度使李匡筹的幽州大将,号称“刘窟头”的刘仁恭去攻打幽州。
你看,李克用恨的第二个人就业登场了。他为啥叫“刘窟头”呢,因为这哥们秉承了人民战争的智慧,善于打地道攻城,李克用刘仁恭强强联手,不久之后幽州破,刘仁恭被李克用上表成为幽州节度使,至此李克用很开心啊,这河朔三镇又拿下来一个啊。
朱温一看你李克用这是步步紧逼啊,所以这位老冤家也没闲着,他知道自己那个地盘只要不扩张,那就肯定出问题,就在李克用经营北部的时候,朱温也在山东的朱宣和朱瑾的帮助下,侵吞了河南南部的蔡州(也就是现在驻马店那边)一带的割据势力秦宗权。
这个秦宗权,本身是投降了黄巢的蔡州节度使,后来随着黄巢覆灭,他也获得了大量起义军,并趁机占据了朱温以外的河南地盘,甚至最后定都驻马店称帝,不过这兄弟虽然残忍好杀,但是却总打不过朱温,最终朱温在山东朱氏兄弟的帮助下大败秦宗权,河南全境基本平定——
图 在朱宣和朱瑾的帮助下,秦宗权势力被重创。
我们一开始那个图里,为了减少人名,特意留白了山东部分,在山东这边主要就是这么两大部分,一个事北边青州的王师范(平卢节度使),一个就是南边兖、郓的朱宣和朱瑾。这个朱宣和朱瑾吧,是亲哥俩,和朱温没啥关系,但是因为都是一个姓,看来也是豪爽的山东大汉,这哥俩和朱温就快拜把子了,关系非常之好,所以在朱温占领整个河南的时候,这两位没少帮忙。
打败秦宗权之后,两方是痛饮庆功酒,结成兄弟之邦。
所以朱宣和朱瑾怎么也想不到,本以为背靠自己的兄弟好乘凉,但却没想到朱温的志向根本不是个河南的节度使,很快,朱温就把矛头转向了山东。
李克用也知道,如果让朱温拿下山东,那天下形式可就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了。
但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李克用如果想要去山东,就必须要经过河朔三镇之中魏博节度使——罗弘信的地盘。
图 魏博节度使的位置。
前面也说了,魏博也就是现在河南安阳、河北邯郸这一片地方,自安史之乱之后就一直是安插在河北的军事重镇,本来作为重要枢纽的魏博节度使罗弘信看着神仙打架,自然也是打算静观其变,墙头草随风倒,所以你李克用借道,那我就放行呗。
朱温赶紧给罗弘信送信,说你这个二百五不和我结盟,李克用派去支援山东的那个李存信就是个土匪,他要是从你那经过,不把你抄了才怪。
罗弘信:不能吧,你别忽悠我哈。
所以李克用也同样想不到,他派出去的那个杀千刀的义子李存信,在山东小胜一场转头回来再魏博一顿烧杀抢掠。
罗弘信:朱温大哥,以后你说啥就是啥了。
失去李克用帮忙的山东朱家兄弟节节败退,从朱温攻占黄巢的老家曹州开始,两位的地盘被全线占领,山东只剩下青州的王师范,人家一看,那我也直接归顺了得了。
这之后的朱温,更是乘胜追击,他打败了帮助成德节度使王镕的李嗣昭,王镕恐惧,最后也归附了朱温。
形势直接逆转了,不仅仅朱温的基本盘扩大到山东,河北三镇还有两个倒向了朱温一边,本来意气风发的头号军阀李克用,逐渐的处于弱势了。
不过就算这样,李克用还是并不畏惧,你朱温和罗弘信这个菜鸡加在一起也未必打得过我,更何况我还有小弟刘仁恭,人家可是三镇里最强的幽州节度使,怕不怕?
没想到,刘仁恭这个打地道的土行孙,叛变了。
李克用这个人,打仗没啥问题,但是不好就不好在,这位沙陀大汉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你这个我一手扶植起来的马仔也敢叛变,我取你首级那就如探囊取物。
老李杀向幽州,在节节胜利之下得意忘形,领着一小票突击队跑去亮剑了,结果自己的大本营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你看,李克用三大恨里,朱温、刘仁恭,肯定是跑不了了。而此时的朱温,已经彻底逆转了自己的处境,成为天下节度使破坏平衡的存在了。
野心越来越膨胀的朱温,也希望能够派人去中央操控政治,但是一般人又信不过,思前想后,他把自己最疼爱的侄子朱友伦,也就是那个在黄巢进攻广州的时候中不幸战死的哥哥的儿子——派去了长安。
朱友伦长这么大,一直混在贼王八里,也没去过长安这种高端场所啊,个个都是高端人士,说话又好听,超喜欢那里的。
于是这位侄子,就开始和长安子弟们一起打马球玩,这可是妥妥的贵族运动,没想到一失足,摔死了,这就千古恨了。
我觉得吧,史书说摔死,不太可能,估计可能还被马给踩脑袋上了。千古恨的,那肯定是朱温,朱温打死都不相信自己侄子是打马球打死的,这和躲猫猫死有啥区别。
正愁欲加之罪,你给我送来一粘豆包,悲愤交加的朱温把唐昭宗拉到了河南,强命他迁都洛阳,唐朝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李克用早已不复当年的威风,他想要联系不服从朱温的节度使去恢复大唐,没想到没一个敢出头的。李克用咬咬牙,中原没有,这不还有契丹呢么?
契丹的老大,如今已经是耶律阿保机了,一会我们会好好说一下他,李克用去契丹痛陈如何憎恨朱温、刘仁恭,希望契丹可以帮忙,恢复大唐之类的。
阿保机:啊啊,行啊,老李你一世英名,咱俩又都是胡人,要不咱们结为兄弟吧。
李克用眼泪都要下来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没想到他刚一回去,阿保机就和朱温勾搭上了,还派人不断骚扰李克用的地盘,就这样,李克用这三根箭,就算凑齐了。
而此时,北方除了李克用和刘仁恭,已经基本被挟天子朱温统一了,朱温本来以为刘仁恭和李克用有仇,去攻击幽州李克用自然不会帮忙,没想到在李克用亲儿子李存勖顾全大局的建议下,李克用派人增援了他的这个仇人,从此朱温致死都没能拿下这里。
拿不下,就不拿了,不拿下不也能称帝不是?
904年,朱温杀唐昭宗,立他第九子李柷为傀儡皇帝,这也就是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908年,朱温并不按之前篡位的前辈如曹丕、司马炎、刘裕那样,搞什么加九锡、封王之类的,直接命唐哀帝搞禅让大礼,以自己的根据地大梁为名,改国号“大梁”,因为南北朝已经有一个“梁”了,所以史称——后梁。
至此,那个带给无数华夏子孙荣耀的,武力充沛豪情万丈的,浪漫而又博大的唐帝国,彻底走向了自己的死期。这位猪瘟(划掉)朱温同志,也知道自己顶着朝廷赐的“朱全忠”这个名字太亏心了,遂改名“朱晃”,成为了“五代”时期的第一位皇帝。
说是五代,其实仅仅72年(907—979),皇帝换的和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甚至整个五代中的宰相基本都是一个叫做冯道的神奇老爷子,比当皇帝开心多了。
五代,梁唐晋汉周,只不过前面都应该加上一个“后”字,毕竟这些名字啊,一点新意都没有。后梁之后是后唐,而后唐的开国皇帝,正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没错,笑到最后的,还是李家沙陀人。
听起来,后梁好像篡了唐朝的权,其实他们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图 后梁领土。
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李克用的晋和刘仁恭的燕,南方还有一大堆烂摊子没收拾,朱温称帝实在是太着急了,对于上图的那些割据政权,也就是所谓的“十国”,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即可。
在北方,除了晋、燕,在陕西甘肃的那个“岐”,本是唐政府西边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随着唐的灭亡,李茂贞也自立以表示对抗,不过也就是在陕西吃喝玩乐而已,并没啥大作为。
我们往南看一下,在四川,西川节度使王建仗着四川盆地易守难攻,也直接独立为“蜀”,不过有一段时间,这位王建也打算仿刘备改名叫“汉”,后来想想自己的本事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闷声大发财,劝课农桑,保住一亩三分地,才是最好的。
话说你要是想学刘备,最起码也要改名“唐”啊。
湖南一带的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也事实性的独立,被后梁封了个“楚王”,定都长沙,比起蜀的重农政策,楚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也变得自给自足了。
而在浙江、上海一带,唐镇海节度使钱镠也事实性的独立,收后梁封“吴越王”。这个吴越虽然战斗力不咋样,但是脑子确实好用,我甚至怀疑他家可能有啥基因突变,这位钱镠同志开创了江南钱氏的辉煌大业,不说古代,就说近现代——钱穆、钱复、钱基博、钱钟书、钱学森、钱玄同、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渠、钱永健、钱思亮、钱家骏、钱其琛、钱泽南、钱存训等一批人,全都是他的后代。
当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还是那个控制着江西、安徽江苏南部广大领土的——“吴”,吴和钱镠的吴越国可不一样,人家完全不接受后梁的册封,真刀真枪的对着干,毕竟人家实际上的开国君主也是一世英名的——杨行密。
杨行密本是在黄巢起义的乱世之中崛起的地方军阀,最终牢固的占有了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地区,成为了唐的“淮南节度使”,随后又不断南征获得了长江以南的江西,还趁着朱温打山东的时候蚕食了不少中原地盘,成为南方割据势力中最大的一个。
朱温当时也不是不想统一南方,仓促称帝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个杨行密真的很难对付,就在他尝试南征的时候,自己的大将庞师古阵亡,心腹葛从周落荒而逃,自此朱温再也没怎么染指江南。对于隔壁的钱镠,杨行密进入杭州狠狠的教训了这位聪明人先祖一次,自此钱氏也不敢造次了。
然而这位杨大将军的儿子水平都十分一般,在他死后不久,政权就落到了也是盐贩子出身的大臣徐温手里了,然而徐温的这个亲儿子徐知训水平也很一般,当年那个被朱温打败的山东朱瑾无奈投奔杨行密,看徐知训不顺眼还给人家杀了,最终徐温的养子,一个杨行密在战乱中收养的孤儿——徐知诰接下了大权,在唐朝灭亡之后,扶植了杨行密四子杨溥为吴王,最后还改称了皇帝。
没想到杨溥成为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不久之后,徐知诰废杨氏政权,称帝,但是因为自己实在是出身卑微,总不能顶着一个养子的名号当皇帝吧,索性一跺脚,我就说我是李唐宗室得啦~
问题是自己出身不明,被领养之前连个大名都没,这叫个啥合适呢?
因为想要个高端照耀符合帝王气质的名字,就决定以“日”打头了,他一开始改名为“昂”,没想到犯了唐文宗名讳,随后又改名“晃“”,一看不对啊,这不是和朱温改的那个一样了么,后来又改“旦“”,一看卧槽不对,唐睿宗就叫李旦啊,唐朝咋就这么多皇帝啊,最后改了个生僻字“昪(音便)”,也就是日光明亮的意思。
既然是李唐后裔,这国号也要改一下啊,我们的国家,就叫“唐”啦。
这个也就是十国里大名鼎鼎的南唐,这位李昪,也就是那个选错了职业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爷爷。
总之吧,这个所谓的“十国”,并非是先后存在的王朝,而是杨吴(南唐)、吴越、闽、北汉、前蜀(后蜀)、荆南、马楚、南汉十个南方割据势力的合称,除了我上面讲的,其他基本都是在唐朝灭亡后,当地军阀的割据,没什么影响大局的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前面也讲了,朱温这个皇帝当的,地方真不大,就在朱温篡权前夕,他的超级贤内助张惠病逝,只留下一句“戒杀戒色”,朱温可以说是深爱老婆的,终身都没有立皇后,也确实没咋乱选妃。
但是这位神人牛哔就牛哔在,人家不咋选妃,反而轮番睡自己的儿媳妇。
朱温既然可以这样着急的篡权,他儿子们也就很着急的当皇帝,在朱温年老后,被红了眼的儿子朱友圭刺杀,后梁陷入朱家后代的争位中,后梁元气大伤,最终他儿子朱友贞即为,也就是后梁的最后一个皇帝。
就在朱温篡权仅仅16年之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直接称帝并建国号为“唐”,史称“后唐”,这个被唐朝赐了李姓的沙陀人,正如当年那个建立“汉”的匈奴人刘渊一样,面对着马上溃败的后梁,开启自己的沙陀王朝。
“生子当如李亚子”——这句酷似“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是晚年的朱温,趁着李克用刚死带着精锐攻击河东,反倒被年轻的李存勖大败时说的,相信朱温看着自己那几个儿子,应该知道自己家屁股下面这把椅子应该坐不长久了。
可以说,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会知道自安史之乱之后的军阀割据,对中央统治肯定是百害无一利的,唐朝并非未曾想过去制约这些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的权利。
问题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难道像汉武帝搞个推恩令,国家给后代平分?搞得像欧洲那样国家越分越小?问题别说你唐朝廷没有汉武帝这个本事,就各地的节度使,也根本就不是世袭的啊。
可以说,各地节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镇,不仅仅士兵多为胡汉混合,就连节度使也多为回鹘、粟特人等,就连我前面说的那个成德节度使王镕,也是回鹘药罗葛氏,只是改了汉姓你听不出来了而已。这样的一个政治实体十分信丰草原法则,往往是谁的手腕硬谁就当老大,断然没有什么中原的帝王法统之类的规矩,而且三镇的主宰看起来是节度使,实际上更是三镇的那些骄兵悍将,这群人向着谁,谁就是老大,你中央直接来任命,基本是做梦。
而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毒瘤除了地方的藩镇割据,自然还有中央的宦官专权,要知道就连唐玄宗之后的唐肃宗李亨,都是在大太监李辅国的辅助下才得以继位的,所以唐朝的皇帝对待割据,甚至采用了下策中的下策,就是让这些宦官们带着大兵和他们形成一种平衡,皇帝认为太监嘛,最信任的家奴而已,但却没想到这家奴急眼了连皇帝都敢杀。
而太监心里也明白,自己永远不会有子嗣,一世享一世的福,而且只要碰到点强有力的皇帝,深宫内苑的自己也免不了被一刀了结。
唐朝随着这样的一种朝廷、宦官、藩镇所构成的混乱平衡中走向灭亡,朱温接手这个摊子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是干掉所有倒霉的宦官,这个成就在后梁建成之前,就算是达成了。
下一个问题,就是藩镇割据,朱温在世的时候,大多数的藩镇都是认你朱全忠当个老大的,甚至就像我之前说的,很多信奉草原法则的藩镇,更是直接把朱全忠当了主子,这其中也包括强大的魏博地界,朱温派自己最信任的大将,曾多次大败杨行密的杨师厚看守魏博,但是并没给他节度使这样的名号,杨师厚虽然强大,但是他对朱温是非常迷弟心态的,必然不会有什么动静。
那么大家也能想到,一切的变局,都在朱温挂掉之后出现了。朱家的内乱,不仅造成了杨师厚的不断坐大,更是给了李克用解决老爸三支箭里最好折断的一支——刘仁恭——的时机。
前面说了,这藩镇军阀互相攻伐,内部也同样从未太平,就像安庆绪能杀了他爸安禄山一样,在河朔三镇中弟弟、儿子篡权的事情比比皆是,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因为和老爸的小妾通奸搞得父子决裂,刘守光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把老爸囚禁,甚至直接称“燕帝”,给了打着光复大唐旗号的李存勖攻伐之的极好的借口。
仅仅在后梁建国之后6年,朱温死后1年(913年),李存勖大军攻破幽州,刘守光以及他囚禁的老爹刘仁恭被一勺烩,而成德王镕这个墙头草,也重新归附了李存勖。
刘仁恭心想,存勖啊,当时你不还劝你老爹发兵帮我抵御朱温来的嘛,你要识大体嘛。
李存勖:朱温已经挂了,抵御朱温是我爹的功劳,你自己去找他俩喝酒去吧。
李存勖把刘仁恭拉到代州(山西东北),一刀刺入刘仁恭心脏,用他的血来献祭李克用。
代州这个地方,已经是晋地距离契丹最近的地方了,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耶律阿保机怎么想,他或许不知道李克用那三根箭里有自己的一个,日益垂涎幽州的阿保机大军亲征,越过崇山峻岭后,围攻幽州200天而不下,最后老十三太保中的老大李嗣源赶来,阿保机退兵。不久之后,觉得幽州拿不下来,那能不能把成德控制住啊,于是大军进入成德首府定州(石家庄一带)围困。
李存勖这个小暴脾气,老子不亲征你,你天天跑来恶心我?
这一战,天时地利人和,不仅仅连降大雪导致打一个地方抢一个地方的契丹兵粮草彻底供应不上,十三太保出身的李存勖单兵作战能力也绝不亚于契丹将军们,耶律阿保机感受到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就连自己的亲儿子耶律牙里果都被李存勖擒获,直接软禁到了太原,至此阿保机致死都未能进入中原。
第二根箭算是解决了,现在就差你这个朱梁了。
朱友贞在朱家权力斗争中最终胜出,不久之后,镇守魏博的杨师厚病逝,这件事情无论对于李克用还是朱友贞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变局。
然而朱友贞的做法,却彻底葬送了后梁的国运。他知道这些藩镇,最难搞的并非节度使,而是那群各地的骄兵悍将,于是这兄弟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把魏博的将士全都前往河南,想釜底抽薪的解决藩镇问题。
兄弟,连你爸都不敢碰的地方,你这没战功的小子,能有用么?更何况正在和河东李存勖打仗,你就不怕出事?
这不,果然就出事了,魏博将士迅速变节投靠李存勖,朱友贞派在魏博的监军,根本没有和李克用正面对抗的能力,只想着靠打游击暗算李克用,没成想机动性还比不上沙陀骑兵,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魏博失手。
至此,北方战况彻底反转,李存勖占领黄河以北全部土地,后梁只剩下黄淮之间的领土了。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竟跑到魏博首府魏州(河北邯郸大名)称帝,号称延续唐朝法统,再加上自己的基本盘太原和李渊也是一样的,所以仍用“唐”为国号,史称后唐。
图 后唐和后梁对峙示意图。
后梁就算已经这么惨了,却还是有点家底的,然而朱友贞大兄弟对外智慧不足,对内倒是精明的很,因为怕自己的位置出现问题,他挑拨了朝廷好几股势力互相争斗,以求自己安稳。但是如今后梁都这个鸟样子了,你靠这群耍嘴皮子的也没用啊。
如果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话,应该知道杨康在一个被称作“铁枪庙”的地方,一手抓到了沾着欧阳锋蛇毒的黄蓉软猬甲,然后就挂了。这个铁枪庙供奉的,就是外号“王铁枪”的后梁大将王彦章,当时黄蓉对着铁枪庙的神像说“王铁枪威震当世,到头来还是落得个为人所擒,身首异处,又逞甚么英雄?”
王彦章这个人,在五代十国战斗力排行榜绝对是能进前三,但是政治头脑为负数的人物,也是从朱温时代一直成长起来的百战名将,朱友贞有求王彦章应对气势汹涌的后唐,王彦章表示打败一个区区李存勖不是问题,只不过等我得胜归来,你朝中这些奸佞,一个都别想好。
王彦章果然不负众望,多次力克李存勖,英武一世的李存勖面对这个打不死的大铁枪,心中都有了隐隐的担忧。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王彦章临走那一句话,把朝中这群宵小吓破了胆,心想取胜了你要弄死我们,那你还是先死在外面吧。随后这群奸臣开始疯狂给朱友贞吹风,表示王彦章不打仗啊,要造反啊。
朱友贞此时也已经开始给自己挖坟了,他把王彦章的精锐尽数调走,给了他一堆新兵蛋子打仗,李存勖大喜过望,猛攻王彦章,最终生擒之。
李存勖和他义兄李嗣源,屡次劝降都没有成功,还嘲笑的叫李嗣源的沙陀小名邈佶烈,最终慷慨赴死。
王铁枪慷慨赴死,后梁离慷慨赴死也不远了,不久之后,李存勖从山东绕道开封,攻陷后梁首都,后梁灭亡,五代中的第二个朝代后唐,正式开始。
说实话,如果李存勖在这个时候好好搞,别晚节不保,很可能就没后来的宋朝什么事了,虽然他家是个沙陀人,但没准还真能像汉朝一样,分出来个“东汉”之类的。
图 后唐建立之后,不仅那个陕甘的“岐”迅速归顺,在南方,四川的前蜀也被征服。
但是如果我们跳到塞外从东往西看一下,你就会发现,怎么比起后梁的时候,那个渤海国不见了呢?而且契丹不是在东北赤峰那边么,怎么一杆子从内蒙扯新疆去了,问题是那边的回鹘怎么了?河西走廊怎么通回来了?吐蕃不行了么?那边那个“归义军节度使”又是什么鬼?
5,北方族群的大变革
先来上一个熟悉的图——
图 东北地区的民系分布。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把东北的地理状况大致讲了一下,我们靠着东北两大河流流域来区分了东北三大民系的大致位置,一个是位于南部的辽河流域的——契丹(如今辽西、内蒙),以及黑龙江上游区域的——鞑靼—室韦(如今蒙古国、内蒙、黑龙江、俄罗斯)和下游地区的——靺鞨(如今黑、吉、俄罗斯、朝鲜)。
在这三个民系中,鞑靼—室韦和契丹的渊源比较深,他们都源于历史上广义的活动在大兴安岭柚木的“东胡”,也就是那个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鲜卑、乌桓”的统称,其中鞑靼—室韦属于未进入中原的鲜卑遗民,而契丹则和乌桓渊源颇深。
所以呢,在这三拨人里,只有这个靺鞨,是亲缘关系稍远的,生活方式也非常不同的渔猎民族,但是因为他们大量继承了那个曾经强大的高句丽的遗产,竟然在唐朝的时候建立了极为文明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作为东北老大的渤海国,因为地盘主要都是高山大河,并不适合游牧,还特别冷,契丹人对于这里的兴趣远远小于那个肥硕的幽州。
但是就像前文说的,耶律阿保机被李存勖打的儿子都没了一个,他知道这小子只要存在一天,进攻中原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只能在战略上进行转移,开始打上了渤海国的主意。
要知道,别看人家渤海国是文明国家,好像战斗力一般,但是人家的民族成分靺鞨人,可是在白山黑水中采集渔猎的顶级战士,也是后来女真、满等民族的祖先,在整个亚欧大陆战斗力也是能排上前三的,要不是耶律阿保机,能不能打的过人家也是个问题。
我们如果回看一下前面的内容会发现,其实契丹的首领本身不是这个什么“耶律氏”,而是一个叫做“大贺氏”的贵族,之前说的那个“李尽灭”什么的,就是大贺氏。
契丹和河朔三镇一样,也都是草原法则的战斗部族,所以可汗继位必须要选举才成,甚至每3年就得换届一次,不能钦定连任,看起来是非常“民主”了。原则上,可汗必须要在这个大贺氏家族中选取,但大贺氏要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可咋办?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被称作“夷离堇”(Irkin)的职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词来自于突厥语,是“军事总管”的意思,夷离堇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那个契丹非常低调。
这是为啥呢,因为大贺氏部族内乱,夷离堇直接安排了另外一个部族“遥辇氏”获得世袭可汗位置,而整个契丹自耶律阿保机之前,可汗其实都是这个“遥辇氏”。
话说回来,后来的耶律阿保机把夷离堇分割成“北院”和“南院”,并改为汉名“大王”,所以天龙八部里萧峰的那个“南院大王”,其实就是夷离堇。
契丹自中唐之后,首领一直都在这个遥辇氏家族里世袭罔替,但是按照契丹一贯的传统,这个可汗是必须要定期选举才成,而且因为同样必须出自遥辇氏,从契丹各部中甄选出来的夷离堇同样也是权势熏天,我们这位耶律阿保机同志,就是遥辇氏末代可汗痕德堇的夷离堇。(好像还挺押韵。)
耶律阿保机出身契丹迭剌部,据说“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是个很能打的汉子,他家本身就都是可汗旁边的大官,加上自己屡次镇压不服从的部落,很快就升任联盟夷离堇。
在此期间,耶律阿保机可谓是战功赫赫,他对付强悍的室韦都不是问题,还把契丹一个强悍的小分支库莫奚驯的服服贴贴,所以直到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称兄道弟的时候,他也根本不是可汗,但是连李克用都知道,其实契丹的实际当家人,就是耶律阿保机了。
也就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去世,在耶律家族的“劝进”下,耶律阿保机彻底废除了遥辇氏的执政地位,将政权转移到自己的耶律氏手中。
这个耶律氏吧,要说和大贺氏还有点渊源,大家应该还记得,武则天因为契丹反叛,不仅仅给大贺氏的李尽忠改名“李尽灭”,还给他大舅哥孙万荣改名“孙万斩”,其实这个孙万荣就是契丹人里的“审密氏”,这个审密氏又分为“拔里、乙室”两支,等到后来基本都是耶律家族的母系,耶律阿保机继位当大汗之后,把整个妈妈奶奶家族的姓氏改为“萧氏”,据说是因为阿保机崇拜刘邦,觉得后族就该像萧何一样辅助皇室。
不过呢,除了这一波“萧”,萧氏还有另外一个源头,在耶律阿保机死后,他儿子耶律德光,同样改自己母亲述律平的述律氏为“萧”,至此辽国统治集团彻底达成耶律、萧两族“同姓结交、异姓结亲”的模式。
所以呢,我们听到契丹人,就总会感觉,这咋除了姓耶律的就是姓萧的,而且你也会感觉,辽国的没一个皇后、太后都是什么“萧太后”,甚至比起那些耶律,这些“萧太后”反倒更不好对付。
没错,其实契丹人这样的游牧民族,母系的地位往往出奇的高,尤其在部落男性经常早死的状况中,部族里的母亲往往承担起了大家长的角色,一手遮天。我们前面讲的——耶律阿保机自己的老婆述律平,就是这么个人。
其实述律氏这个家族的祖先,并非是契丹人,而是回鹘人,至于你说为啥一回鹘人成了契丹的贵族,这个我们一会会去讲。
总之,耶律阿保机的军功章上有他的一半,也必然有他老婆述律平的一半,耶律阿保机当上可汗之后,三年之后又三年,连任都快10年了,完全不想换届选举,这耶律家族的子弟都快等疯了,你这也完全不按照基本法啊?
耶律阿保机:不按基本法?那我就,修X呗。
这个想法,述律平自然表示非常支持,正是在述律平的建议下,各个部落的夷离堇被设为北、南两院,废除“中央夷离堇”,改为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
阿保机的弟弟们一看,你这是要彻底连任啊,于是就开始谋划武力干涉。耶律阿保机念及兄弟情分,本十分为难,述律平这个手腕非常狠却的女人,直接告诉阿保机,这群人,必须杀。
哎呀好中二啊。
这个也就是契丹历史上著名的“诸弟之乱”,夫妻俩一同强硬镇压,几乎清洗掉了自己家族里所有的反对派。没想到就在阿保机又一次攻打室韦的时候,契丹其他部族意识到你阿保机对自己家人都这么狠,到时候得怎么搞我们,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阿保机双拳难敌四手,硬生生的被逼到了离幽州最近的滦河沿岸,也就是现在的承德那边,但是这地方有一点好,那就是汉人非常多,要说阿保机修改法条就是听取了汉人谋士的意思,在这里他更是重用大量汉人才子,在这边,阿保机不仅仅修建中原样式的城市,更是大量贩卖盐铁,很快的复苏起来,或许也是这样的一个经历,让阿保机觉得,如果幽州的边缘都这么富庶,那我要是打到幽云十六州,那不要流油了?
述律平此时给耶律阿保机献计,表示可以趁机约定契丹剩余七部首领,一起来到这里赴(鸿门)宴,毕竟都是同胞嘛,干啥想不开,共荣嘛。
这些契丹的放羊汉子,哪有这个智商,然后就屁颠屁颠的去了。
然后这群首领把酒吹牛的时候,就被夫妻俩找人砍了。
就在朱友贞和李存勖对峙的时候(916年),耶律阿保机迈出了契丹人伟大的一步——建立“契丹国”,改可汗为“皇帝”,并在西辽河西部,建立汉式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在这座城市中,孔庙、佛寺、道观一应俱全,仿效汉制制定法律、官爵品级,自然也包括那个南北院大王(夷离堇)。
阿保机最神奇的发明,莫过于拿回鹘文结合汉字写法,搞出来一套拼音“契丹小字”,然后又给汉字一顿变形,搞出来以表意为主的“契丹大字”,分别这个是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绝无仅有的一项创举了。
图 以回鹘文和汉字书写方式结合而成的“契丹小字”,主要用于日常书写,经研究属于如今蒙古语族的一支,也和当时的“鞑靼-室韦”亲缘极深。
图 契丹大字,以变形汉字为基础,主要用于正式场合文书和碑铭等。
“契丹”国家的创立、契丹文化的传承,在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身上得到了实现,我们也会发现,在中国所有塞北民族中,契丹也是少有不以“炎黄苗裔”这样的牵强附会来形容自己的祖源,而是以“白马青牛”这样充满游牧民族特性的浪漫传说开始的。
因为耶律阿保机,耶律、萧这样的皇族配对,一直贯穿到了契丹人彻底消失在历史上的时候,当然,契丹这个名字,也即将和中国人产生影响至今的关系,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正是此时的耶律阿保机,才因此觉得,拿下幽州的时候到了,然后不仅幽州没拿到,还被李存勖俘虏了儿子,阿保机只能曲线兴国,先去收拾回鹘扔下的那个烂摊子?
难道,回鹘汗国,灭亡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契丹往西、中原以北的一个大致地理环境——
图 “戈壁沙漠”周边地理环境。
这个图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的,从我们将霍去病追击匈奴的时候,就说到汉和匈奴的战争的结果是“单于远遁、漠南无王庭”,那么这个“漠”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总听说过一个词,叫做“戈壁滩”,甚至我曾经都一度以为,“戈壁”这个词本应该是泛指那种带着碎石头的荒凉土地的一种名词,后来经过研究才得知,戈壁本就是蒙古语中“沙漠”的意思,就是上图那一片大沙漠的专有名词。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这片被称为“戈壁沙漠”的大漠,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游牧民怎么能做到在那里愉快的放牧呢?
所以,才来了我们之前说的问题,那就是不仅仅匈奴让苏武牧羊,也要去遥远的“北海”(贝加尔湖),就连突厥人的起家之地,也是那个远在如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周边。
但是任何的游牧民,不可能围着湖边去放羊,所谓贝加尔湖,必然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水系,那么这个水系是什么呢?
图 色楞格河流域。
没错,就是上图的这个“色楞格河”流域,你觉得这个名字陌生也不要紧,只要我放一条新闻,大家应该就能记住了——
图 蒙古国海军
于谦于老师的爸爸,身为蒙古国海军司令,应该就是在这个地方执勤过,主要驻扎在色楞格河流域的库苏古尔湖,平时带着一些商船去贝加尔湖,海军成员一共7人,号称“王下七武海”。
绕回正题,其实回鹘人作为突厥语族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占有色楞格河游牧的,而且当时这个地方还完全不叫蒙古,因为蒙古人的先祖鞑靼-室韦还在东边的黑龙江流域和契丹打的不可开交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如果北方游牧民的生活是这样一个情况的话,他们动不动就要入侵中原,就变得越来越好理解了。我们会发现游牧民攻击最为凶猛的时代,往往都是中原的文化的衰落期,如果按照前面竺可桢先生的那个——王朝衰落期往往为冷期——这样的概念,那么在色楞格河、黑龙江上游流域游牧的族群就会更为寒冷,巨大的寒流袭来,他们只能进行南迁或西迁(还记得越往西越暖和的事情吧)。
问题是如果南迁,总不能南迁到那片巨大的戈壁沙漠吧,那咋办呢?
很好解决,因为在戈壁沙漠的南方,就是中国一直以来最为游牧民所垂涎的——河套地区——
图 河套地区,也就是黄河向北拐的那个弯。
就这样的一个根本矛盾,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已经不止一次的上演了,甚至我个人都猜测,夸父逐日里那个,“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说的正是贝加尔湖和黄河之间的关系,毕竟能比黄河水量还大的湖泊,也就贝加尔湖了。
河套地区的东边,是被称为“河东”的山西地区,而西边则是我们一直讲的“河西走廊”,那么河套地区又被称作什么呢,这地方一般被称为“朔方”,也是如今宁夏银川、内蒙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整个沿线。
如此这般,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被“诏安”的北方民族,往往都聚居于河套地区,并且往往都会跑到山西起事,进而入住中原(如刘渊)。而东北方向的民族,则会进入幽州乃至河北地区,最终成就自己的大业(如慕容氏)。
而现在,我们终于要绕回回鹘汗国了,840年,也就是黄巢起义的38年前,回鹘汗国灭亡了。
这个840一定要记一下,因为在塞北历史来说,绝对是个革命性的东西。顺便说句题外话,有人记得公元前840年发生过啥么?
要知道,中晚唐的寒冷期,虽远没有之前的南北朝以及之后的明清之交那么严重,但好歹也是不舒服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回鹘汗国对垂死的唐朝并未造成巨大威胁,而且还不明不白的挂掉了呢?
那么,能让回鹘汗国溃败的,就必然是一个比他们更为善战,且很可能来自更北区域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名字叫做——“黠戛斯”,听这个名字可能大家还不太熟悉,那么如果说到“吉尔吉斯”、或者“柯尔克孜”的话,大家可能就不陌生了。
黠戛斯生活的位置是哪里呢——
图 黠戛斯人的生活位置,位于如今俄罗斯,曾为清朝的“唐努乌梁海”。这里属于叶尼塞河上游——上图中粉红色标记的河流,其实就是俄罗斯亚洲部分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这三条河流,分别是世界第5、7、11长河。
顺便给大家附个图——
图 其实东边的黑龙江也是第8长河,只是很多中国人也不太清楚。
黠戛斯人,就是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游牧民族,那边有个长长的山脉,叫做“萨彦岭”。他们本是和突厥人不同种族的部落,属于广义“叶尼塞族群”的一支,很可能和匈奴王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黠戛斯人自己的传说来看,他们是“四十个汉人少女和当地土著的后裔”,现在一般认为,这个“黠戛斯(Kyrgyz)”本来就是“四十个少女”的意思。说来也有意思,这个黠戛斯往唐朝派使节的时候,还说自己是李陵的后人,也就是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解然后被阉了的那哥们,人家后来也留在了北匈奴作为封疆大吏,还和在贝加尔湖放羊的苏武见了一面。
不过目前,无论是对萨彦岭一带,疑似黠戛斯人遗址(塔施提克文化)的研究,发现他们的面具有明显黄白混血特征,而对如今吉尔吉斯人的基因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父系存在相当大成分的印欧人血统,但是母系却和汉族、蒙古族等有着高度重合,所以你说他们这个传说靠不靠谱,也是有可能的。
图 在莫斯科展览的萨彦岭塔施提克文化面具。
但是吧,无论他们是什么来头,总之随着强势的突厥人,这个古老善战的民族也慢慢的说了突厥语,但是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其他突厥族群并不亲切,而唐朝对他们的印象一直也是“你我同宗,非他番比(唐中宗)”。
840年,黠戛斯人从他们的老家向色楞格河的回鹘汗国王庭发起了猛攻,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群本相对低调的黠戛斯,变得异常凶猛,或许是那个寒潮,对他们的侵袭,远远强于南边衰落的唐朝,以及衰落的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在不久之前,就发生了重大的权利变更,他们一直以来的汗族“药罗葛氏”,竟然败给了突厥散部“阿跌氏”,而阿跌氏的回鹘还不如老东家,逐渐的衰落下去。
所以不久之后,回鹘汗国王庭被攻破,回鹘人除了留下和黠戛斯人对峙的,只能被迫逃走,那么逃走,就必然是我之前说的两个方向——A.去南边的幽州、河东、朔方、河西,要不就只能B.去西边的西域。
回鹘人,最想去的地方,自然还是丰饶的朔方河套。就这样,在回鹘阿跌氏贵族乌介特勤(特勤是官名,和阙特勤碑一个意思)的带领下,大量回鹘人开始南迁,希望能在弱唐圈出一个地盘。
但是唐朝虽然不咋地,难道幽州、河东的节度使,是吃素的?——
时回鹘有将勒那颉啜拥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帐,东逼渔阳。……“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颉之众,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乌介诸部犹称十万众……河东刘沔率兵奄至乌介营,乌介惊走东北约四百里外……乌介部众至大中元年诣幽州降,留者漂流饿冻,众十万,所存止三千已下。”——《旧唐书》
这个倒霉的乌介特勤自以为能在衰落的唐朝谋个安身之处,结果被打的找不到北,至此不少人归降了唐朝,得意在河套以北地区游牧,这个很可能就是以后我讲成吉思汗时候的“汪古部”的前身。
剩下的回鹘部,在被幽州节度使干掉之后,应该是融入了契丹不少,毕竟按照耶律阿保机老婆述律平的家谱,她太爷爷就是这时候跑到契丹去的。
要不说,还是人家回鹘的老主人药罗葛氏比较聪明,这一波就这么迁徙到唐朝控制不到的河西走廊,史称“甘州回鹘”,首领都是回鹘的汗族“药罗葛氏”。
图 甘州回鹘主要后裔——甘肃“裕固族”,其实就是“回鹘”、“维吾尔”的另一种音译。(Uyghur、Yughur。)
但是你说不对啊,这个河西走廊,不是被吐蕃占领来的么?
图 吐蕃极盛时领土。
对于吐蕃这个政权内部,汉文资料本来就很少,那么被吐蕃人占领的河西走廊汉人的生活资料,就更少了,要不是后来那个很有名的王道士发现了那个更有名的“敦煌藏经洞”,可能这一段时间汉人在那里的生存状况就更难了解了,我们就来看一下藏经洞里出土的这些很有意思的词——
敦煌自古岀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菩萨蛮·敦煌自古出神将》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月披毡帐,冬天挂皮裘。 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赞普子》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到丹阙,御龙楼,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地,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见中华好。与舜日同钦。垂衣理。菊花浓。臣遐方无珍宝。愿公千秋住。感皇泽。垂珠泪。献忠心。蓦却多少云水,直至如今。陟历山阻,意难任。早晚得到唐圀里,朝圣明主,望丹阙,步步泪,满衣襟。 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乡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献忠心》二首
所以,我们能感觉到,比起吐蕃对汉人的同化,河西走廊地区的不少汉人、豪族是非常不满于藏人统治的,而且随着吐蕃诸王内斗、奴隶起义,这个藏区强权终于和唐朝一同衰落下去了。
既然说“敦煌自古出神将,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那么这肯定是最好的时机了。
就是在回鹘被干掉的时候,一个神将——敦煌豪族张议潮揭竿而起,收复瓜州(酒泉一带)沙州(敦煌),三年收复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对甘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至此河西走廊基本被控制,甚至已经接壤唐朝。
“西尽伊吾(新疆),东接灵武(宁夏);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毕竟“生死大唐好”,已经苟延残喘的唐王朝,仍然是河西走廊军民的精神故乡,张议潮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不过也就是这个时候,少了个吐蕃,却多了个回鹘,回鹘药罗葛氏迁入张掖等地,归义军成为了和唐朝不接壤的“飞地”节度使,他们也成为和甘州回鹘斗争的重要前锋。
唐的灭亡之后,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意图独立,但是张承奉后继无人,归义军豪族曹仁贵篡权,不想单打独斗的他也就顺便归顺了朱温的后梁。
要说世道也是神奇,五代的皇帝基本都是被吐蕃赶到内地的突厥沙陀人,但是这个归义军节度使却一直都是汉家的曹家人。
图 前面讲的,回鹘被黠戛斯击败之后的情况。
不过,回鹘人这么大的一个汗国,一个小小的河西走廊,肯定没法容纳它们,回鹘人的主力部队,必然还有别的去处。
但是南迁大军中三波折了俩,除了河西没一个成功的,这样一来,回鹘人就只能西迁了。
我们的新疆,叫做“维吾尔自治区”,但是我们说的回鹘,却一直都是如今的蒙古地区,这样大家就应该知道,他们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通过这个图,大家就很容易了解了——
图 回鹘人的西迁,记住这个高昌回鹘和喀喇汗国。
说到回鹘的西迁,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阿跌氏的乌介特勤作死,妄想去和唐朝强悍的节度使干仗,结果被打成了渣渣,甘州那边还被死对头药罗葛氏占领。不过阿跌氏又不止一个老大不是,另外一个贵族庞特勤就没有选择和唐朝死磕,而是用了B 选项——西迁。
这兄弟就这样一路跑到了龟兹,我们一直提到过的西域古国,也就是如今的新疆库车。毕竟此时的新疆还是逃离了吐蕃控制的西突厥吃瓜群众,作为回鹘汗国贵族的庞特勤到了这里,也就很快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要不我就说,这个阿跌氏,也真是被唐朝克,刚刚在龟兹站稳脚的庞特勤,正号称“狮子汗”暗爽呢,张议潮就在敦煌起兵了。
前面也说了,张议潮同志的归义军节度使队伍,作为一个和唐朝不接壤的存在,却比起那些在唐朝内部玩割据的河朔三镇忠心太多了。人家不仅仅想收付河西走廊,更想帮唐朝恢复那个丢失了多年的西域故土,但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法对付吐蕃在西域的残余势力以及那个刚刚西迁的庞特勤。
回鹘、吐蕃,你们俩都这样了,我老张就不信收拾不了你们。
也就是此时,张议潮遇到了一个直爽善战的回鹘将军——仆固俊。
仆固俊,看这个名字也知道,他并不是回鹘的核心统治家族,顶多算是个外姓,是老铁勒的一支(仆固部)。张议潮联系仆固俊说,如果你能够和我结盟,以光复大唐为己任,我们起义军的所有资源你我全部共用。
大唐这个名号啊,看来比回鹘的,还好用。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伟大王朝的最后一点荣光吧。
仆固俊以张议潮属下的身份,迅速的占领高昌(吐鲁番)、别失八里(吉木萨尔),新疆东部以及天山南部基本被控制,高昌回鹘名义上成为唐朝属国。
而老牌王国——于阗王国(首都为如今新疆和田)也从吐蕃中独立出来,吐蕃势力基本退出西域。
图 天山以南,也就是现在所谓“南疆地区”,被高昌回鹘和西边的于阗王国占有。
于阗王国是个老牌的塞人国家,作为印欧人的他们,却不同于那些突厥化了的同胞,他们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很深的关系,是个高度汉化并信仰汉传佛教的存在,就包括他们的王族“尉迟氏”,有不少就迁入了内地融入鲜卑人中,北周名将尉迟迥就是这一拨人,直到如今尉迟氏融入汉族,也是人才辈出。
那么在天山以北,也就是现在俗称“北疆地区”,以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犁为代表的区域,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之前说的沙陀人的老家,本就在天山以北地区。都说新疆的地形就像“畺”这一部分,最下面一个横是昆仑山脉,往上是塔里木盆地,在往上就是天山山脉,之后就是准噶尔盆地,最后就是阿尔泰山脉,如果对比一下上图,就能很容易记住了。
在干燥的中亚地区,大部分都是如“沙陀”这个名称一样,遍布戈壁沙漠,但是只要有山的地方,就存在冰川融水的涓涓细流,所以“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荒漠变良田”这不是瞎说的,比起天山南部如龟兹(库车)、焉耆、阿克苏这样的绿洲,天山北部因受到大洋气流影响,就有着更为巨大的江河了,下面放的这个,就是那个生活过乌孙、悦般以及那个在怛罗斯之战中倒戈的葛逻禄的——七河流域,或者叫“伊犁河谷区”——
图 七河地区。
这个地区直到如今,都是新疆以及哈萨克斯坦水草最为丰满的区域,也是实实在在的“塞上江南”,更是一直以来西迁游牧民族最为喜爱的沃土。
因为仆固俊高昌回鹘的建立,那个占据龟兹的庞特勤同志壮志未酬,我阿跌氏就要这样完蛋了么?
七河流域,我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七河流域这时候居住的人是谁呢?
倒戈的葛逻禄人啊,这群混血的西突厥啊。
葛逻禄人倒戈行,打仗真不行,作为仆固俊的手下败将,庞特勤终于成功的统治了这里的葛逻禄游牧民,成功的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汗国,而不少入侵唐朝失败的回鹘残部也投奔庞特勤,庞特勤这就更膨胀了,虽然我阿跌没能入住中原,但是却获得了唐朝的西域,他定都于唐朝曾经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改了个突厥语名字——“虎思斡耳朵”(皇帐的意思),号称“桃花石汗”(中国之大汗),“东方与秦之主”。(余太山、魏良弢《西域通史》。)
这个国家,就是被称作“喀喇汗国”或者“喀喇汗王朝”的国家,因为突厥语“喀喇”是黑的意思(如克拉玛依就是“黑色的油”之含义),所以我们又称之为“黑汗国”、“黑汗王朝”。
庞特勤可能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喀喇汗国,会成为后来给新疆带来伊斯兰化的存在,他也想不到,1000年后远在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会把他们当成“祖宗”宣传着自己的泛突厥主义。
关于喀喇汗王朝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过这也是后话了,他们的道路和“中国大汗”彻底跑偏,终于和西边的世界,扯上了更大的关系。
图 喀喇汗国、于阗王国、高昌回鹘并立时代。
不久之后,唐朝灭亡,高昌回鹘和归义军节度使又交恶,彻底独立。
回鹘西迁之后,为了区分之前的回鹘汗国,我们也会按照后来蒙古人的说法,称呼他们为“畏兀尔”,这个曾经充满印欧人、汉人的土地,终于冠上了那个源自贝加尔湖畔、色楞格大河的名字。
那么在这个时候,回鹘人的老家又是什么样子了呢?
黠戛斯这个族群啊,打仗没问题,但是你让他治理国家,那就很难了,所以他们最终没能真正成为塞北霸主,而是留下了一群迷茫的回鹘、黠戛斯残部,这中间的事情不见于史籍,我们只知道,才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这样的一波部落联盟——
图 此时的塞北部落们。
之所以把这些部落放上来,还是因为后来的BUG 成吉思汗登场之时,会和他们产生太多的恩怨情仇。
我们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首先要说的,就是那个离高昌回鹘最近的“乃蛮”,这群人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一些黠戛斯人和回鹘人的混合部落,他们可能某种程度是臣服于戈比高昌回鹘,认他当老大的存在,也是回鹘西迁之后所有部落中,文化发展程度最高的一个。
然而在回鹘西迁之后,塞北权力出现了真空,这自然给了那些在黑龙江流域强悍的鞑靼—室韦人很好的机会,我们发现在这一历史时期,或许是因为辽帝国对室韦的扩张性征伐,有大量的鞑靼室韦人开始西迁,其中就包括这个“蔑儿乞部”,他们填补到了贝加尔湖一带,强悍的不得了。
而在回鹘的老家色楞格河,我们发现了一个被称作“阻卜(克烈)”的部落,“阻卜”这个名字,是契丹人对他们的称呼,而克烈则是后来他们对自己的称呼。这个部落首领的名字,非常酷似“鞑靼—室韦人”,但是制度又颇似突厥人,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西迁的鞑靼人同部分突厥系族群融合之后的产物。
塔塔尔(鞑靼)、室韦、克烈、蔑儿乞、汪古、乃蛮,这么几个看似蹩脚的名字,即将掀起一次动摇世界的黑色风暴。
我们这一部分,终于要以绕回契丹作为结束了。
耶律阿保机因对李存勖作战失利,终于把矛头对准了西北的阻卜,也就是克烈部,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次西征的细节,只知道耶律阿保机战无不克,算无遗策,最终使得回鹘撤退后的突厥、鞑靼、室韦诸部,都名义上的臣服于这个新兴的契丹帝国,契丹帝国的领土也最终接壤到了高昌回鹘,墙头草的高昌,也开始对契丹称臣纳贡,成为属国。
也就是此时,阿保机展开了对东北渤海国的战争,渤海国最终被征服,他让自己的长子耶律倍作为国王,改渤海国为“东契丹国”或者“东丹国”。连同不属于渤海国的靺鞨各部,黑龙江流域全境都归于契丹统治。
926年,耶律阿保机驾崩于从渤海国班师的路上,而此时的契丹,已经成为一个卧在北方的庞然大物了——
图 契丹国势力范围,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打通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幽州的话,这个大熊就可以迅速的对中原摧枯拉朽,在汉初时候遇到的困局,又一次浮现了。
耶律阿保机死后,“萧太后”述律平临朝称制,因为这位开国皇帝死的太突然,根本就没交代明白到底让谁继位,那么让谁继位基本上就是述律平的意思了。
述律平这个人,以“断腕皇后”的名头著名。据说就在阿保机死后,她怕这群开国将军们搞事造反,以“陪伴先帝”的名号直接杀了上百人,恐惧的群臣表示,你作为太后不是更该陪先帝去么,然后我们这位萧太后,直接砍了自己的右手以“殉葬”,这比曹操割须来的狠毒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