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检点与深远意义·漫话四渡赤水㈦

毛泽东跟蒋介石在战略眼光上战略指挥上,那是没法同日而语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作为对手在个人之间的斗法,他就没赢过。正儿八经他跟毛泽东直接交手,互相博弈,他就没有赢面儿!没有一次他占了上风的,他占了上风都是毛泽东捡烂摊子,家伙什和力量还不行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占了上风,但真正的角力到了最后纯粹两个人的之间的斗法(暂时排除阶级力量骨干队伍这类基本因素),真正对垒的时候,他都占不了便宜。比如解放战争时期,那个时候两个人完全是代表两股力量,优劣强弱也有高下之分。他们很强,我们很弱。但是就这种纯较量只用了三年,就把他赶下去了。

500

500

凯申物流总裁斗不过一群造反土鳖

中央红军长征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共产党是占劣势,在一直被你追着打,但是我们在劣势中争取到了相对的主动权。特别是到了四渡赤水了过金沙江之后,主动权完全是我们自己掌握了。

这一幕很多当事人都不见得明白了,一定要后来研究军事的,研究历史的人,把双方的资料拿出来,反复比对,你才发现这位指挥战争的人,驾驭战争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我们现在都是键盘侠,我们没有心理压力,反正不死人不流血,我们在沙盘在键盘上敲一敲的,没有心理负担,他不行,当事人不行。当事人说老实话有着巨大的心理负担,我们现在都想象不到的:环境的重压,对手的煅击——对手在不断击打你,还有你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对你怀疑目光的挑剔——比如土城之战打败了,打败了以后有些人就闲话连连:打仗,我们打的不好你也不见得行,你看你一上来就打个败仗。

但是,出水才看两腿泥嘛。

土城战斗的确失利了,但是开了个头,这一个败仗开了一个四渡赤水的头,开头开得并不好,但是后头就行云流水了。这个就是非常出色的一个战例。本来中央红军走到开“鸡鸣三省会议”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一渡赤水以后,那段日子是非常严峻的,敌人有40万大军,东南西北几乎每一个地方都给你锁死了。蒋介石他用了非常常规的办法来应付战争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以后你怎么行动的时候,他就用覆盖法,覆盖法就是把所有的可能都给你堵死,我调动40万大军把每一个口子都给你堵死,我有本钱,我40万人,你才3万人,我40万人,你要发力的地方都给你堵死,我要用我的兵力的覆盖,我把你所有的可能给你堵死。

中央红军那个时候生机非常渺茫,这个我们现在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当时在石厢子开会的时候,开完交权会的时候,准备把潘汉年和陈云先后派到敌占区去恢复城市工作。给潘汉年有一个任务,就是你到上海去恢复党的组织,这个任务交完了以后,陈云和张闻天专门把潘汉年叫出来做了一个单独的谈话,谈话就是说我们现在长途行军中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很不便于领导中国革命——潜在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前途未卜,我们这个队伍很可能被打散。你现在回到敌占区去,你就有这样一个任务,第一你要沟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我们很长时间没跟共产国际联系了。第二,你要为中央准备后路,什么叫准备后路?就是我们要改变中央随队行军指挥中国革命的方式。我的理解:就是说队伍打散以后,中央还要回到城市去,在城市找一个地方,跟以前住亭子间一样,在大城市领导中国革命,《潘汉年传》上还写了,甚至还有打算实在不行中央就转移到南洋去,转移到海外去领导中国革命,这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对中国革命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500

后来潘汉年带着使命,一个是正式的使命,一个是附加的使命,回到了上海,回到了香港。1935年6月20日,他听到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下会师的消息了。他这个人神通广大,信息来源非常多,他怎么会在那么快时间里听到这个消息的?国民党还没听到呢?红一、四方面军6月12号会师的信息国民党是6月18号知道的,他的前线的部队才知道,红军已经会师了。到蒋介石这一级知道的时候,潘汉年也知道了——大家知道的时间差不多啊。

潘汉年知道后马上就给远东局的共产国际代表写了封信,就说当时他们两位中央领导交代我这个任务还继不继续办,我们需要讨论一次,但是后来讨论没讨论,怎么讨论的,我就不知道了——没有文献可考。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把中共中央转移到城市去,把中共中央转移到南洋去,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因为用不着了!于是中共中央继续跟军队在一起,继续在农村领导中国革命,而且我们最后把中国革命从农村带向城市,最后走向了胜利,这是铁的事实。

如果你想一想,如果当时毛泽东不把这支队伍带出来,如果当时队伍真被打散了,可能就是潘汉年当时张闻天和陈云他们做出准备的结局,中央又跑回城市去,又恢复以前的工作方式,甚至跑到海外去。中国革命还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但是,这个人把这支队伍带出来了。在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之中把这支队伍带出来了,而且带着这支队伍走向了胜利。你说这个时候万众欢呼毛主席,是不是一种必然?肯定是一种必然了——挽狂澜于既倒,那个时候真是很险恶,形势非常险恶。

500

红军到,干人笑!

过了大渡河最后跟四方面军会合了,遵义会议第一个决议,在辗转徘徊了四五个月以后终于实现了。这个时候他的领导地位,他说话的影响力,他不想高也不成了。现在我们回过头去考量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指挥,能不能摆脱困境?

这里再说说很多人都关注和讨论过的一个问题:中央红军二局工作成果及其作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直属于密级很高的内容,迄今我们也难以窥得其全貌。于是有些人就把中革军委毛泽东的指挥完全归因于情报准确,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你毛泽东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靠准确的情报透视了对方的黑匣子打仗而已。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透视≠透析!!!指挥员的作用恰恰是在这个“析”字上!准确的情报是指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的条件!同样准确的情报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且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的情报同样准确,但照样被动,照样打败仗。情报相当于影视文艺作品中的素材,仅有好的素材未必能整出好的作品,关键是看你怎么分析怎么运用。

举个四渡赤水中三渡赤水的例子:中央红军决定进攻鲁班场之前,是获得了薛岳秉承蒋介石的意旨下达的部署。周浑元纵队一旦发现红军主力来犯,就“引匪至桑树湾本阵地以求决战,并抑留之,以俟我各纵队之到达”(这里的桑树湾距鲁班场东南不到20公里,周浑元此前奉蒋公令曾经西去兜剿“朱毛股匪”,退回时退到了鲁班场,采取的应战措施仍然符合薛岳的这个部署)。明明知道对方是这个准备,却可以产生出两种选择:一个是要避免攻击周浑元,一个却是偏要去攻击周浑元。而毛泽东等却恰恰选择了后者,看以不合情理实则另有所图!就是要照着敌人的这个胃口去“迎合”一下,然后去实现“别有所图”!而当周浑元认认真真去落实“委座”的这个意图之后,红军却扔下他去“别有所图”了!这就是情报本身所不能赋予的指挥员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道: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准确的情报+透析情报之后出色的指挥,才能构成取得胜利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看,我们后来的宣传上可能说了很多文学化的夸赞和粉饰之词,“用兵如神”啥的,把他说的很英明神武圣明烛照,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既或把这些文学化的渲染之句一一过滤,只告诉世人一个绝对真金白银的事实:他就是挽狂澜于即倒,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把队伍带出来了,就行了!后来我跟很多人都讨论过,如果这个队伍真打了败仗了t以后,中央很多人可能离开这支队伍,到上海去住亭子间去了,在亭子间里头去领导中国革命了,但是我的预计是有两个人是肯定不会走的。哪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有历史证明,他们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他们不会离开他们的队伍。

一个是朱总司令,朱总司令在南昌起义以后,大佬们都散了,对不对?走的走散的散,都没了。老总是带着几百人,一直坚持辗转几个省,最后到了井冈山。还有就是毛泽东,秋收起义失败后就几个残兵败将,他带着转来转去,他会转到井冈山去和绿林交朋友,和绿林交朋友,但是又不做绿林。我们学习山大王,但是我们又不当山大王,我们要革命,我们志在天下。以毛泽东的信念,队伍要打散了,他肯定是这个路子。

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选择了毛泽东作为全党的领袖,全军的统帅,我觉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幸运,也是他们一个远见卓识。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在这次大战略大机动之中,大家都得到了一个共同的认知,认识了一个领袖。

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他是3万对10万,仗打的也是很悬。那一仗要是打砸了以后,他的后果很难想象。他是顶着雷子的——几方面的雷子在打,戴着镣铐跳舞,最后他跳成功了。第二次反“围剿”是4万对20万。第三次反“围剿”是3万对30万。到了四渡赤水的时候是3万对40万。处境而且非常恶劣,它不像中央苏区还有群众基础,他在无工作基础无群众的区域内,大幅度机动作战,而且还输不起,一输就全盘皆输——输了以后,整个结局很难想象,你中共中央就被敌人摧毁了。即使你残余的人你跑了,跑到城市去,继续1932年以前的那种城市领导全国革命的方式,估计结局也好不到哪去——可能现在还在租界找开会的地方。

如果真像当时准备的后路那样,也可能跑到南洋去指挥,那就更没出路了。

500

赤水河,承载着革命的转机

所以说这是一个绝对输不起的战役,但是毛泽东很出色的完成了这一次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他赢得了他的战友,也战胜了他的对手。当时红军新败之余进入黔东南黔北地区之际,仅三万多人,又远离根据地,处于敌重兵环伺之下,毛泽东能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己方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军,造成我军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并诱导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化,最终打破了敌军企图围歼红军的战略计划,是非常了不起的。土城战斗失利,一渡赤水之后,北渡会合四方面军的企图既已暴露,各路敌军又奔集而至,红军的实力既不足以与敌军决战,回旋余地又小,军事上的被动是可想而知的。但毛泽东根据贵州敌力量薄弱的情况,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接着又三渡四渡赤水,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大迂回、大穿插于敌重兵之间,始终牢牢地掌握着行动自由权和战场主动权。当敌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一带狭小地区,红军迅速跳出合击圈使敌落空。当敌进入赤水河以西地区围逼红军时,红军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把敌人甩在乌江以北。此时,毛泽东又令红军摆出佯攻贵阳和向东会合红二、六军团的姿态,等敌倾巢东调,再挥师向西,进军云南,并安渡金沙江。这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典型战例,结合当时稍有失误立见倾覆的局势,非最高明的军事家所不能为。

当时蒋介石愤怒是不可名状的,在这么有把握这么有胜算的情况下,最后让这帮“残匪”安然逃脱了。而对中国共产党这个团队来说,除了认识了一位领袖以外,在战略和战术方面的提高也非常之快,毛泽东后来把这一段的很多东西形成了文字,很多东西都进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写出了经验,而且是得到大家公认的经验,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一个很明显的标志。这个是其他军事思想所不能赋予的,拿破仑也打了不少以弱击强的仗,但是力量没有这么悬殊,有个一倍两倍不得了了。像中国革命这样10倍以上这么悬殊的战争,在很多国家很多军事家眼里那是不可能的,没法打的。但我们就打了,还打成了,而且就给中国共产党人培育了一种无坚不摧,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品质,变成了一个法宝。

500

百川归海,大浪淘沙,这一群人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了黑暗低谷!

这个法宝后来我们传承下来,所以说我们才有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团队最后是把我们中华民族从黑暗低谷里面带出来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我们都受过他们的恩惠,这个不是说谁敲敲键盘或者喊几句口号就成了。有无数英烈的铺垫,还有他们无数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总结。

最后,我觉得以抗美援朝为标志,我们战胜了内外敌人,把内部的敌人战胜以后,我们又战胜了外部的敌人,最后就是中华民族彻底走出黑暗低谷,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这个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我们国家是不是一天天在好起来,是不是每天都在进步,有目共睹,不需要我们多去解释。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把我们从黑暗低谷带出来以后,我们才逐渐建设起了我们新的国家,而且还在继续向新的目标在迈进,我们很多人都会看到——特别年轻一代人都能看到,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那一天。

谢谢大家!

500

他深䆳的目光穿透迷雾,到达了历史的彼岸——用今天网络文学的时髦词汇来说:他是一个很穿越的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