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品,让人想回到昨天

  啊~~~ 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2021年春晚结束也就一周。

  但,除了秦昊那句让我惊出一身冷汗的“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我几乎想不起任何小品的片段了——而这个片段之所以被我记住,也跟小品没有关系。

  我和家里人都在感叹,那个小品担当绝对主角的时代,已经越走越远。

500

  如今,老一辈的喜剧大师全线退休,新一代的小品尬点比笑点密集。

  控评大军和红包软件在某个时段缔造了再繁荣的盛况,也屏盖不了春晚口碑与收视跌停的现实。

  真正难忘的是昨日。

  1.春晚小品发家史

  1983年2月12日,在史无前例的号角声中,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以直播的方式登陆中央电视台。

  此时,相声还是语言类节目的中流砥柱。由于人手稀缺,马季和姜昆各表演了三个,又合作了一个。

  唯一游离于相声之外的,是严顺开应点播需求,临时带来的《阿Q的独白》。节选自三年前的小说同名电影《阿Q正传》。

  时长不到两分钟,笑点约等于零。

500

  类似代入角色式的表演,最早只是演艺界学员参加基本功考核时的面试项目,老师现场出题,考生即兴演绎,始终都在幕后进行。

  没想到,在春晚一露面,这个形式就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一致欢迎。

  趁热打铁。节目结束后,导演黄一鹤四处广罗人才。

  隔年,还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带着情景短剧《吃面条》登上了舞台。

500

  严格意义上的首部小品

  双人搭档,说演结合,一切直奔着笑点去。

  结果,台下观众乐得前仰后合,同届的相声里,只有《宇宙牌香烟》能和它平分秋色。

  其实,直到1984年春晚开播半小时前,还没有领导点头让《吃面条》通过终审。

  此前试演环节中,有人说“这个节目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人提出质疑"让全国观众这么笑,合适吗?"

  合适吗?

  在那个解禁了"靡靡之音"《乡恋》的年代,百无禁忌才是常态。

  最后,还是导演黄一鹤出面,决定让俩人登台。

500

  结果《吃面条》播出之后,春晚便进入到了小品时代。

  28年后,开心麻花的沈腾、黄杨、艾伦在2012年春晚表演了小品《今天的幸福》,那是他们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为了通过审核,他们反复修改剧本。其中最核心的修改建议便是“先有意义,再有意思,这是春晚小品最重要的地方。

  不知道陈佩斯听到这个建议的话,会不会觉得当年的自己,还挺幸运的。

  2.

  和惯用包袱的相声相比,小品多取材于生活,"笑"的门槛更低。从人才济济的相声界转行来的侯耀文和黄宏,就曾通过《打扑克》调侃:

  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

  在热潮中,另一对黄金搭档赵丽蓉与巩汉林,走入舞台中心,也打破了草莽时期的小品"缺乏严肃立意"的特点。

  1995年,两人在《如此包装》里扮演的玛丽姬丝与创意总监,分别代表了传统老同志与现代年轻人。

500

  特性,就是互不理解。

  年轻人追求时髦的"包装效果",老同志惊呼"这也妹包上啊";年轻人想拍评剧版的MTV,老同志感叹:

  就你们这种人,把我们这好玩意儿都给糟蹋了。

  结局,也不追求和解。

  但作为春晚文化先锋,赵丽蓉反对的并不是"说唱"这种新型艺术形式,而是新旧交替阶段中,大量涌出的急功近利、挂羊卖狗等怪现象。

  小品和评剧为代表的演艺界,都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500

  小品里"错了"的梗来自于《花为媒》,主演新凤霞自童年时期就拜师刻苦学艺

  以"包装"为名的创意公司提供的是速成捷径。

  改头换面用不了一刻钟,没什么基础的新人跟着BGM随便吆喝两句,就能打着创新的名义发行MTV,畅销海内外,坐收功与名。

  直指当今把跨界当跨栏的各色艺人,以及宣传噱头远超实际内容的各类作品。

500

  隔年的《打工奇遇》异曲同工,让人既能笑个不停,也能琢磨出深意

  这样"嘲点与笑点"相结合的思路,贯穿了当时春晚小品的始末。

  当然,即使小品的立意没那么深刻,只要能让观众笑,就是成功的。

  2000年,赵丽蓉与世长辞,而在前一年,由于和央视的版权官司,陈佩斯也没有再登春晚。

  不过,春晚并没有因此失去广大观众。

  念诗之王赵本山,与范伟、宋丹丹、高秀敏、蔡明、郭达等小品群星们,延续了小品黄金时代的后十年。

  3.鸡肋小品三宗罪

  2011年,赵本山表演了《同桌的你》,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登上春晚。

  被视为接班人的小沈阳,却没有及时捧过喜剧大师的接力棒。

  人们不得不直视小品固有的缺憾:

  作为语言类节目,效果只能由观众验收。相声界尚有茶馆,植根于央视春晚的小品,一年到头少有露面的时机,演员只能在登台前量子速补。

  在这个情况下,喜剧类综艺和地方台春晚及时填补了空缺。

  这几年来,撑起小品主战场的,是从《欢乐喜剧人》脱颖而出的贾玲、沈腾与开心麻花团队。

  但质量却参差不齐。

  按照特点,鸡肋小品可以分为不同类别。

  首先,是千篇一律,小品的题材与笑点太过同质化。

  2013年,江苏卫视的春节晚会上,小沈阳与沈春阳搭档合作了《新白蛇传》,笑点一半在扮丑的程野身上。

500

  自此,白蛇与青蛇的传说不再是影视剧的专属,也开始为小品界源源不断输送着灵感。

  而男性反串小青、用扮丑来逗笑的规律也成了新的财富密码。

500

  更可以青蛇白蛇全反转。

  只要足够丑,足够偏离赵雅芝叶童或是王祖贤张曼玉的版本,就能引燃笑点。

500

  从影视剧里汲取养分,并不是开心麻花的专属。

  2015年《欢乐喜剧人》中,贾玲的很多节目连名都不改地取材自经典作品,从《倚天屠龙记》到《倩女幽魂》再到《大话西游》,她都扮演与自身形象极为反差的美人形象。

500

  往那儿一站,自带笑点。周海媚是做不来的

  说实话,这也难免,在高频率的演出要求下,演员们再有天赋,都很难做到精益求精,只能转寻捷径。

  像宋小宝等人,此前也都是通过恶搞甄嬛又火了一把。

  与笑点同质化形成两极对比的,是鸡肋小品的另一分类,煽情。

  前段时间,在一档演员类综艺中,小沈阳说出了放弃小品的另一个原因。

500

  代表演员,沈腾;代表作品,一念天堂。

  小品的前半段还挺逗,医生问患者,心里最想要什么,心电仪的屏幕上,本来平直的线条立刻演化了一串金钱符号。

500

  但后半段,那就泪点频发了。

  原来,沈腾饰演的小偷在入室行窃时,正好发现对方家里失火,搬完值钱的物件后,又把三个人推了出来,自己却关在屋里,被火焰吞噬。

  结尾处,沈腾揽过大衣,披在肩上,颇有《无间道》里"我想做个好人"的悲壮感。

500

  为了应景,右下角的"欢乐送"建议更名为"悲情赋"。

  演出效果很好,归根结底在于沈腾的这次创新是逻辑自恰的,泪点与笑点都很合宜。

  而很多节目组,则省略了因果关系,直接把煽情视为吸引观众的法门。这也就导致,《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从头笑到尾的,得分比不过强行煽情的。

500

  恶性循环。

  今年春晚,这个局势越演越烈。

500

  当笑点与泪点都缺乏逻辑,小品的目的就只剩下强行输入三观了。

  17年春晚的《真情永驻》,就是很好的例子。

  农村玛丽苏圣母剧的御用女主角闫学晶,在小品里扮演来相亲的前妻。

  离婚的原因很简单,丈夫是N代单传,自己过度劳累流产后,没法再生育,怕会让老孙家断了根。

500

  还挺善解人意。

  经过主持人一番调停,两人和好,相拥擦泪,而主持人的宽慰方式同样惊为天人:

500

  原来用小品催生的征程,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4.严肃研究:小品为何不好笑了

  如上三类鸡肋小品,各有各的槽点,但除此之外,都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致命伤:不好笑。

  鉴于此,本语文课代表将从小品台词、剧情与主题等方向入手,为大家带来这份严肃研究。

  小品的笑点多来自金句,如今,春晚不再制造金句已成共识,进一步推算,这与语言和剧情的错位不无关系。

  《钟点工》里,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本山大叔的那句"你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由于它承接了宋丹丹正好穿着马甲的剧情。

500

  下一句你肯定知道:脱下马甲照样认识你

  结合本山大叔认鳖为蛇的笑话,这句台词自然而然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里。

  《不差钱》中,小沈阳的"是有还是妹有啊"能火到印在各款五毛辣条的封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没有开头本山大叔买通小沈阳为自己兜底的桥段,谁都笑不出来。

  反观冯巩15年的《小棉袄》,那句"好大一坨小鲜肉"不好笑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滥用网络词汇,而是由于它只在字面意思上玩梗,没有和前后剧情承接。

500

  这也就导致提起这句台词,大家不会想到任何与小品有关的记忆点。

  金句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剧情相生相依的。

  这样看来,小品不好笑,问题不在语言,而在剧情。以结尾为例。

  《打工奇遇》里,赵丽蓉秃噜嘴的大实话被物价局听得一字不落,巩汉林饰演的老板病急乱投医,请老太太赐经营良方,结果直到结尾,也没懂"货真价实"这四个字的意思。

500

  没有字幕也能记得赵丽蓉老师的那句:你真是个棒槌

  换到现在,这个剧情不合格,得改。

  既然经过了高人的点化,怎么可以不一步成佛、痛改前非全套做到位呢?

  首先,巩汉林要痛哭流涕,诚恳反思:

  我这么做太不对了,给市场的有序经营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决定痛改前非,改成平民大酒店。

  接着,赵丽蓉要拍拍后背,耐心安慰:

  孩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这个店要是开下去,我接着给你报菜名。

  最后,俩人挽起手来,声音响亮,面对全国的观众大声呼吁:

  观众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共同营造货真价实的良好(顿一下)环(重音)境(重音)。

  一阵尬笑声与煽情乐中,小品谢幕。

  看着就假,好在没这么拍。

  说白了,以前的小品是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呈现主题,现在的小品是在营造生活的同时来填鸭观点。

  关于小品不好笑的内里原因,网上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在文娱缺乏的上个世纪,欢乐是永恒的主题。

  但如今,丧文化尤其流行,欢乐依然是刚需。

  有人认为,近来大火的短视频在笑点上更加密集,动辄十分钟起步的小品已经没有竞争力了。

  但实际上,重温古早小品、留下打卡印记的大有人在。

500

  最近三年,每逢年底以及春节前夕,当年的小品总是会在B站掀起二次创作的热潮。

  从2018年年初的《念诗之王——改革春风吹满地》,到2020年年底的英文版《钟点工》,播放量都达到了几百万级别,前者甚至超过了7600万。

500

  老观众没有忘记老小品,年轻人同样也在从老小品中淘金。

  小品的形式还远没到可以自然淘汰的程度,但笑点与观众共同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前因后果,也许很难厘清。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上台只为蹭几碗面条吃、质问过“你管得了我,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吗”的陈小二;

500

  那个在全面人民面前喊出过“你啥时候真正的关心关心老人”,揭露过“其实就是那个二锅头对的白开水”的赵妈妈;

500

  那个说自己什么都没学会就学会“扯蛋”的牛大叔,和录完节目还惦记报销火车票的黑土大叔;还有那个能以反派身份在春晚舞台上获得胜利的大忽悠——

500

  他们,都已伴随那个让老百姓开心就好的时代远去,成了昨天的故事,封存着亿万国人渐行渐远,但又永不消逝的笑声。

  前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初代小品大师陈佩斯曾这样评价那时的春晚:

  "逗人一笑,还有什么比这更普通的工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