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初期有过一段时间更重视工业用电,有段时间我所在的城市几乎每晚停电
【本文来自《作为国网人来说说,为啥国内很少像西方一样,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停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中国在改开初期,也有过一段时间更重视工业用电。翻开电力工业志,我们就会发现以前有个特殊的术语:灯力比。顾名思义,这个术语是照明用电和工业用电的比值。当时还有一些数据,开四停三,说的就是对工厂的有序用电(停电)。
在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有段时间我所在的城市几乎每晚停电,到10点之后再来电。我们做作业都是用蜡烛或者简易的油灯,因为蜡烛太贵,我们都是用瓷器放上一点植物油用线手套的线捻成灯捻照亮。
那个时候国家是硬缺电,所有的发电厂都是满发。还有个术语,叫超表发电,也就是超过额定功率发电,也由此增加了检修的强度。为了保经济,华东地区还有个术语,叫压苏北保苏南,压江苏保上海。
苏北发的电能够留五分之一在本地用就很不错了,甚至超发的电也不能保留。那个时候发电的苏北地区电业局的领导敢为了指标跟上级炒,甚至要动手,没办法,副省级的干部恳请他能够给本地留1万负荷。
那个时候我们用电的质量很低,因为有就不错了。最低有多低?110千伏的末端电压能够低到90千伏,一直到93年,苏南农村的低电压能够低到40瓦的灯泡还没有蜡烛头亮。峰谷差过大,至今我还记得80年代停电许久后来电,家里的灯亮得刺眼,因为电压过高。
曾经有一天,我和一个八五后的同事回首那段岁月,说到了一个意向,就是教室里的吊扇因为限电停止了转动。这个时候穿越回去的我们会说什么?我会说,限电是因为国家的发电量不够,我们限民用电保生产,是为了赚钱买发电机,造电厂,生产出更多的电,这样才能让电逐渐多起来,让我们的国家不用再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