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3》长泽雅美饰演的角色背后,藏着一段日本侵华战争的往事

截至2月15日,《唐人街探案3》已经拿下了逾18亿票房,口碑却一路下跌,在豆瓣上甚至还不到6分。《唐探3》票房叫座,口碑却不叫好,不过其中长泽雅美扮演的小林杏奈,她的人设背后藏着另外一段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过往,值得一提。

500

图片来自猫眼电影

500

图片来自图源豆瓣

长泽雅美饰演的小林杏奈,她的父亲渡边胜是日本遗孤,被父母遗弃在中国,中国东北的百姓将其拉扯长大。80年代初,渡边胜被日本生父接回日本,在家族和妻女之间,他选择了前者。渡边胜对母女二人的抛弃,成为了小林杏奈悲剧命运的肇始。

渡边胜“战争遗孤”的身份,得从日本侵华战争说起。

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有一群“不带武装”的侵略者——“开拓团”。他们侵占东北地区的土地和资源,妄图将其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渡边胜的父母就是日本“开拓团”的成员。“开拓团”所到之处,往往驱逐中国百姓,强占他们的家园,任其遭受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

例如,1933年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侵入黑龙江省的永丰镇,将其命名为“弥荣村”,当地中国农民约500人被驱赶;有亲历者回忆,日本人占了中国农民的好地,把中国人迁到从来没人住过的野山坡上圈起来,叫做“部落”。没吃没穿,一个冬天200个中国人就死掉108个,有10户满门死绝。

500

武装的日本“移民开拓团”成员正在伪满洲国北部佳木斯开垦土地

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希亮认为,绝不能把“开拓团”看成普通老百姓。他们强占了当时东北农民的土地和家园,又来又把这些土地“出租”给当地的农民去耕种,实质上是一种殖民形式的地主。不能因为他们是日本平民,就定性为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值得补充的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过程中,军国主义思想和西方国家的“总体战”思想得到了结合,日本举国上下被挟持到战争机器里。日本妇女主动“慰安”前线士兵就是这一畸形现象的产物。

日本“开拓团”自然也不例外。相比于平民,他们其实更类似于“民兵”。他们有近似军队的严密组织,背后还有日本侵略军作为武力后盾,他们负责“经营”日本“满蒙生命线”,既有“准军事部队”的作用,又有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军事部队”的可能。

500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资料图

据新华网2011年报道,“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在1926年任奉天(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就提出了向满洲移民的初步设想。“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再次向关东军作战课长石原莞尔提出,让武装的复员军人以及日本控制下的朝鲜人前往满洲定居,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后援,维持当地治安,抵挡苏联可能的南进。”

500

侵华期间,日本政府将国内青年妇女迁至中国东北,成立“开拓女子训练所” 来自东方网

辽宁省档案馆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同年8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将百万移民计划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从此,日本进入“国策移民”时期。

为掩人耳目,日本将“移民团”改称“开拓团”,“移民事业”改称“开拓事业”。日本计划从1937年起,在二十年内向我国东北地区移民100万户计5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东北人口构成,图谋使中国东北永久成为日本的领土。


说完了渡边胜的父母,再来说说渡边胜。

到1945年初,日本向中国派遣“开拓团”的总数达到了860多个,它们密布东北各地,被用来稀释中国的人口结构。关东军给每个“开拓团”都配备了武器,并要求经常军训,这些半军事化的日本人村落成为散布在中国人中的日本根据地。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击之下,日本法西斯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日本国内还在加大征兵力度,全面开动宣传机器,学校和青年组织深入每个家庭进行劝诱和胁迫,直到1945年4月,还有1056户农民被送往中国东北。这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失败的必然命运面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500

第七次大青山茨城开拓团的移民家庭(1938年) 来自东方网

日本战败,“开拓团”尤其是“开拓团”的后代,就成为了首先被抛弃的人。

1945年8月,苏联军队攻入伪满洲国境内,“开拓团”按照日本的战略预案布防,却发现有着78万兵员的日本关东军已经“撤退”了。日本“青少年义勇队”的防线顷刻瓦解,死亡人数占1/3以上。

500

日本“青少年义勇队”的“二龙山训练场”

1945年秋,亡命途中的日本“开拓民”在山林里无路可走,饥饿和疾病的命运降临到他们头上。前途渺茫,不少“开拓团”成员开始集体自杀。

以伊汉通开拓团本部吉利村为例,1万余日本“开拓民”期待被“遣返”,但受寒冷和饥饿影响,过半人在当年10月份以后死亡。战败以后,在日本国内,“开拓团”留下的妇女和孩子就被遗忘了。

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屠杀迫害的中国人民,向这些妇女和孩子伸出了援手。

1945年,就有许多善良的中国妇女收养了年幼的日本遗孤;但直到1975年3月,日本政府厚生省才正式开始调查“遗华孤儿”群体,并允诺在经济补偿与探亲活动诸方面给予遗华孤儿以利好政策。这也开始掀起了一股“返日潮”、“认亲潮”。

在中国长春市,有一栋“中国养父母楼”,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些日本遗孤返回了日本,楼里只剩下这些曾经救他们于冻馁之中的中国老人孤身一人,白白思念。

但也有“另类”。从1981年起,王林起(日文名渡部宏一)持续以中文信向日本厚生省申请,日方应对遗华孤儿的养父母表示谢意。但直到2010年,王林起的中国养母才收到了这一声“谢谢”。

500

图源新华网

《唐探3》里“战争遗孤”渡边胜抛弃妻女,这给她们后面的苦难带来了伏笔。

日本“开拓团”不是平民,也不是所谓“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但在1945年的那个冬天,是曾经被他们驱逐出家园的中国人民,给了被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抛弃的“战争遗孤”和“遗留夫人”一个家。

日本“开拓团”、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不能被遗忘。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对日本“战争遗孤”“遗留夫人”的善良也不应被遗忘。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