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乡出国门是去务工的,准备小费给入境官员是常有的想法
【本文来自《我在东非10年,记得一个日本人的举动,把中国群众惊呆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XBen
两个文章我都看了,在海外工作也很长时间了,我是给外企工作的,也说下我的看法。
关于第一故事 ,先是语言问题,然后是去哪里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的。
现在很多中国公司在外承包工程,基本上就直接把国内的工人搬过来。我记得有一次在去南亚的飞机上,帮了大概十多个同胞填入境卡。这个国家还是友好国家他们过海关就还算顺利了。一个飞机里面大概有2-3个中资公司,100多个工人,几乎都不会说英语,一个带队的都没有,这个做法非常不好。还有些中资公司的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想的,入境卡上的驻地就是纯粹教工人乱填。我看到海关的官员也是很无奈。我觉得这个是有损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的。因为在一些小国家国际旅行基本上就是他们的精英阶层,某种程度这样的事情多了,也是有损这样的印象。记得以前长辈在出国的时候还是要置装和上下课说下注意事项的。其实要做的东西很简单,出门前集中起来教育一下,整理下仪表,集中买一个大箱子,不要大包小包的拿着,这个花费的功夫不多,每一次集体进出,派个领队,把该填的表提前填一下。中国人入境的违规物品还真的是有点多,起码在外工作对于人家国家的法律要有起码的敬畏。 经常和日本人同飞机,上了飞机哪些人是日本人是很容易认出来的。普遍都是衣着得体的,而且英语还是比较好。
在非洲很多时候警察经常针对华人收钱,那很多真的是中国人言语无法沟通,最后给钱了事惯出来的。欧洲人或者其他的在非洲的外国人基本上是口舌灵活的去争执,也就没啥然后了。中国人真的很拼搏很有冒险,因为中国都是去到一些非常基层的地方去做生意。所有面临的困难肯定比日本人,韩国人这些多。
去中东某一个国家,每次去海关都是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外国人是一条通道,本国人是一条通道。所谓外国人通道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群外国劳工在排队,有些人是什么话都不会说,文件又很多,经常给官员呼呼喝喝的,官员看到你西装革履的就会把你招呼到本国人通道去。
第二个故事就比较有意思了,纯属个人看法。其实那个活动挺好的,财政部的官员和中资企业座谈会。他们其实挺爱开这些会议的。说什么不重要,要会做捧哏的。其实那些国家能给你们开会的都是国家的精英阶层,普遍是受过海外的高等教育。很多时候中资公司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合规,不能太拿我们国内的思路放在驻在国。虽然你觉得他说的是屁话,但是这个面上的东西还是还要是过得去。很多事情就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如果较真的搞你,很多会变成旷日持久的诉讼。要是国际化的公司,这些事情就不会是一堆中国人出现了,他们会派他们的本地员工用本地方式处理了。
中资公司因为项目进度,节点这些种种的原因,会派出大量中国员工,他们多数是集中居住,集中管理。有些本地的事情就雇佣有限的本地员工解决。这个其实是有矛盾的。一则,落后国家觉得你就是来抢钱抢资源的,特别是大量中国工人出现在当地。第二,本地供应商没有受惠于你项目的开展。因为中国制造是太方便了。这个其实某种程度的侵蚀了当地的既有利益格局,造成了潜在的隐患,中国很多项目投资规模很大这个是需要考虑的风险。要知道,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媒体(好像大多都没有本国文字的媒体)都是英文媒体,从业者很多是欧洲人,他们的后裔,后者是接受过良好西飞教育的本地人。
中资在出海的时候,其实也是有他们的责任,建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有很多软性的东西,日本人,欧洲人是做的比较好的,是可以借鉴的。
我也曾经在一次去柬埔寨的航班上帮前后十几个人填过入境卡,他们是去老乡在那边的工厂务工,大多是第一次出国。他们还说准备了小费给入境官员,我告诉他们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也不知道最后他们有没有给。我去欧洲时,还有好几次自告奋勇帮国人翻译回答入境官员的提问,那些同胞大多去务工,机票行程之类的都是在欧洲的同乡预定的,很多问题他们其实也是一问三不知。我在意大利遇到过很多浙江沿海和东北去务工的同胞,他们一般过着和当地人隔绝的生活,也挺受当地人歧视。
其实,我想说的是,提升国家形象是每个走出国门的国人的义务,但是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