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二十七)经济哲学 社会主义源流(8)

第八节 社会主义源流

共产主义以空想出场于1830年代,迄今发展、演化过程复杂,导致和现实社会既关联、又差异不同思想、政治流派。这段历史充分表述需另外专著,为具体理论讨论所需,此间仅纲领性概要回顾,澄清当前社会普遍典型认识差异来龙去脉……

中国大陆,一贯自称社会主义,称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资本主义。

欧美国家,将北欧一类高福利国家称为社会主义,称共产党执政社会为共产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国人从国外归来谈观感:那些被国内称为资本主义的高福利发达国家,如:瑞典,才是真社会主义(大锅饭)。

为何自称社会主义教育出来的人,到过高福利社会后,认为这才是社会主义?

中国和欧美间相互称谓中资本、社会&共产间,是什么相互关系?

上述问题,必须从解析社会主义内涵&不同路线方针历史过程具体认识:

资本主义英国,183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市场经济自发性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全面暴露,反思结果:空想共产主义就此产生并广为传播。基于伦理道德和美好主观愿望形象思维,虽能启蒙,确很快暴露不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窘迫。立足于解决无产阶级面临问题现实政治斗争路线由此产生→社会主义起源。社会主义现实取向,一方面超越停留于主观想象,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局限性,另一面,力求↑、先近后远逐步积累斗争成果、改善自身境况斗争方式,导致短视倾向严重。

本质追求改良社会主义一言蔽之:有现实目标,无未来理想。之所以放弃空想,不是因为共产主义不好,而是太好,好到离现实遥不可及,令人感到根本没指望!彻底失望使脱离实际空想被抛弃,和其完全相反,短视现实(实用)主义登上舞台。

和“共产”与“资本”间不可调和尖锐对立比,“社会”这个词作为主义:内涵是注重组成人类社会多数人(无产者、小私有者)利益,不打算剥夺少数人(资产者)根本利益。因为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基本原则,由现实主义发起社会主义运动典型政党称谓→社会民主党,涵义:用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民主方式,确保社会中多数人利益优先,其社会变革方式性质因而必然只能是:改良。

秉承↑自发性,为看得见、够得到现实利益斗争,改良社会主义实践者虽不自知,但社会主义原生意识形态本质就是:解决公平&效率问题时,公平优先。原生(改良)社会主义,虽超越空想共产主义无力解决实际问题局限,但相当长时间内进展甚微。这导致革命社会主义路线新生且后来居上。

革命社会主义,是在空想道德批判和合法公开诉求成效不佳状况下,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为何会形成对无产阶级极不利状况,作出批判性理论思考后,所得出理论认识→《资本论》为指导思想,发展起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形象诠释:空想共产主义→改良(原生)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演化过程:

空想共产主义是直接感受问题本身后,幻想“如果能那样,我将感到满意……”。资产者对此只“哼”了一声。无产者发现:空想听着无限美,改变现状全无用。

改良(原生)社会主义由此登场:“我不打算寻求对我绝对有利,对你绝对不利空想,但你也别搞对我绝对不利、寻求绝对有利。希望你让出些利益,使所有人和平共处”。弱者自行妥协,本为强者投桃报李,但唯利是图资产者两眼翻白、不屑一顾。

出身有产阶层并受到良好教育,但个人品格视社会公正高于利害关系者,被激发出极大义愤,他们孤心苦旨、发奋图强,终于搞清资产者为何能以无产者穷困为代价,达发财致富目的社会根源,再大声疾呼:无产者团结起来,对准资本“死穴”,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其理论更宣布:这不仅可以使无产者根本摆脱困境,随后靠建立公产社会主义,还能使以往被认为仅仅是空想共产主义美好社会,未来能有一天,最终梦化为现实。资产者这下开始有些慌了……

随着《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于1867年发表,使资产阶级“集体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革命社会主义路线,在进入高速工业化德国持续加速发展,本居主流地位改良社会主义日渐没落,两派于1875年合并。但这一合并埋下了日后分道扬镳根源。问题起因:两派合并谈判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南革命主义,向改良主义作出原则性让步。更以不事前征求马克思、恩格斯意见方式,直接在报纸上发表谈判结果来形成既成事实。马克思为此写就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文献:《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过度阶段。但该文寄到德国经由党主要领导人看后,决定不对外发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在两派合并后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因而选择保持沉默。

革命主义富有理想激情,弊端在固执于理论而相对忽视客观斗争环境限制;改良主义现实化目标选择,明确且符合实际,具体斗争中相对切实可行,但易短视而为眼前利益损害长远根本。最终实践证明:德国社会主义运动显著发展,以革命主义理论家合理理论被搁置,实干家损害原则妥协而实际可行方式实现。表面上,马克思主义成为唯一正宗意识形态,革命主义主导德国社会主义运动,本质上,现实斗争显著发展,建立在革命主义原则性妥协基础上。当社会主义运动快速发展,分歧被良好现实发展态势掩盖,当事业大发展、向更高层次推进,为最终分裂埋下祸根。

由于革命主义主导德国社会主义政治运动影响迅猛上升,1878年,德国政府不惜歪曲事实、捏造借口,颁布反社会党人法案。但高压政策只能积累矛盾,转入非公开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各种内外矛盾在1890年,迫使执政多年首相辞职,德国成为第一个劳动立法,改善工人境况、提供社会保险工业化国家。随着德国社会民主党所得议会议席上升,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迅速回潮,恩格斯为此公布《哥达纲领批判》并连续打压右倾机会主义,但这只是凭借作为第二国际精神领袖个人影响力,暂时稳住革命主义主导地位。现实是:革命主义路线持续多年主导社会主义运动,但政治斗争所有现实成果,都是改良主义政治诉求而无关革命!恩格斯1894年逝世后,这种悖论性客观存在,使失去公认精神领袖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立即抬头,德国社会民主党随即分成左中右三派,不可阻挡转向右倾改良主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被改良主义主导交战各国社会民主党,倒向民族主义而支持本国政府开战,各党左派纷纷退党,另行组建共产党,第二国际分裂。改良社会主义和革命社会主义,分别以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名义各行其是。开创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最初政治实践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民主党占主导地位,共产党转向相对发展落后国家。1919年,苏俄无产阶级专政确立后,成立奉行正宗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世界革命司令部: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

苏俄政权创建之初,靠战时共产主义体制集中社会力量,打败内外敌人而保住革命政权,本想取消货币、商品关系,直接向符合《资本论》理论共产主义过渡,结果理想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严重碰壁,被迫回归现实,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1924年,苏联正式建立,革命社会主义路线多年奋斗,终获巨大政治实践成果。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入1920年代,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极盛繁荣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老死不相往来……

1928年,苏联创建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美国引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一方面,苏联国际政治压力大减,利用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困难打破封锁,引进亟须技术、设备、专家,推动经济建设计划实现;另一面,资本主义世界在应对危机中分裂:美英法等相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尝试建立由政治左派、改良社会主义长期呼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危机深化,进一步尝试由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德意日等相对次强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危机中困难重重,为摆脱困境而最早走上整顿军备式国家干预经济道路,由此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破产、资本主义政治分裂十多年间,苏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惊人,虽人均经济水平仅和当时日本相当,但工业规模已欧洲第一、全球第二。二战爆发后,苏联在战争中尽显公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强劲实力,和美国共同成为二战后主导全球秩序超级大国。随着苏联一国独立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正宗经典革命社会主义路线,首先在政治领域被社会主义实践超越,共产国际慢慢变成苏联外交部附属机关,1943年5月解散。

1945年二战结束后,革命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席卷全球,为避免被革命推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不同程度转变内政取向,长期蛰伏改良社会主义、政治左派迅速崛起,掀起以经济国有化&社会福利化为执政改革理念:传统资本社会改良运动。

政治调整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导致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随后应对经验教训,不同程度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特点,放弃以往放任自流自由资本主义,转行由国家积极干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新体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面貌由此发生深刻改变。进入1970年代,秉承生产力持续发展内在客观必然性,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部,自发发展出以复杂脑力劳动为基础,现代高科技产业,由此催生出全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所有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终于进入物极必反成熟完善内涵发展水平。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全球社会主义运动:

从社会现象看:改良主义路线极大改变社会主义初起时传统资本主义,更催生出全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改造社会所达生产力水平、生活品质、社会公众文化素质衡量,无疑达现实社会改造最高绝对成就水平。这是改良社会主义为何在苏联解体前后1980~1990年代初,国际政治影响很高原因。

从社会本质看:革命主义路线唯一始终决定、主导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涨落。

革命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主导地位,是历史~现实,社会实践所揭示客观事实。改良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第一个显著成就,德国在1890年成为首个劳动立法,改善工人劳动境况、建立社会保险工业化国家。耐人寻味者:当时君主立宪、大地主、垄断大资产阶级占据政治主导地位德国,主要工业化国家中,政治体制和观念相对落后、野蛮,其后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原因。但恰恰政治专制、民主较弱德国,反而最早实现工业文明社会劳动立法,开社会保障体制先河。当时工业经济水平、社会公众素质和社会政治民主文明程度相对更高英国、法国,为何没能做到?!

因为德国快速重化工业发展,导致社会改良客观需要,相对落后政治状况,实际政治实践中无视对改良主义诉求,结果改良主义影响力越来越小,以《资本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高喊造反有理,革命主义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主义两种不同路线于1875年以革命主义为主导合并,到1878年,革命主义主导德国社会主义政治斗争迅猛发展。德国政府不仅拒绝反思保守政策,反而用诬陷手段颁布反社会党人法,强行打压德国社会民主党合法活动,这种高压政策表面升平一时,实则堵死合法途径,使矛盾问题恶性积累、愈演愈烈。主观上,德国政府高压行动是为保障正快速推进工业化顺利进行,此后12年,德国工业发展成就显著。但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客观上更刺激建立劳动保险、改善劳动境况社会改良需要膨胀。政府施政逆潮流加力强压,犹如不断抬高堤坝,阻挡源源增量涌来洪水。结果转入非公开活动,继续不屈不挠斗争,使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规模空前大罢工。德国议会最终撤销反社会党人法,用劳动立法改善工人劳动境况、建立社会保险,成就出资本主义社会改良社会主义政治斗争成功实践首例。

改良主义从开始就宣称用合法方式,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以合法方式接受社会主义改良,并非资产者良心发现,而是改良主义合法手段被宣布非法后,革命主义不屈不挠坚持半合法、半非法斗争多年。形象比喻这一过程:改良主义和颜悦色、心平气和提出诉求,资产者根本不屑一顾,因被无视而对改良主义大失所望民众,不断加入高呼造反有理革命主义队伍,政治对抗规模不断升级,当社会公共秩序面临失控风险,资产者陡然换上一副笑脸,转而拥抱此前不屑一顾改良主义。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以是非定利害,只以利害定是非!

二战后,从苏联创建,发展起和私产主义完全对立公产社会主义国际阵营。民族解放运动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殖民体系逐步解体。面对资本主义确立以来,前所未有巨大外在压力,发达资本主义统治者为避免被革命,被迫接受国内政治左派、改良社会主义变革方案:创建普遍社会福利、经济部分国有化、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化,经战后一代人奋斗,从1970年代,开始进入完善内涵发展,由至今行业生产力水平最高现代高科技产业及其复杂脑力劳动方式,从市场经济内部,自发性催生出全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由于秉承社会主义革命路线所创立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因而由共产党创建并执政政权,被西方欧美国家称为“共产主义”国家,以此和改良主义社会民主党原生社会主义相区别。这使1990年代初,苏东共产党政权全面解体后,欧美社会普遍以为,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但事实恰恰相反:是靠改良社会主义发展到成熟、完善,再由此催生出具有更高生产力水平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战胜苏联模式公产社会主义。美国冷战获胜,根源在生产力水平发达,而美国最发达、最有活力、生产力水平最高行业,正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内部而消灭剥削身,本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掘墓人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现象,资本主义美国战胜公产社会主义苏联,本质:共产主义战胜公产主义!

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身看,其失败根源在于:背叛!

从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革命主义路线发展而来共产党,创建时仅以社会主义为阶段目标、手段,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主观上,不懂什么是共产主义,客观上,当社会发展模式僵化,经济发展进入长期萧条,顽固保守而拒绝各种能切实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现实改革探索,妄图使原本作为手段公产社会主义本身万古不变,这种对共产主义实质性背叛,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走向被历史终结。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政治左派、改良社会主义,对苏联垮台颇感自得。因为苏东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时,大部分人受改良社会主义推崇民主人道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感召,同意抛弃计划经济公产社会主义。但改良社会主义很快发现,大大出乎其意料,随苏东社会主义垮台,资本社会政治环境迅速大幅右转,传统左派经大选纷纷下台。以致改良社会主义、传统欧美政治左派也身不由己被不同程度右倾化。由此可见,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各自旗帜鲜明、个性突显意识形态比,改良社会主义是种没有完整独立个性依附、调和性意识形态。这决定改良社会主义,只能在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大意识形态间,相互此起彼伏的发展周期所决定时代大潮起落、涨跌中,消极、被动随波逐流。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进入分散而完全自发、充分竞争自由资本主义,向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财富集中化,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一方面,资本主义总体保持长期上升趋势;另一面,不仅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长增量与无产阶级无关,资本不断集中垄断形成过程,更导致越来越多的小私有者沦为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思想就在这一社会客观状态下发生、发展起来。原生社会主义基于现实主义,目的是改善占社会大多数而财富分配占少数的所谓“社会弱势群体”际遇。突出反映小私有者,在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这一资本集中时代思想观念:一方面,无力和生产力客观发展趋势抗衡;另一面,小资产阶级本性,又使其承认私有制存在合理。这从主观上导致原生社会主义,必然采取不触动私有制前提下,追求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财富分配关系为目的,以民主政治合法方式为其手段,由此走上改良主义道路。客观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处于长期上升趋势中,社会财富“蛋糕”持续增大,这决定改良主义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有调整资本社会各阶层、阶级间物质利益关系空间。

如此前所述,资本主义社会改良实践道路充满崎岖而非一帆风顺。资本逐利本性,决定除非迫不得已,被逼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资产者绝不肯做出实质性利益让步。这导致改良→原生正宗社会主义,但只能靠后起革命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才能取得对资本社会实际改良效果!由于改良社会主义非独立意识形态,其代表小私有者不是新生产关系、不代表更高生产力。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潜力垂尽→成熟、完善内涵发展后,由于资本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日趋停滞,社会财富“蛋糕”越来越难做大,改良主义基本丧失社会功效。这在欧美社会具体表现:公众政治参与热情趋势化下降,因为无论保守右派或自由左派,相互间政治主张、施政措施日渐趋同,多党政治形式可选性政治差异趋向消失。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虚无状态,反映以制度建设方式治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腐败改良主义,伴随资本主义自身达高度成熟、完善而走向历史终结!

大白话讲:能改的都改了。现实资本主义一直存在且不断加重问题,无法靠改良,靠制度建设解决问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绝对腐败!

社会主义路线差异关系解析表

500

革命主义和改良主义差异,现象表面是政治斗争方式、方法,本质在终极目标。

革命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将社会主义作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手段、必要中介环节;

改良社会主义:奉行人道主义,将社会主义作为终极目标。

如前所述,源生社会主义视公平>公正(效率),这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改良社会主义间相同本质。正因如此,高福利发达市场社会符合社会主义原生本意。这也是本节开始第二段开头,为何国人到访高福利社会后,会认为这才是真社会主义原因。但将历史和现实由共产党执政而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共产主义,纯属误会、误解、误读!

社会主义本就有两种:以未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差异在:以公有制主导为社会经济基础。

给革命主义和改良主义两条路线所建立社会主义间做类型称谓区分定义:

革命主义路线: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产社会主义

改良主义路线:是以实现高福利社会为目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产社会主义

一、改良主义和资本主义间相互关系:现象和本质。

二、改良主义和共产主义间相互关系:手段与目的。

三、改良主义是私产资本主义自我完善并由此达到资本主义历史终结途径。

四、改良主义是公产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并由此进入共产主义历史开端手段。

五、改良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作用于资本主义,导致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自发性产生。

六、改良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作用于社会主义,推动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自觉性发展。

总结与问题

所有制关系论,对不同所有制、生产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给出高度抽象横向剖析,明确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过渡环节。随后从现实东西方社会间,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同经验常识认识矛盾,从社会主义产生、演化发展过程,具体探讨社会主义内涵、类型及其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间相互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源流一节所要解决理论认识问题。

虽然社会主义革命路线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间是相继性关系。但理论性直线关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确极尽曲折而反差鲜明。这也就是第六节和第七节最后都提到同一个问题:理论上前途远大社会主义,而且是公产社会主义,为何社会实践中,首创苏联公产社会主义模式,以彻底失败告终?

本节正文最后六句,总结改良主义和资本主义、革命主义、共产主义间相互关系。其中:一、三、五总结历史和现实,二、四、六是理论探讨,是根据社会主义路线差异关系解析表揭示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间相互关系,具体探讨面向未来发展革命主义和改良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既有革命、又有改良。历史和现实,已揭示出不要革命而只要改良私产社会主义局限性,那么,革命到底而一贯排斥、非议改良公产社会主义:会怎样?为什么?该怎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