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工业化社会的核心职业对选拔考试的需求,需不需要把“体”纳入选拔呢?

【本文来自《给大家看看初一孩子的寒假时间表,看着比正常上学都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云湄

    严格说,体力跟智力就应该是两套选拔标准,本来混成一锅就影响很大了,但30分拉十几分的分差,体育天赋不好的高智商学生最少还能追一追,还能靠智力把分差缩小。但扩大到100分,智力再好的学生能靠文化成绩抹平五六十分的分差吗?

    智力和体力,虽然不是绝对的反比关系,但也绝不是大概率成正比的。要花很多时间去看书开发脑力,那只能是去外面练四肢的时间不太多,练四肢的时间更多了,练头脑的时间必然减少,这就是客观。

    同样的一群学生,体育生练四肢去了,文化课达标要求就必然要降低,这也是客观。

    一种重大的考试选拔制度,必须尊重客观。中国千年科举,也是要分文举武举的,没有说文举考长跑,状元长跑成绩差,总分就淘汰的。这种荒谬的逻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当今居然成为一种不加思索的【体育正确】。

    最后还是提问:假如于敏长跑不及格,是不是就认为他应该被淘汰了?于敏、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们,是不是进研究所还要考体育,体育不及格的就刷掉他们的资格?

    如果智力成绩全市第一名的同学体育60分,这40分的差距足以让他甚至丢掉高中资格,如果全国有数万高智力孩子因为体育的几十分差过大而丧失读高中的资格,

    这是不是一种严重的失误?

    英语其实是相对体育一个程度较轻的问题,哪怕副科多一点史地生道法,尚可以认为是加强跨学科知识储备,至少还在智力竞争的赛道上。体育艺术那已经是另一种赛道了。

1.你对中考体育的标准有误解,中考体育的难度实际上是,只要你不是有先天缺陷,只要你不是不愿意备考,只要你不是家庭条件限制导致营养严重不足,只要一个初中生在三年间应有的日常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了保障的前提下,把其中的一部分时间用来做针对性训练,那分数就不会低。甚至,可以说,中考体育拿满分对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不难。

2.关于赛道问题,我们讲,教育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难道我们的选拔性考试就应该只针对“智”进行选拔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最理想的选拔考试,就应该是对德智体美劳的水平进行综合选拔。当然了,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我们当前的选拔性考试,只能对部分智和体进行选拔。但既然我们当前的生产力可以让选拔考试能纳入对“体”的选拔,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呢?

3.关于你说“如果智力成绩全市第一名的同学体育60分,这40分的差距足以让他甚至丢掉高中资格”我不知道哪个城市会出现这样的事。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城市,在体育满分是100分的情况下,除去体育之外的其他科目考试的总成绩,第一名和中位数(大部分城市的中考录取率在50%这个级别,正常来讲考试成绩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之间的成绩只差仅仅只有40分,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错误在于:这个地方的中考试卷的难度不符合当地的现实。是教委出题出得太差。

4.你既然要拿于敏等人举例,那就是在说科研领域,既然要拿科研领域说事儿,那就应该承认一个基本的现实:搞科研,特别是年轻人搞科研,做的就是体力活。在智力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需要高强度工作的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都更愿意要身体好的新人。说到这里,我就顺便提提教育学中对狭义的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那么你觉得,按照社会的需求,我们的这个工业化社会的核心职业们对选拔考试的需求,需不需要把“体”纳入选拔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