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走不出债务经济的死胡同

即使2008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10年,西方国家迄今没有走出其阴影,而且普遍陷入了债务经济的泥潭——从政府到居民部门普遍债台高筑。BBC援引英国国家审计局报告,有多达830万英国人无力偿还债务或家庭账单。2017年英国家庭全年支出超越收入,这是近30年来首次出现“入不敷出”。

除却个别小国寡民的特例,西方国家普遍处于债台高筑的状况,公共和私人债务都位于历史高位。确切地说,债务暴增是西方经济学主导经济政策设计的必然结果。

从经济学思想史上说,债务经济的起源是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完备性在“大萧条”中集中暴露出来。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天生完善的,能够自动将经济调节到正常的状态。在大萧条的最初几年,西方各国政府普遍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主张,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然而经济危机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企业破产和失业四处蔓延,使主要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社会动荡之中。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严重谬误在于把生产与消费过程割裂开来:它假设企业的生产和分配不影响社会整体消费能力,而这种假设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宏观经济格局中,对企业来说,工资属于生产中的人力成本支出;而对劳动者来说,工资是劳动收入,也是消费的必要前提。消费又恰恰是企业营收和利润的来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收入分配失衡,使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群体因收入不足而产生消费萎缩;导致企业营收出现停滞乃至下降,企业开不出工资又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进入恶性循环——这就是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瓦砾上诞生的凯恩斯主义,承认自由市场是不够完善的,由此最先提出了债务经济的概念。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不足以消化产能,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意味着新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会导致失业。所以,凯恩斯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途径就是消除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就是举债。按照凯恩斯关于职能财政的主张,财政政策的责任在于保证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增长、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为此,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实行赤字预算。政府举债后搞财政扩张,大兴公共工程等项目。项目开支中相当大一部分,被参与政府项目的企业转化为员工的劳动收入;企业员工有钱花了,就能带动消费,进一步拉动企业的生产。

先放一张美国联邦债务的柱状图,给大家一些直观的认识。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债总额差不多翻了一番。特朗普上台后继续提高债务上限。如果按照公共债务:GDP的比值来看,美国目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问题在于,第一高位出现在二战时期,而现在并非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公共债务:GDP比值竟然趋近于战时状态。特朗普总统说美国经济运转没问题,形势一片大好,你信吗?

500

债台高筑的不光是美国,西方国家在财政状况上普遍陷入了“比烂”的模式。2018年第一季度,法国公共债务规模达到了约2.255万亿欧元,相当于GDP的97.6%【1】。日本的公共债务:GDP比率则已超过250%,2018财年的初始预算总计为97.71万亿日圆,社会保障和偿债用途就占总支出计划的一半以上【2】。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走向没落的西方国家,我们不多讨论也罢。

在当代西方国家,不仅政府普遍举债度日,资本主义制度还鼓励居民部门举债,美其名曰“现代金融”。房贷,车贷,学生贷款,信用卡债务,已经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形成了高度渗透。这种渗透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负责任的说,所谓“美国中产”就是一个纸糊的虚幻概念,只要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收入,而且没有从祖上继承可观的遗产,那么这个家庭有极大概率处于负债状态中。

大多数“美国中产”全家的税前收入也就6万到15万美元,完税和存完养老金之后,实际可支配收入大约在在4.5万到11万美元的范围【3】。美国中年人很可能背着15年或30年期的房贷,每年得还上2万-4万美元。孩子一旦读了大学,哪怕不是收费昂贵的名牌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少得准备4万美元。全家人不可能不吃不喝不买衣服不请客吧?不能保证永远健康永不生病吧?考虑到各种其他开销,想做到“无债一身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谓“美国中产”一旦失业,只要短短几个月内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就会陷入崩溃。

西方国家鼓励居民部门举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害怕因为消费萎缩导致经济危机。普通百姓今天手头没钱没关系,鼓励他们先把明天的钱花了,实在不行还可以花后天的。总之,只要普通百姓还在花钱,社会消费总量仍在缓慢增长,至少还有可能维持表面上的经济繁荣。

二是意图通过债务长期剥削普通百姓。美国主流信用卡公司的年化利率,最低也在7.5%左右,高些的可达15-20%,而且还是计算复利的。普通百姓一旦因为意外(例如医疗费用)被迫欠下信用卡债务,高利率加上利滚利是很恐怖的事情。

美国的学生贷款和中国的助学贷款完全是两个概念。助学贷款是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国家政策的产物,根本就不指望从学生身上挣钱,考虑有一定概率的违约,只要不亏本就行。美国的学生贷款是私营银行的商业行为,本科生贷款利率在5.1~5.5%之间,研究生贷款利率在6.0~6.6%之间。按照6%利率计算,10年内每月还款1110美元才能还清,偿还的利息高达3.32万美元。 

然而,债务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继续走下去就是一条死胡同,压根没有其他可能。道理很简单——欠的债总是要还的。政府欠下的公共债务,要通过财政收入偿还,财政收入的来源于税收。所以说,政府欠下的公共债务,理论上最后还是要由普通百姓来偿还。政府要是还不上公共债务又当如何?无非是这么几种可能:

1)主权债务违约,随即金融体系崩盘。参见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2)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本国货币贬值和高速通货膨胀。同样参见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3)为了避免出现前2种极为难看的结果,该国统治集团为了转移矛盾铤而走险。参见1990年-1991年海湾战争。

500

美国居民债务重登高位,超越2008年的水平

500

美国户均收入,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多年停滞不前

而居民部门债务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会对经济构成更直接的威胁。2013年以后,美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水平不断攀升,2018年已经超越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自从冷战结束以后,即使按照名义增长率计算,美国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率也处于很低的水平;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推算,干脆就是处于停滞状态。收入停滞不前,债务节节攀升,最后的结果简直一目了然——无非就是3步曲:

1)多数人沦为金融资本的债务奴隶,

2)量变导致质变,最后要么出现消费萎缩,要么出现由债务导致的金融资金链断裂,

3)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从本质上说,债务经济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如前文所述,劳动收入是消费的必要前提,消费是企业营收和利润的来源。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方仅为劳动者提供维持生存所需的收入,拿走了所有剩余价值,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债务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谋求改变分配制度,而仅仅改变政府和居民的收入/支出周期。也就是说,大量劳动者由于遭受剥削、收入停滞,最后仍会陷入无力消费、无钱还债的窘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说穿了就是这么一回事。债务经济只不过是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初一推到了十五,但是积累的矛盾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十五那天爆发的经济危机还会来得更加猛烈。

说到这里,我们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中国未能免俗,已经步西方国家后尘,陷入了债务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国债规模尚可控制,但是中国居民债务的杠杆率已经相当不乐观。中国人向来遵循“量入为出”的传统,是最爱存钱的民族之一,但自2008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权威机构在测算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时,采用了国际上惯用的全社会杠杆率来计算国民经济四大部门的债务水平,即政府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总债务占GDP的比重。据此,拆分出来的居民杠杆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也成为衡量居民债务整体负担的重要指标。

 

500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报告,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6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47.4%,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个百分点,也高于国际上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4】。

以上数值尚未考虑住房公积金贷款和P2P、现金贷等贷款,倘若将此纳入考察范围,那么,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于2017年7月突破了54%。这与不少发达经济体60%以上的居民杠杆率水平已经相差无几。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上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亦从2006年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毫不夸张地说,在三线以上城市,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青年群体,大多数已被房贷套牢;平时就算想积累储蓄,事实上也很难做到。

历来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中国人,如今也会深陷债务经济之中,不由得让人忧心忡忡。究其原因,西方经济学在过去20多年间垄断了国内学术研究,而且对政策制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以致西方国家经济政策造就的问题,最后也被原样照搬到了中国。

西方经济学当然值得研究,但是研究需要科学的态度。打个比方,宗教本质上是扭曲的世界观,但是我国也有宗教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是“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研究宗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自己去拜佛求仙。同理,研究西方经济学也要坚持科学态度、保留批判精神,而不应盲信盲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敲响了"。既然如此,倒是真有必要弄清楚,西方经济学究竟“庸俗”在什么地方?我们避开一切晦涩的理论,只谈“庸俗”的2个要点:

1- 不承认由劳动创造的商品内在价值

2- 不承认经济活动中存在剥削(即以不合理代价占有他人劳动成果)

这2个要点,是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即庸俗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分野,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认为商品存在内在价值,但是表述不够完善。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解决了价值表述的矛盾。李嘉图则明确承认剥削的存在,而且认为地主是一个不创造任何价值的食利群体、妨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马克思继承并大大发展了李嘉图的价值学说,开发出剩余价值理论,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剥削的本质。

庸俗经济学不承认商品的内在价值,试图完全依靠边际分析和供求关系来解释商品的价格和交换规律。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不能算错误,但在科学哲学上只能叫做“唯象解释”。打个比方说,对于“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人都是爸妈生出来的”就属于唯象解释,但是爸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终还要归结到进化论的底层规律。同理,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调节,但是供给和需求又是怎么来的呢?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更无法回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庸俗经济学试图用供求关系和边际分析的唯象解释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规律,是极为荒谬可笑的。

既然庸俗经济学否认劳动创造的价值, 自然不会承认以不合理代价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剥削行为。对于在胁迫下形成的不合理价格(例如资方利用较高的失业率故意压低工资),庸俗经济学一贯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庸俗经济学不承认剥削,认为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天经地义,自然不会谋求从制度上解决分配的问题——这样的经济学理论,怎么可能致力于建设更为平等的社会

庸俗经济学不仅否定公有制经济的意义,而且拒绝任何在初次分配层面对劳动者有利的变革。近年来中国经济整体平稳快速发展,工资水平也出现了提升。于是有些号称“经济学家”的家伙开始唧唧歪歪,说什么“工资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导致中国商品竞争力下降”。试问,这些“经济学家”是否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血汗工厂创造GDP?如果没这个打算,那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得去?我国极为落后和失败的的经济学教育,将大量学者培养为政治上反动,思想上腐朽,仅为一小撮既得利益群体服务的“当代东林党”。指望这些人为中国经济发展规划道路,等于让秦桧主持南宋的国防建设,能有好果子才怪。

要想跳出债务经济的死循环,唯一的出路在于解决生产与消费不匹配的矛盾——让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与劳动价值相匹配,让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坚决推行收入分配改革,打破被资本逻辑控制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改革还不能限于所得税调节等二次分配手段,而必须从企业内部的分配即初次分配入手。唯有如此,才能让劳动者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中充分获益,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共同富裕是白纸黑字写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的庄严承诺。如果政策偏离共同富裕这条主航道,必然无法取信于民。在2018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收入分配改革,实乃顺应人心之举。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多重压力,中国迫切需要接地气的经济学理论指导社会建设,切实推进收入分配调节改革。当下正需要一场经济学理论的革命,以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全面取代庸俗经济学。唯有如此,中国才能跳出西方国家已经走入的死胡同,避免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在发展道路上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m/gj/2018/06-30/8552152.shtml 

【2】路透社:https://mobile.reuters.com/article/amp/idCNL3S1VT2O8 

【3】参考消息:https://finance.sina.cn/usstock/mggd/2018-02-26/detail-ifyrvspi1986991.d.html?from=wap 

【4】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n/china/hgjj/2018-01-18/detail-ifyquixe3728079.d.html?from=wap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