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省级媒体摄影,对镜头美的刻板认识加各种限制与成本,让我们咋和BBC竞争?
【本文由“打酱油的星际菜鸟”推荐,来自《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前列省级媒体摄影师在职10年,尝试说说这事儿,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单位,不代表央视。
镜头语言这东西,每一个媒体从业者(一线制编岗),恐怕从学校里就天天在那儿学着,老师不厌其烦地拉BBC的纪录片,告诉你怎么用画面和画外音互相弥补内容,告诉你国外媒体是怎么把画面拍得这么美。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往往找一些BBC历年拍摄的夸赞中国的纪录片来讲课,你懂的就是那些风景地貌,历史,美食那些片子。
可以说我们的同学从第一次听说“镜头语言”这个词时,得到的认知就是镜头语言是为“美”服务的,从来没有说运用了一番镜头语言后,得到一个主体都看不清,又脏又暗的丑画面。
更不要说年轻人刚进大学,不懂国际政治,艺术类院校也不教这些。
同学们就带着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理想毕业,进入了各大电视台工作。工作后就更好了,无论从艺术创作还是从商业利益考虑,审片的领导都要求“拍得美一点”,采访对象尽量找美女帅哥,哪怕她左脸有一颗痣,你也得避开左脸,拍右脸。为啥?因为观众喜欢看美女啊。
你们看现在各大卫视在播的综艺节目,台上表演的嘉宾就不说了,观众席第一二排一定是清一色的美女,就是专门请来坐第一排的。你不请他们,节目色相就不行,质感就不好。你还别说综艺节目和新闻报道纪录片不一样这种话,当一个国家对公众人物的审美普遍是流量小鲜肉时,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是不能免俗的。
再一个就是成本问题,电视台员工也是打工人,靠上班做片子领工资过活。而做BBC那种片子是要成本的,比起国内那种拉起来就上的拍法,你多蹲一个夜晚脏乱的采访时间,就意味着摄制组住宿费要多一晚,设备租借费用多一天。
编导按片子算工资,假设做一条2000块吧,你按BBC那样拍,一个月憋出一两条,工资4000。国内拍法,一礼拜就能出一条。就光算工资,你会怎么拍?
所以我一直认为,传统媒体作为喉舌,国家应该增加对喉舌的扶持,不能光管不帮。把他们扔进市场,让他们自力更生,他们就只能学着优酷爱奇艺干活。
又因为带着一身传统媒体的条条框框,学也学不来,只能泥潭里挣扎,下不去,也上不来。生存都够艰难了,还谈什么和BBC这种全球巨媒比输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