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大学年级群里分享了一盘红烧肉,然后滑稽的一幕发生了!

前不久遇到了一件“奇葩事儿”,想要跟大家来说一说。某天,在笔者所在的一个专业群里一个新生分享了自己做的红烧肉的照片,这张照片还没停留几分钟就被群主撤销,而这位“不懂事儿”的新生也被其他学长、学姐“教育”了一顿。教育的说辞我想大家都懂啦,无非就是什么“群里有少数民族同学,要尊重他们的忌讳。”“群里有吃清真的同学,这样会冒犯到他们”之类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位新生并没有做错什么,分享美食而已,完全涉及不到什么冒不冒犯的。而且根本就没有人说什么,群主自己就是想太多。

500

虽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但我对这样的事深恶痛绝。我这爱“多管闲事儿”的毛病噌地一下又出现了,我在群里说到“这有什么的,没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见不得猪肉。你想发就发呗,只要不违法想发什么都可以,大家要互相尊重。”没过多久,我的消息也惨遭撤销。紧接着就收到了群主的私信,内容无非就是“学校民族学生多,要让新生知道一些“忌讳”“这样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跟民族学生的相处中不要冒犯到他们”……

然后我就开始据理力争,到了后面我发现这样争着也没意思,还不如写个文章来的实惠。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能够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教族捆绑”的思想并不是只是在少数民族本身存在,在汉族身上也很明显。第二,大家只是意识到了尊重,而这种尊重只是一种“单向尊重”,是无意识的无限妥协的,但事实却是尊重是相互的。

在群里,这个群主想太多,而生活中像这样想太多的人比比皆是。就像这位新生,还没开学就被教育“尊重的道理”,到了后面他也会被教育的更多。什么“不能在民族同学面前提猪”、“不能在宿舍里吃猪肉甚至是不清真的食物”,你要敢有其他的想法,“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棒给你敲过来。这位新生也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因为学长、学姐当时也是被这么“教育”过来的。等他当了学长,他也会这么“教育”学弟、学妹,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这种“单向尊重”“无原则妥协”就成为了一种“共同意识”。

500

难道只是在这个专业群里有这种现象么?其实不是,在整个社会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大家都被这种“教育”所覆盖着,即使家长、老师没有告诉他,在后面这个社会也会让他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就像我的舍友,在没来学校前就被父母告知“要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不要冒犯到他们”,这个“冒犯”无非就是这个不能提,那个不能说。以至于,等她遇到了我这个少数民族舍友,被我的某些“行为”似乎惊呆了,好像打破了她之前的认知,开启了一片未知小天地。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种“教育”的出现呢?我想不说也明白,罪魁祸首就是——教族捆绑。说到“教族捆绑”,大家都会想当然地想到“被捆绑民族”本身,但其实很多时候汉族同胞也会在无意中进行捆绑。

就像无论是案例当中的群主还是我舍友的父母下意识地将一些少数民族同学的饮食习惯判定为“吃清真”、“不能吃猪肉”,甚至衍生为在他们面前对“猪”这个字说不得、碰不得。但其实有哪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有“不能吃猪肉”、“不能提猪”么?我想不是。然而哪个群体有这类的忌讳呢?众所周知,那就是穆斯林群体,但他们也只是“不能吃”的忌讳,也没有“不能提、不能说”的要求。显而易见,他们也在无意识中将某些民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捆绑,刻板地对这些民族盖上了帽子,甚至在“不能吃”的基础上衍生到了“说不得、碰不得”。

500

笔者所述的两点,其实是有点“相辅相成”的味道。因为很多汉族同胞这样自带的“教族捆绑”的刻板印象,在他们来到一些民族聚居区时(特别是西北地区)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十二分精神”,无论是说话交谈还是言行举止都处处小心,深怕自己的哪个无心之举会被贴上“不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名头,而他们的这种小心翼翼也是受到了“教育”后的结果。而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种教育呢?正是因为教育他们的人也存在着严重的“教族捆绑”的刻板印象,这样一来,一代一代的教育下去,这就成为了大家默认的“尊重”了。因此,我说:教族捆绑和单向尊重是相互形成的,教族捆绑衍生了单向尊重,单向尊重成为了教族捆绑的温床。

对于“互相尊重”是什么,我想我已经“说烂”了,也不在白费口舌。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我尊重你不吃的饮食习惯,你也要尊重我吃的权力。

摆脱“教族捆绑”、做到“互相尊重”从来不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所应该做到的,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应该认识到的概念。

前几天上课的时候,课本上有提到“回教徒”这个名词,老师随后就说到“回教徒说的不是回族啊,大家不要“教族捆绑””。听到这句话的我,心里有着些许的欣慰,也希望这样的观念越来越普及。

作者:沙沙,自由撰稿人。

延伸阅读

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清华维吾尔族博士揭示“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

被迫假离婚13年后,维汉夫妻终于复婚了!

维吾尔族,也需要解放思想

“疆还是劳道辣”的这一年

今天,劳道君想跟大家聊聊平台的未来!

热门评论 25

  •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回汉杂居区的人,感觉现在的所谓民族矛盾真的是近三十来年人为又勾引起来的,我小时候住的胡同,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回民,我们家的炖猪肉的炉子就跟邻居家回民老太太的牛肉锅挨着,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我姥姥的回民干姐妹来家里串门,赶上饭口也只是不跟着吃在一边坐着聊天看而已,谁也没有把猪肉拾起来的想法。可看看最近十几年,当然现在好一些了,八九年前,宣传民族融合在某些人眼里都快成十恶不赦了,这有什么啊?我们到现在和原来的回民同学吃饭依然不挑地方,什么饭馆都吃,在那些人眼里我这几个同学是不是都是背叛民族的大恶人了?曾经的过分强调民族分别的民族政策和白左的政治正确有什么分别
  • 为什么分享清真的牛肉和羊肉食品时,没有人为佛教徒出来发言?
    为什么穆斯林大学女生要包着脑袋军训,没有道教徒要求穿天师道袍背桃木剑军训被大家理解呢?
  • 这个行为背后逻辑是办公室文化,目的不过是推诿卸责而已。
  • 向天问 唢呐一响,马克白养
    马文·哈里斯:

    很多宗教都禁食猪肉。

    这乍看比禁食其他肉类更不可思议。在所有家畜中,猪把植物转化为肉的效率最高。一头小牛,得消耗10磅饲料才长1磅肉,而小猪只要吃3到5磅饲料就能长1磅。一头母牛需要九个月时间才能生下一头小牛,而母猪怀胎四月至少能产八只猪仔。对急需动物蛋白的人类来说,肥美高效的猪简直是上天的恩物。为啥古代以色列人的“上帝”会禁止子民吃猪肉,甚至活猪死猪都不让人碰呢?

    除了教义上的理由,在经济原理上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旧约•利未记》明确记载:“凡偶蹄、反刍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分趾偶蹄,但不“反刍”。

    在古代以色列人饲养的动物中,有三种是反刍的:牛,绵羊和山羊,它们是当时中东地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反刍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由四个胃袋构成的消化系统像强劲的机器,单吃含有高度纤维素的植物就能生存。牛羊喜欢吃草、麦秸、收割后的残株、灌木和树叶,这些食物的纤维含量高到完全不适合人吃,即使经过狠煮也不行。

    这就意味着,反刍动物不会与人类争食。

    的确,就从植物到动物肉的转化来说,猪最高效。但它都需要些什么样的“植物”呢?在消化器官和营养需求方面,猪比猿猴以外的任何哺乳动物都更接近人,它最喜欢吃根,坚果和谷物。拿麦子、玉米、土豆、黄豆或其他低纤维含量的食物“供养”它时,它长得飞快,一旦用草和树叶“以次充好”,它就会消瘦掉膘。

    除了娇弱的胃,猪的第二大问题是难以适应热带气候。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祖先曾生活在燥热的草原上,出汗散热不成问题。而猪的祖先居住在湿润、阴凉的森林河谷间,汗腺极不发达。想要保持凉爽,只好在潮湿的洼地里打滚。泥水比清水降温效果好,也更容易找到。实在没法子,绝望的猪也会在自己的粪尿里翻滚,从而落下了污秽的恶名。

    哪一个旱地游牧民族会养猪呢?那必将付出比饲养反刍动物高得多的代价。人们不得不给猪搭建凉棚,提供降温用的额外的水,还要在饲料中添加谷物和豆子——这本来是人自己吃的。

    没错,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中东有过成功养猪的先例,那是因为早期还有足够的林地。随着人口密度增大,森林被一步步转化为农田、牧场,甚至沙漠,即使以色列人很想吃猪肉,也不可能再吃个痛快。猪不适合犁地、产奶,毛也没法用于纺织,养猪不再有利可图,反而耗费资源,不知取舍的人终将影响生计。
    展开
  • 目的决定手段
    这个行为背后逻辑是办公室文化,目的不过是推诿卸责而已。
    一群社会都没出的小屁孩在“模拟想象中的”办公室文化
  • 我一个群友的嫂子是某教信徒,平时在家里,老公婆婆都舍不得让她做家务,现在因为奶奶偷偷给给孙子吃顿肉,闹得要离婚了。信教的人不是你们你们想的讲道理能讲清的。
  • 刻意的尊重,就是没把你当同类,也是不尊重!
    溺爱的孩子性格都不健全,族群也一样,对社会危害大!
  • 说实话,我觉得吃猪肉的回民更亲切些。
  • 抬头就是阳光 让海天给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大菲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回汉杂居区的人,感觉现在的所谓民族矛盾真的是近三十来年人为又勾引起来的,我小时候住的胡同,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回民,我们家的炖猪肉的炉子就跟邻居家回民老太太的牛肉锅挨着,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我姥姥的回民干姐妹来家里串门,赶上饭口也只是不跟着吃在一边坐着聊天看而已,谁也没有把猪肉拾起来的想法。可看看最近十几年,当然现在好一些了,八九年前,宣传民族融合在某些人眼里都快成十恶不赦了,这有什么啊?我们到现在和原来的回民同学吃饭依然不挑地方,什么饭馆都吃,在那些人眼里我这几个同学是不是都是背叛民族的大恶人了?曾经的过分强调民族分别的民族政策和白左的政治正确有什么分别
    我们石嘴山的很多煤矿,都是五湖六海的工人来援助开采的,所以我们常说“天南地北石嘴山人”。像我们家这片儿,有河南人、山东人、四川人,江苏人,20户里只有两家回民,还是父子。他们家大妈特别喜欢串门,我们做饭的时候不敲门就进来,一点都不在乎。反正,只要下了井,谁都是一样的,信什么都一样,没啥区别。
  • 顶心杉 你的回复被管理员退回
    向天问
    马文·哈里斯:

    很多宗教都禁食猪肉。

    这乍看比禁食其他肉类更不可思议。在所有家畜中,猪把植物转化为肉的效率最高。一头小牛,得消耗10磅饲料才长1磅肉,而小猪只要吃3到5磅饲料就能长1磅。一头母牛需要九个月时间才能生下一头小牛,而母猪怀胎四月至少能产八只猪仔。对急需动物蛋白的人类来说,肥美高效的猪简直是上天的恩物。为啥古代以色列人的“上帝”会禁止子民吃猪肉,甚至活猪死猪都不让人碰呢?

    除了教义上的理由,在经济原理上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旧约•利未记》明确记载:“凡偶蹄、反刍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分趾偶蹄,但不“反刍”。

    在古代以色列人饲养的动物中,有三种是反刍的:牛,绵羊和山羊,它们是当时中东地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反刍动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由四个胃袋构成的消化系统像强劲的机器,单吃含有高度纤维素的植物就能生存。牛羊喜欢吃草、麦秸、收割后的残株、灌木和树叶,这些食物的纤维含量高到完全不适合人吃,即使经过狠煮也不行。

    这就意味着,反刍动物不会与人类争食。

    的确,就从植物到动物肉的转化来说,猪最高效。但它都需要些什么样的“植物”呢?在消化器官和营养需求方面,猪比猿猴以外的任何哺乳动物都更接近人,它最喜欢吃根,坚果和谷物。拿麦子、玉米、土豆、黄豆或其他低纤维含量的食物“供养”它时,它长得飞快,一旦用草和树叶“以次充好”,它就会消瘦掉膘。

    除了娇弱的胃,猪的第二大问题是难以适应热带气候。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祖先曾生活在燥热的草原上,出汗散热不成问题。而猪的祖先居住在湿润、阴凉的森林河谷间,汗腺极不发达。想要保持凉爽,只好在潮湿的洼地里打滚。泥水比清水降温效果好,也更容易找到。实在没法子,绝望的猪也会在自己的粪尿里翻滚,从而落下了污秽的恶名。

    哪一个旱地游牧民族会养猪呢?那必将付出比饲养反刍动物高得多的代价。人们不得不给猪搭建凉棚,提供降温用的额外的水,还要在饲料中添加谷物和豆子——这本来是人自己吃的。

    没错,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中东有过成功养猪的先例,那是因为早期还有足够的林地。随着人口密度增大,森林被一步步转化为农田、牧场,甚至沙漠,即使以色列人很想吃猪肉,也不可能再吃个痛快。猪不适合犁地、产奶,毛也没法用于纺织,养猪不再有利可图,反而耗费资源,不知取舍的人终将影响生计。
    展开
    我作为一个旁观的无神论者看来,回教徒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穆罕默德之后再无先知,回教的清规戒律从此永远定格在了穆罕默德生活的时代,虽然如今猪已经有饲料可吃,猪已经干净得再无污秽,猪肉比牛羊肉便宜得多,但再也没有先知可以出来续写神与人的小说,编造回教版的“新约”,想来这也是因为亚伯拉罕三教均认为神所造的这个世界永恒不变才导致的吧。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31
最热 最早 最新

  • 东海野人 不息为体,日新为用
    非常赞成,支持族教解绑,民族的归民族,宗教的归宗教。一个人的民族属性,是源自父母血缘,天生的;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源自个人思想认识,后天的。
    硬要把宗教和民族捆绑,强调某民族必须信仰某宗教,这是居心叵测之言!
  • 知微堂山人 云起魔崖梦欲腾,波飞太液心无住。
    川菜中回锅肉、蹄花真是百吃不腻。
  • 嘿嘿,你们啊,太年轻,哪里懂得治国之道?把《商君书》从头到尾通读三遍,就明白为啥中国要划分族群而不是统称华族或华夏族了。
  • 目的决定手段
    这个行为背后逻辑是办公室文化,目的不过是推诿卸责而已。
    真相了,少数民族还没说什么,群主就急忙出来表态了,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先把锅甩出去,其实和“一刀切”差不多,不去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扼杀问题不让其表现出来,殊不知这做法本身就是问题。
  • 我经常去一个新疆人开的烧烤店吃烧烤,味道不错,人也不错,生意也不错。就是他们的普通话不算太好。经常聊天,他说以前初中才学普通话。现在学校上学都开始学普通话了。慢慢的就融合了!
  • 对,相互尊重更重要

  • 相互尊重就好了,不要见风就是雨。
  • “教族捆绑”这件事,恐怕还是跟中东经贸文化交流有关。
    坐标宁夏,我是汉族。
    要说“教族捆绑”这事,我倒是知道一些内容。
    作为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省份,宁夏自中国举办第一次中阿博览会开始,在这其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当时中央政府,包括宁夏当地政府的想法呢,就是借助中阿博览会,打造一个西部出口贸易的新渠道,把宁夏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给搞起来。
    毕竟外贸最赚钱,中东阿拉伯人又贼有钱,让西部群众赚他们的钱就是顶好的致富之路。
    这思路没毛病吧?
    但是呢,自第三届还是第四届中阿博览会和中阿经贸论坛,事情就起变化了。
    窗户打开了,苍蝇蚊子都进来了。
    首先就是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开始向西部地区渗透。
    什么世界观?简单来说就是“无清真不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要清真。
    什么清真牙膏,清真餐具,清真衣物,清真手纸,清真大米,清真电视机,清真化肥等等等等。
    偶卖糕滴!
    这种世界观怎么渗透的?是通过贸易合同渗透过来的。比如,沙特某某公司向宁夏的某商贸公司下订单,要求必须提供“清真”的某产品。
    你说我这没“清真”的产品。
    那好吧,少侠,你还要不要绿色的小钱钱了?
    于是乎,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发往中东的货物上都得贴上阿拉伯文和中文双语的“清真”二字(发往伊朗的是波斯文)。接下来是“朝觐”信徒传帮带
    2008年以前,宁夏去圣城麦加朝觐的回族信教群众并不多,一来是沙特方面对签证的门槛设置较高——它也要你填报个人财产的;二来宁夏当地的信教群众收入也不高——毕竟去沙特的飞机票还是很贵的。
    08年以后,沙特方面降低了签证门槛,特别是对中国因“朝觐”而去沙特的信教群众,门槛更低。另外就是宁夏这边也的确有“先富起来”的信教传教人员。
    那好了,门槛一降低口子一放开,那“朝觐”的信教传教人员就呼啦啦往麦加跑,每年的人数都在大数额递增。
    用脑袋想想都知道,这些朝觐的信教传教人员,能不带私货回来吗??
    对比一下基督教,为啥中国到现在都不和梵蒂冈建交?为啥中国到现在都不承认基督教世界的教皇,只在自己家里搞“三自爱国教会”?
    这家伙的确是挖社会主义制度的墙角呀!
    第三个是少数民族政策的恐惧传播链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因为大都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和利益上的保护。
    中央的本意没错,是希望损有余补不足,让少数民族群众跟上汉族群众的发展脚步。
    但是,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更多倾斜和保护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对汉族群众的利益和情感造成了伤害。
    以计划生育为例,一家只生一个娃,针对的是汉族;少数民族可以多生一个娃。
    以高考加分为例,回族在宁夏最高能加20分(2018年以前),其他少数民族可加5分,汉族没有加分。
    以公务员考试为例,回族在宁夏笔试成绩最高能加10分(2018年以前)。其他少数民族可加5分,汉族没有加分。
    这种涉及到汉族群众个人和家庭发展道路的利益受损还有不少。
    久而久之,少数民族政策反而成为了恐惧传播链的“源头”——正常的少数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得利、汉族失利——少数民族利益高于汉族利益——少数民族高于汉族——教族捆绑。
    而阿拉伯人的世界观渗透,更加速了这种传播链的形成和传递——毕竟伊斯兰教的排外特质在那里摆着呢。
    “教族捆绑”这种事,宁夏、新疆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省份倒没出现,反倒是远离宁夏新疆的内地省份和东南沿海省份更容易出现。
    我单位有时候要招待东南某省份(现在大家都知道来宁夏最多的是胡建仁)来的兄弟单位同志,下了火车就在回单位的路上请教,单位有没有回族干部呀,回族干部有没有什么忌讳呀,说话是不是不能带“猪”字?
    我只能一本正经地跟他说,放心,你想说啥说啥,他听不懂福建普通话。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xiaosa7GS
        左宗棠当年还是太仁慈。
    跟左宗棠是否仁慈不搭嘎!
    要知道,从满清入关开始,一直抱着以这个制那个的阴暗心理,左宗棠再有心,清廷也会掣肘!实际上,老左带着两万湘军西征,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尽力了!
  • 银烛秋光_ 讲文明,促新风,减戾气,倡和谐。
    不看文章还以为是炫富。
    结果。
    人为制造文化割裂,排外,故意作区分,怎么看都是前兆。
  • 咱所在的地方还好,除了衙门(现在好多了),没人惯他们!真有人这样教育的话,冷嘲热讽是轻的,挨顿臭骂的概率很大!实际上,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家到了咱们这地儿,性格都变得随和了!
  • 简单说,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有很大问题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累积下来,问题国家突出。
  • 那就把群里的不吃猪肉的都踢出去,不就解决了,就因为你是回民,别人发个红烧肉图片都不可以了,什么玩意,老子还是无信仰主义者呢,你信教就是对我的不尊重,老子说什么了吗?
  • 你尊重它,它尊重你吗??
  • 功计力
    不吃猪肉。。。我的回民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吃了好多年才意识到人家是回民。顶多是见到长辈的时候注意一下而已。我记得b乎还有说不吃猪肉或者只吃素的人身上会有香味。反之会有臭味。这个我不知道。但是形式主义的恶臭在某些学校蔓延是真的。学校作为一个和社会连接的载体。相当数量的老师是通过各种关系取得当老师的铁饭碗的。只要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得到的工作职位和收入必将陷入盲从形式化没有正确判断的跟进式管理模式。我觉得放开一些社会招聘能在相当程度上面提升学校现在不教学光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刚毕业的学生当老师完全就是毁了自己再毁下一代。
    吃饭素的人会香?羊天天吃草,为啥那么大的膻味呢?
  • 皇帝不急太监急,大学不搞学术,不做研究,不好好学习生活,在哪里搞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 “我尊重你不吃的饮食习惯,你也要尊重我吃的权力。”这一句挺直击人心的
  • iLucy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吞天雀统万城
    刻意的尊重,就是没把你当同类,也是不尊重!
    溺爱的孩子性格都不健全,族群也一样,对社会危害大!
    深以为然!!!
  • 有些人打着“尊重民族习惯”的幌子来显示自己多么“尊重他人”多么“伟光正”。然而实际上那些涉及到民族习惯的人则没当回事,剩下一些“矫情”的人在哪乱跳。
    真正的穆斯林是不抽烟不喝酒的,内地步入社会的穆斯林能做到的有多少?别说内地了,我大学就是在西北地区上的,一半的同学都是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上学那会聚餐,回回都是他们把我们这些内地来的人喝的转着圈回宿舍,5块钱一瓶的“野狼王”对着瓶吹,酒量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假期归来都带几瓶家乡的酒开个“品酒会”,争着喝。也有极个别的同学不抽烟不喝酒,别说内地来的,当地的都不和他们玩,说他们整天拿着茶缸子,像老头一样,没趣。
  • 不吃猪肉。。。我的回民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吃了好多年才意识到人家是回民。顶多是见到长辈的时候注意一下而已。我记得b乎还有说不吃猪肉或者只吃素的人身上会有香味。反之会有臭味。这个我不知道。但是形式主义的恶臭在某些学校蔓延是真的。学校作为一个和社会连接的载体。相当数量的老师是通过各种关系取得当老师的铁饭碗的。只要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得到的工作职位和收入必将陷入盲从形式化没有正确判断的跟进式管理模式。我觉得放开一些社会招聘能在相当程度上面提升学校现在不教学光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刚毕业的学生当老师完全就是毁了自己再毁下一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