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豆芽、炖宠物龟、刷屏求关注,封门中的通化民众饿并自救着
一座地处东北的五线小城吉林省通化市,这几天因为疫情,获得了关注。
昨天(1月24日),吉林新增67例确诊病例,其中56例在通化市。至此,通化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6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50例。
通化目前核酸检测主要集中在东昌区,这里也是通化市的主城区,人口在35万至40万之间。确诊196例,感染密度是目前全国最高的。
这么严重的疫情,跟一个“超级传播者”有关。这个人姓林,来自黑龙江,是一位业余讲师。到1月17日,吉林和他直接、间接关联的确诊病例,就有122例。
从1月5日起,他先后去了哈尔滨、长春、公主岭和通化。1月10日和11日,他在通化市的源升品质生活坊再次给一群老人授课。名为授课,其实是打着养生讲座的幌子,推销亚麻籽油。因为可以领免费鸡蛋,很多老人就去“听课”了。
东北的冬天,房间是密不透风的,几十个老人挤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空间里,大感染就在所难免了。
通化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吉林省统计局2021年1月8日一篇文章的数据,2020年4月,通化人口为214.7万人,和2010年相比,减少十余万人。但是老年人口比例增长迅速,60岁及以上老人由2010年的48.08万人增长到2020年4月的59.64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由13.1%增长到27.76%。目前,通化市65周岁及以上老人约为36.65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17.07%。
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不夸张地说,走在通化街头,满眼都是老人。
老人太多的城市,会越走越慢,各方面都会脱节。
我们不要去责怪老人。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是时代的产物。怕死和贪便宜,这是人性。今天再去责怪老人,既无必要,也很冷血。况且,作为彻彻底底的网络弱势群体,他们连反驳的渠道都没有。
通化疫情这么严重,但是在网络上,它的关注度还不如深圳一个确诊病例的热度。不公平吗?其实很公平。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人口越多的城市,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年轻人越多的城市,流量越大,受关注度越高。这就是深圳为什么受关心的原因,这是合乎逻辑的。
为什么一个明星屁大点事都能上热搜?一是人家花了钱买了热搜,二是年轻人关注明星的一举一动。对照这些,通化有什么?
当然,微博也确实是钻进钱眼的主儿。
一个靠近边境的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城,总人口不过200万出头,还有四分之一是不太懂上网的老人,也没出过什么大明星,邓超前女友郝蕾是通化人,但她也不是一线咖。如此种种,通化的存在感弱,一点都不奇怪。
此次疫情,通化人表现出了极高的素质,无论是守望相助还是网络自救。
首先是封城以后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极为尊重防疫人员,邻里之间互爱互助。
每一位通化人可能都有亲朋好友参与防疫工作,他们的辛苦都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1月21日封户之夜,很多通化人都在门上贴了暖心的纸条,主动配合封户。抖音上有一个视频,两个孩子隔着门对着防疫人员唱歌,让人感动。
一个南方人出差通化被困后写了段文字,高度赞扬通化人互相帮助的友爱之风。谁家没吃没喝没油了,在小区群里喊一声,马上就有邻居想办法送来。他认为这种民风,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
通化人的自救,是通过网络发声。他们一开始也不太懂传播技巧,只是一味地诉苦。但是通化的知名度太低,疫情也不是通化独有,所以开始时效果并不太好。但是很快他们就掌握了技巧,比如到人民日报微博下面集体留言求助;用其他热搜关键词打头,讲述通化人面临的困境;艾特一些“大V”,请求他们帮助通化发声。几十万通化人,齐心协力把通化疫情送上了热搜。外面看到了他们的困境,当地被迫进行了道歉和改进,通化人也获得了更多的帮助。
作为通化最知名的明星,郝蕾在她仅有一万粉丝的工作室账号上,发了一条微博。“志愿者辛苦了!愿物资速速送达,家乡父老乡亲平安。”连标点符号在内,24个字。25人转发,36条评论。
郝蕾肯定关心家乡父老,但我相信,如果郝蕾愿意做得更多一点,以她的人脉,找几个顶流呼吁支持通化,引导全国关注通化疫情,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样做,无论是对谁,都有好处。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平时看来并没有特别去维护和家乡名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经常走动的,不来往的话,久而久之,关系就疏远了。如果江苏宿迁遇到通化这样的困境,很难想象刘强东不大声疾呼。
一个顶流的振臂一呼,影响力也是顶级的,比很多媒体都要强。
疫情以来,尤其是封城之后,通化人民表现出的团结、隐忍、友爱,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他们配得上被世人关注。这么优秀的一群人,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物资短缺,尤其是食品短缺。这个板子,显然要打在当地政府身上。
实事求是地说,不能说通化这些官员们不着急不用心。他们的着急上火,是可以想见的。他们的全力以赴,也是必然的。
中国老百姓是善良包容的,他们其实已经极为体谅政府的难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和政府唱反调。
微博上,这么多通化人刷屏求关注,他们绝不是抹黑通化,更不是无理取闹。
人是铁饭是钢,一家老小饿肚子,给谁都受不了。吃饱饭的人千万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通化人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没有食品。弹尽粮绝之后,有的人家种葱、发豆芽,在花盆里都种上了萝卜。有的就喝葡萄糖和热水充饥。还有的把自己养的宠物乌龟,都炖来吃了。
昨晚,人民日报四问通化物资配送。当地有关方面回应说,目前粮油菜肉蛋奶等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充足;从即日起至解除居民居家封闭管理,对居民基本生活物资按照每户5天需求量供应“蔬菜包”,半价配送到户;对低保户、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免费配送;药品、婴幼儿用品等其他特殊生活用品,居民可线上自行购买,或与社区联系代购,由社区及时转送到户。
话确实说得好听。在人民日报这条微博下,有上万条评论,大部分都是通化人的留言。显然,他们并不满意。
我相信,这个年头,通化不会缺少肉蛋米面蔬菜。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物资配送不到居民家中。
人手太少了!
昨天的数据是只有八百多志愿者。这么点人手,要给近40万人配送物资。累死他们都做不好。事实上,他们已经吃不消了。有人累到晕倒,有人体力严重透支,有的精神在崩溃边缘。东北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又是这么没日没夜地工作,铁人也受不了。
据说现在有七千志愿者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开始加入配送物资队伍。今天中午的通化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考虑APP承载压力较大,政府及时将配送方案调整为以线下定量蔬菜包配送为主,由各类志愿者队伍和机关工作人员直接配送入户。”
七千工作人员干了一个通宵,连夜把物资送到了很多居民家中。有的志愿者还开出了私家车,辛苦了!
社交媒体上,通化网友的满意度也明显在提高:
送菜的小哥哥把菜给我们之后,自己坐在楼梯上缓了好一会。看的我眼泪止不住,真的太辛苦了!大家求热搜求关注从来不是为了谴责政府埋怨谁,是想有热度有更多的关注,从而有更多的帮助。你们辛苦了。
刚刚一点半,有人来敲门打开一看是社区来给我们送菜了,种类挺多的,西红柿,茄子,白菜,洋葱,芹菜,菠菜,西蓝花林林总总不少,够吃一阵子的,就是辛苦工作人员了,通宵工作,看着真的特别心疼。
大半夜四点,工作人员敲门送菜,31楼,工作人员硬爬上来,至于这样嘛?找专业的快递员不行嘛?把电梯开通不行嘛?(快递员根本不够,物业没有给开电梯)
凌晨三点四十分的时候被敲门声弄醒,打开门发现是志愿者送来的挂面和香肠,我当时特别心疼,这么晚了东北很冷,我们是老楼没有电梯,我家住顶楼都不敢想他们得多累。原来是被要求一晚上送完全东昌区的物资!
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比如还有一些人家没收到物资,还在挨饿;比如菜价太贵,一颗白菜32元;比如分量太少,不够吃五天的;比如那些要吃奶粉的孩子还没奶粉,需要看病拿药的人还在忍受煎熬。
这些问题,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
一夜之间的改变,固然要点赞,但是如果提前做好预案多好。
1月21日封户之夜,有关部门通知不要抢购食品,有专人给配送。结果,很多没去抢购的人家弹尽粮绝,既没人送吃的,又无法出门,生活遇到极大困难。只知道封门,却没想到门里的百姓怎么过活。这是没把百姓的疾苦真正装在心里。不管口头上说得多好听,老百姓看的是结果。
有一年前的武汉抗疫经验,按理说,通化不应该如此手忙脚乱。准备好几套预案,这是起码的功课。以我对南方一些发达地区城市的了解,如果同样规模的疫情发生在包邮区和珠三角,处置水准绝对要高过几个等级。去年初应对疫情时,江浙沪等地已经表现出了远超其他地区的治理水平。
比如在配送物资方面,如果能借用美团等平台的力量,会不会效果更好?这些平台旗下的外卖员,熟悉路况以及各个小区的情况,可以更快更好地把物资送达千家万户。一个优秀的地方政府,一定会善用民间力量,一定会听取民间声音。疫情防控既是一场硬核战斗,也是一项体现管理智慧的考验。
东北是中国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东北老百姓也特别听话。有这么好的民众作为基石,只要政府部门能提高管理智慧,真正以人为本,通化和东北地区的疫情一定可以很快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