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中心【14】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
转至天涯楼主:温骏轩
我们有鸭绿江出海的通行权吗?须知临近鸭绿江口的那一段是朝鲜的内河。
-----------------------------------------------------------------------------------
不过把中间的沙洲划给朝鲜,是当初日本和“伪满”干的,日本人做主占了江中的沙洲当时是实
力所然。
划完以后没想到划给朝鲜的沙洲只往中国方面淤积,结果反朝鲜的沙洲和中国大陆倒连成一
片了,搞得出海口成了朝鲜一家的了。
建国以后又没意思往回要,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不过通行权没
什么问题。
另外在黄海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所以鸭绿江口的战略地位相对图们江口要低很多。
139/491
总之是俄国人搞走了图们江口,日本人弄走了鸭绿江口(最后的收益者是半岛)。
否则中国再衰
也不至于被半岛上的那些人欺负。
图 56-3-鸭绿江口地图
江口的小岛一般是因为江水中所带泥沙遇到海水的阻隔淤积而成的,所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
变越大,甚至改变航道(象上海的崇明岛,面积也一直在长)。
所以即使最后大到与大陆相连,这新
增的土地也会被认定为是岛屿所属国的。
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地缘和实力在博弈,即你的实力强了,可以弥补地缘上的劣势,甚至直接
打破地缘上的旧有平衡(象俄国占黑瞎子岛,美国把手伸到东太平洋上的关岛)。
这样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说对于俄、美这样的大国来说,中国可以接受实力不济,无法
从他们手中抢得地缘优势。
那么对于朝鲜、越南、缅甸这样明显处于弱势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很多时候也未能靠实力去夺取那些可能染指的地区呢(比如为江心坡地区找一个理由并不比为南沙群岛要
难)。
这就要看对实力的理解和对国际环境认识了。
1949 年以后中国在大部分时候是处在孤立状态的,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认可不仅仅是在政体和政治信仰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是中国人绝大部分
是无神论者,这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集权政治、GC 主义再加上无神论,这使得中国被很大程度看做异类,而中国急需证明自己是正
常的。
所以必须将自己的道德层面提升到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的高度(我并非简单的说实力越强就越
有道德,而是道德的高度大部分时候是要随着实力增长而提升的。
比如李嘉诚可以捐几个亿给灾区,
我就只能捐几千块而已)。这种将自己置身于道德制高点的做法,使得中国在初期与周边小国有领土
争议时反而不能放开手脚。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实力对比的反应。即小国本身的实力固然不能和大国相
对抗,但他可以引入其他的大国也平衡对方的力量。以中国当时的情况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的。
现在的情况与原先不同了,中国的实力得以提升,其他大国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时不敢
明目张胆的介入了(要考虑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后果),所以中国在对小国的姿态反而强硬起来了。
所以在与周边小国发生纠纷时不能光看双方的实力对比,一定要考虑其他大国的因素。总之要实
力足够强才能得心中所想。
目前对于 1949 年的中国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网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是弱势的声音很大
程度是觉得中国在所谓的争议领土上建树不多,特别是对小国来不能做到尽兴。
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前
面已经说了,不再表述。
至于是不是强势,我倒可以以那几场战争来做个分析。
中国在 1949 年以后可以说和周边的强敌
打了个遍,朝鲜战争—美国;中印战争—印度;
中越战争—越南(当时的越南已是中南一霸,自称世
界第三,和之前的地位不同了,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包括中苏在珍宝岛一类地区的小规模
战斗。
这些对手无一例外不被中国认为是弱者,即最起码北京的政治家们不认为跟这些国家交战会有损
中国的道德。
这似乎是一种悖论,看似容易打的不打,难度大的却要打。
所以国际政治并不是简单的
力量对比,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平衡。
另外再说一下,中国的几次战争都是在利益受损的名义下开始的(其实是废话,谁打架都是觉得
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当然对方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中国一方面希望国际社会知道自己才是真
正的受害者(比如中越战争的全称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入朝作战的借口相对难找,因为当时面对
的威胁还比较间接,所以用“志愿军”的名义代掩盖了“远征军”的实质。
当然说他不是国防军只有
我们自己相信,但要是连自己都不相信怎么能指望别人相信呢)
另一方面强化自己受害者的角色,并不妨碍战术的主动性。
如果你对这几场战争有所了解的话,
很容易知道这几场战争最初是按照中方的战术意图展开的。西方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认为中国是一个好
战争的国家。
所以强势也好,弱势也罢,看你怎么看了。不过北京方面并不希望扮演一个强势的角色,这与和
平崛起的理念相冲突,因此造成国内外印象的反差也就再所难免了。
昨天我说到洋流及北亚地区东侧的山地对北亚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今天再接下来细说一下,否则
大家可能对沿太平洋地区和库页岛的气候有疑问。
从洋流的角度来看,东亚大陆与外岛之间的这片半封闭海区一直面临着从北冰洋南下的寒流,与
太平洋北上的暖流之间的对抗。
对抗的结果就是太平洋暖流的一部分主力沿着日本的东侧,在东北方
向拐向北美大陆了。
而另一部分从琉球进入东海地区,在湿润了中国的的核心区后,向北经韩日之间的“对马海峡”
进入日本海,在这里与南下经千岛群岛进入的北冰洋寒流相遇。
博亦的结果是,太平洋暖流沿着日本
的西侧向北顺时针循环,而北冰洋寒流则沿着外东北的海岸线南下时针循环。
这也造成了日本西海岸
的气候要好于外东北地区。
所以俄国人一直南下到半岛附近,才算找到一个适合的港口—海参崴(水
够深也是主因)。
至于库页岛,它的南部还能受到些暖流的湿润,北部基本上就只能被北冰洋下来的寒流包围了。
(之所以北亚沿海地区北冰洋的洋流占了优势,原因并不得杂,因为离得近,有地缘优势)
东西伯利亚的山地,不仅挡住了有可能吹过来的暖气流,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和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地
势原因,使得在这一地区风向更多的是从西向东吹。
也更加加剧了洋流向东流,(专家们解释起风向的
形成会有一大堆更详细的理论,我们只需要理解风往低处吹跟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类似就行了) 。
因此在堪察加半岛与千岛群岛与大陆之间的这片海域中,由于只有南部能接受一点太平洋暖流的
影响,大部分的地区气温都低到难以让人忍受,沿岸地区至今也没有被大规模的开发。
顺带说一下,这片位于日本海以北的海面俄文名叫“鄂霍次克海”。
之所以没为它找个中文的名
字,是因为唐朝在灭了高句丽后发现,这片海比汉朝人在匈奴故地发现的那个大湖(贝加尔湖),更适合
做为中央之国北部海洋的代言人。
(首先它够冷够大,其实它是咸的),因此这片海大方的接过了“北
海”这个荣誉称号。
不过世事总有不如意处。进入近代以后中国人发现欧洲也已经有了一个“北海”。
为了不造成地
理名称上的混乱,(估计还因为现在的领土已经与那片海没关系了,再用恐触景生情),所以剥夺了它的
名号,另外给了它一个俄文的名字,以示对俄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的认可。
日本海海流图
既然了解了北亚大陆的基本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那就让我们回到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上,开始
分析它的地缘特点。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西西伯利亚平原”,这块平原的存在,让很多在地图上初看到它的人感觉
这里一定很适合游牧民族生存。
26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势开阔平坦,2000 多公里的长度,高度差
竟然不超过 200 米,尽管在纬度上要高于蒙古高原,但它的高度却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在乌拉尔山脉
另一侧的与之相对应的“东欧平原”就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不过可惜的是,造物主和这块平原开了一个大玩笑。
大家知道从河流一般都是从高海拔地区发源,
然后流向低海拔地区,最终汇入大海。
欧洲的河流基本上是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或那几个被陆地分割
出来的“海”;东亚则是从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南亚则是自北向南汇入印度洋。
那么地处北亚的西伯利亚上的河流很自然的应当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然而
在其他的地区,越靠近海洋的地方,海拔越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在冬季河流即使
结冰,那解冻的顺序也是自下而上,最终上注松动的冰块会顺流而下融为河水。
可是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势平坦,所以这里河流的南北两端,并不会因海拔的问题而造成温度差,那
么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纬度了,即下游高纬度的地区比上游低纬度地区更冷,更容易结冰。
到了
这个时候还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海洋暖湿气流,不过西伯利亚上的河流实在是太不走运了。
它碰
到的恰恰是最为寒冷的北冰洋,暖湿气流就别指望了,北极寒冷的气候更是延缓了下游地区的解冻时
间。
于是每年春季,由南向北流的河流总是上游先解冻,而北方的下游此时还是冰封状态,结果是上
游来水无法顺利通过,遭成冰水泛滥。
年复一年的这种情况,使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和湿地。
仅仅
是沼泽地就让当年生存能力极强的红军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这里还要再加上冰水,简直就是老天存
心想为地球保存一个湿地公园。
既然最有条件做为人类发展地的“西西伯利亚平原”都指望不上,那么“中西伯利亚高原”和海
拔更高的“东西伯利亚高地”的条件就更指望不上了。
高海拔和强烈切割的多山地形,深厚广泛的永
久冻土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给本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
困难,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这里自然成为了极端寒冷的大陆性气候的代言人。
在此我由衷的向当年翻越这一地区通过白令海峡,将黄种人的血脉播撒在美洲大陆的先人们表示
敬意。
最后一批翻越此地的人类应该爱基斯摩人,因此你看到他们会觉得象看到自己邻居一样亲切。
而早在东进黄白人种还未完全分化为黄种人的时候,应当就有人类进跨过了白令海峡。
因此你会在很
多印第安人身上看到一些白种人的特点。
西伯利亚的情况自此讲完了,大家因此可以知道,尽管亚洲看似与欧洲有漫长的分割线,但亚洲
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进入欧洲的直接路线只有一条。
那就是从蒙古高原向西沿着阿尔泰山,越过
中亚地区,穿过里海与乌拉尔山之间的缺口,进入东欧平原。
历史上亚洲的游牧民族都发源于蒙古高原,除了向西进入欧洲平原,他们还向西南进入中亚地区
(包括新 J,W 族也是从那片高原下来的)。
一般进入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会停留下来,或向南发展。
蒙古人比较厉害些,向南占领伊朗高原后,居然继续向北越过高加索山脉(就是格鲁吉亚那块,地缘
位置很重要,所以俄国人很紧张),又从南面包抄了欧洲。
不过这样做的的难度太大,不能长久。
还是土耳其人(突厥人的一支)比较聪明,占据了小亚细亚半岛,将矛头对准欧洲实力最弱的低
纬度地区——南欧。
因此成了游牧民族在亚洲最西部的代言人,还成功的伸了一只脚在欧洲(伊斯坦
布尔,以前更多,现在只剩下这点了)。
不过也正是这点欧洲土地,让土耳其人也打起了脱亚入欧的
算盘。
没办法,嫌贫爱富是人类的特点。
地缘上八杆子打不着的日本还想这样做呢!不过真是出去了
将来是别回来,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有你哭的时候 。
北亚地形图
要明确一点,事物都是相对的,亚洲的游牧民族能从这两条路线进入欧洲。
欧洲的游牧民族也同
样能反过来沿着同样的路线进入亚洲。
事实上由于欧洲的游牧最先将马驯服为交通工具(4000 年前)。
因此亚欧大陆最早的迁移是自西向东(伊朗人属于白种的雅利安人就是那时候留下的,印度人号称白
种人,其最初的高种性人种也是从伊朗高原下来的雅利安人)。
不过在 2000 多年前,亚洲大陆的游
牧民族开始取得了优势,并形成强大的势力,开始向西向南迁移,最初的代表就是匈奴人。
到了 1500
多年前的隋唐时期,黄种人的亚洲游牧民族已经对白种的欧洲游牧民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白种人
游牧民族势力基本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退出(伊朗高原是白种游牧民族在亚洲最后的留存,现在也
认可了自己亚洲的身份)。
不过任何胜利都是有代价的,其结果就是东西两方的游牧民族发生了大混血,产生了黄白混种的
突厥人。
由于最后的胜利者是亚洲游牧民族,并且生存在亚洲。所以这个新的种族最打上的亚洲的标
签。
注:以上观点目的为解释地缘对人类迁移所造成的影响,不牵扯到目前政治性的民族划分。
如与
你原有的概念有所冲突,纯属巧合,本人不承担任何法律与道义上的责任。
亚洲游牧民族西迁路线示意图
之所以花了很多时间解释北亚的情况,盖因为那块地方在地图上占的地方实在太大,以至于很多
人一看到就觉得那才是发展的方向。
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了,那边是可以做为关注的地方,但决不是现
在的战略方向。
我们的目光还是要投向东面,去关注那片蓝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