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你为什么还出去挤?

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你为什么还出去挤?

500

又是一年国庆。到了任何景点,我们看到的是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景点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这几乎是这些年来国庆小长假的常态了。

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的长假。黄金周就此诞生。虽然“五一”长假后被取消,但春节和国庆长假延续至今。19年来,尽管“逢节必堵”“人山人海”的“盛况”不变,但人们对黄金周热情不改。

有机构预测,今年国庆长假国内旅游人数很有可能达到7亿人次。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一半的中国人在短短的7天内实现集体迁移——这是足以移山倒海的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移。再多的火车,也很难应对这种突然爆发出的人流量;再多的景点,也无法一下子容纳如此多的人口涌入。去年国庆假期,某些热门景点的手机一度无法登陆网络,原因是人太多,多到移动基站短时间无法承受大容量通信需求。

500

而今年国庆黄金周一开始,各地堵的新闻就层出不穷。一个段子也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寻找合伙人,项目是卖炒粉,以堵十公里左右计算,大约五米一辆车,三车道双向约12000辆,每辆车五人,总共60000人。一个炒粉平常赚五块,国庆加班赚10块一份,不算过分一餐60万到手。运气好一天两餐赚120万,长假七天840万进账,只要肯干,多干几条路,七天资产上亿。国庆长假哪里都不去,高速公路炒粉,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大家都知道国庆出行必然堵,景点必然都是人人人人人人,问题是,为什么明知道仍要出去挤?

500

  有钱没闲:假期太少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必然会有出游休闲的需求。但旅游需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有钱,有闲。富起来的中国人是越来越有钱了,出游的费用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没闲,假期太少了。

CNN曾发布了一份各国“带薪假期”时间长短的排行榜。该榜单以上述国家和地区“一周工作5天、并有10年工龄”的企业员工为样本。其“带薪假期”总时长由最低带薪年假以及国家法定带薪假日(法定假日)两个部分组成。

巴西和立陶宛以41天位居榜首,美国全年总计25天,新加坡也为全年25天,中国以21天排名最后一位。而中国是上榜国家中“带薪假期”时长最短的,每年最低带薪年假为10天,国家法定带薪假日11天,全年总计21天。

中国是世界上假期最少的国家之一,并且许多所谓的“小长假”,全靠“挪”和“凑”,比如“春节7天假”和“国庆7天假”,看似都是7天,实则用双休日来“充数”,端午、清明等3天的小长假都靠挪移拼凑。

500

除了法定假日外,带薪休假的落实也很不到位。按照国务院发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作1年以上,职工可享受为期至少5天的带薪年休假。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所在单位实行带薪休假的受访者不足半数(40.6%),50.4%的人表示所在单位不实行带薪休假。另外一则调查则显示,有54.5%的人从来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有23.5%的人偶尔享受过,仅有22.0%的人表示“每年都可以”。

带薪休假落实难,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员工“不愿休”,因为“带薪”带的是底薪,对于一些底薪比较低的工作,劳动者通常“舍不得”扔掉大把的收入去休假;二是员工“不敢休”,虽然很想休假,但敢想不敢言,领导都还没休假呢,你敢去休?三是“不让休”,虽然休假是员工的权利,但一些领导和老板们的经典逻辑依然很流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休假了,活儿让谁来干?”

这种种因素影响下,我们便形成庞大出游时间需求的“堰塞湖”,每到长假就要爆棚。

500

  痛并快乐着:从过劳中暂时解放 

认真翻看一些咨询机构关于中国旅游购物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将中国旅游和消费的强劲归因于中国中产阶层这一群体的崛起,他们才是出游的主力军。

的确,每天凌晨就得起来扫大街的清洁工阿姨,每天在建筑工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工,或者工厂流水线上的年轻人,他们多半不是出游的主力军,一方面是经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他们或许得加班,压根就没有长假一说。而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的上流阶层,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无聊时就坐个飞机到伦敦广场喂喂鸽子,他们平时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休假,因此国庆长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新奇的,他们也犯不着这个时候去人挤人。

选择在法定假日出游的,大多是挤在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人,这是一群正在富起来的中国人。他们大都以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为立身之本,在高大写字楼的隔间里勤勤恳恳地工作。过度劳作,是他们普遍的工作状态。

某招聘网站曾做过一个《白领8小时生存质量调研》,这个基于13400份问卷的报告显示,仅有28.6%的白领表示“不需要加班”,有11%的白领处于“996”的工作模式,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扩大。所谓“996”工作制,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996”其实是许多都市白领、尤其是大都市白领的工作状态,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了。早前,重庆一家公司针对北上广重庆等地共58912人进行的“上班族亚健康大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感到疲惫、精神萎缩的占18.78%,记忆力下降的占15.96%,腰酸背痛的占9.65%,性欲下降的占9.09%,失眠的占7.96%。

500

就像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所说的,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和工业社会的异化紧密相关。长期的机械劳作,让许多人感到自己被工作异化,没有归属感,人们无法准确断定“我们”是谁,“他们”是谁。“现代人已经沦落到不得不到别处去确定自己的真实性,试图从别人的简单、贫穷、贞节或纯洁中捕捉到一点真实的自己”。旅游,则是为快捷的工作节奏按下暂停键,是疲惫生活里的精神放松,是对真实自我的一次找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疲惫的现代人不免想挣脱现实臃肿的肉身,到远方寻求美好与自由。旅途再挤又如何,痛的同时,快乐更多。

500

  打卡式旅游:消费话语的规训 

不过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他们之所以旅游,仅仅是因为大家都在这个时候旅游,所以他们不能缺席;大家都在朋友圈晒“人人人人人”的景点图,他如果不晒,就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这种情况,可以统称为“打卡式旅游”。

打卡式旅游,就是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这种旅行多是跟团出行,到哪里待个十几分钟半小时就去下一站,去一个国家护照上盖一个章,就像打卡一样,故而得名。打卡式旅游,重点不在于“旅游”,而在于“打卡”,仿佛去过的地方越多,就有了更多谈资和炫耀的底气,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旅行体验与真实的感受。

500

打卡式旅游越来越常见。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不少游客只是把故宫当成一个景点:“一进门,就目不斜视,一直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儿,再看皇帝躺在哪儿,再看皇帝在什么地方休息,然后就出门了。其实我们两边都有很多文物的展览,但观众还是一直往前走。”

而中国游客在国际社会的一般印象就是“会走路的钱包”,好像旅游只为买买买或者证明自己“到此一游”。《洛杉矶时报》眼中的中国游客是这样的:“住便宜旅馆,吃廉价饭,但却拼命购物买奢侈品。”《纽约时报》则如此评述中国游客:“中国大陆游客身携大量现金,对外国的风俗习惯也并不熟悉。”

打卡式旅游,折射的是消费主义话语对个体的规训。消费主义话语一方面是通过将国庆与出游建立联系,以规训我们的假期想象,让人们觉得假期到了,就得出去玩了;另一方面,是通过对旅游的包装,赋予旅游新的内涵,怂恿着人们进行旅游消费。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早就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我们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了,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赋予物以符号意义。

500

在消费话语的包装下,旅游可不只是出行,它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拥有自由灵魂的表现,是勇于追求、敢于冒险的一种体现,好像你出去玩了,就显得你更有品位、更有闲暇、更有钱、更高贵。不少旅游景点也很懂得投其所好,打出的口号都是“小清新”“寻找心灵自由”“精神洗礼”“幸福圣地”,仿佛来到这里你就可以一劳永逸找到幸福的真谛,可实际上,这些旅游景点无孔不入地透露出消费主义的庸俗:“好像是从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那里一定有台湾奶茶铺、有火柴天堂、有烤鱿鱼炸臭豆腐、有义乌廉价工艺品、有时光邮局、有青年旅社,也一定有酒吧,还可能有艳遇。”

500

由此可见,如果你平时工作努力、生活认真,想着要在假期里放松一下,看看世界,认真省思人生,那么又何必在意哪里都是人人人人人人呢?人山人海,亦是一种人生体验。可如果你压根就不喜欢出游,只是长假到了感觉自己好像得出去玩一下,或者不在朋友圈发几张旅游图就觉得“自己混得不好”,那么你真不必去人挤人,又累又费钱。何况,大家都是聪明人,朋友圈里的大型表演见多了,你以为打卡式旅游是炫耀,可在别人眼里,这或许恰恰是一种“俗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