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3团看新疆建设兵团70年!
70年前,在祖国的东北,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和平,保家乡”的歌,奔赴朝鲜战场打击世界列强—美帝侵略者。志愿军英勇作战,历时两年多,用生命和献血打出了国威,硬是把美帝等18国联军打回老家。最后,志愿军在国人的欢呼声中凯旋而归!这场人人皆知的胜战,洗刷了中国近代缕受欺压的耻辱,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地位、和平和尊严。
而在同年,在祖国的大西北,也正有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打起背包,背着枪弹,拉着爬犁,带着炒麦,艰难地徒步向着人迹罕见的戈壁荒滩、向着生命禁区的大漠挺进!
这是一支由十几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和十几万国民党们起义官兵组成的部队,他们徒步向着刚刚和平解放的新疆各地的大漠荒原进军。
当时他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一场只有挺进没有凯旋的战役,他们要在全新疆消灭所有的匪徒,他们要在戈壁大漠里安营扎寨,他们要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他们要在没有人迹的地方开荒种地建设新疆。他们更没有想到自己的青春、终身乃至子孙和魂,都将要留在这大漠深处和恒古荒原里。
这支二十多万官兵的部队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部队中有一个团,这个团是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是由49年9月25日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组建的,有三个营和一个机枪连,共有1785名官兵,其中有人民解放军调来四十余名政治干部担任团及各营、连的政治干部。
七十四团就是今天的123团,从成立到今年已经走过整整70年。如果是在内地某个城镇的70年,也只是人们在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上,生息、繁衍、发展而已。而123团则是在一个没有老祖宗留下任何块砖片瓦的地方、在一个大自然没有馈赠名山秀水的地方诞生出来的。
朋友!如果你有兴趣,就让我用拙笔把123团的老一辈,是怎样在恒古荒滩上开垦建设出一个辐射人口十几万人的车排子垦区的故事讲给你听。
1950年新年伊始,七十四团在迪化(乌鲁木齐)成立,这支部队是由一千多国民党起义官兵和四十名人民解放军政治干部组建起来,其中有我的父亲和公公共公。
部队成立后,团长安崇文,政委史骥带领官兵在迪化(乌鲁木齐)学习、整顿。由于新疆距内地遥远,交通不便,二十多万官兵的吃穿就是一个难题。
于是,七十四团官兵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发扬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自力更生,在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垦荒种地,自己种粮养活自己。
1950年2月25日,七十四团召开生产动员大会,王震司令员亲自到会讲话,号召官兵“增加国家财富,减轻人民负担,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人人拿起锄头,个个扶起犁耙,争做劳动英雄,在大生产中立功。”
为了不与当地农牧民争地,部队选择垦荒的地方,都是自然条件恶劣没人居住的戈壁大漠。
1950年3月1日,全团奉命开往准噶尔盆地的小拐地区。当时天寒地冻,官兵们在雪地里拉着爬犁艰难前行,渴了吃口雪,饿了吃口炒麦,天黑了就地睡在雪地里,寒冷冻坏许多战士的耳朵、脸和手脚,但部队仍然顽强地一步步前行。
3月10日,部队到达预订地—小拐,小拐,因玛纳斯河流到下游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而得名。当时这里有七十多户牧民居住,可耕面积只有四千多亩,不够一个团开垦的,于是,团领导决定又派一个营去大拐、中拐开荒,当年七十四团就在小拐垦区拉开了垦荒的序幕。
中旬,玛纳斯河解冻,河水泛滥,路面翻浆,车辆无法通行,带来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在没有油、盐,缺粮的情况下,官兵们垦荒的砍土镘没有停下来,最后仅有的粮食也没有了,小拐区断粮七天七夜,而在大拐的三营硬是挺过断粮四十多天的艰难日子,但用野草充饥的官兵们仍然没有停止开荒。
后来,指战员们发明了这种二牛拉犁的方式开荒种地。
1950年3月下旬,七十四团政委史骥,在乌苏购粮期间,在县政府办公室看到一幅新疆挂图,看到乌苏以北有个地方叫车排子,面积很大,比较适合开荒。史政委立马给团部写信,让团领导派人去车排子探明情况。
副营长李生隆(好友李霆的爸爸),受团领导委派,骑上骆驼,带上几葫芦水和干粮,经过两天两夜跋涉,他终于来到车排子(七十四团进入车排子的第一人)。
李副营长看到车排子土地辽阔,地势平坦,遍地都是梭梭林、梧桐林、沙枣树、红柳、芦苇等植物,还有野猪、黄羊、野鸡野兔草鹿等动物。奎屯河从这里蜿蜒流过,水利资源也很丰富,并有一百多户维、哈、回、汉等民族居住。李副营长经过一个星期考察,认为车排子是开发新垦区的理想选择地,是屯垦的好地方。
另外,从军事上来看,这里又是兵家比争之地。三区革命时,这里曾是战场,从迪化到塔城、阿勒泰,都要经过这里,这里还是交通要道,紧靠乌塔公路(乌鲁木齐至塔城)运输方便。
李生隆副营长直接赶到乌苏,把考察结果详细给史骥政委汇报,史政委办事果断,马上给炮台师部写信,建议七十四团一营调往车排子垦荒生产。一是解决小拐土地不足问题,二是可以缩短由乌苏、额敏运粮的距离,缓和粮荒。
二十五师批准史骥政委的建议,决定调七十四团一营去车排子开辟新垦区。
1950年4月8日,一营400官兵在营长晁祯、教导员杨新三的率领下,从小拐步行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终于来到了车排子。
到达车排子后,指战员们住进临时搭起的草棚子和地窝子。四月的车排子风和日丽,正是农耕播种的好时机。杨新三去勘探地形,王云龙带领战士们修渠道引进奎屯河水,水到哪里,地就种到哪里。
当时开垦的地块很小,因为,周围长满了沙枣树、梭梭林、红柳、芦苇等杂草,要开出能种粮食的地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开荒可没有机械化,全凭战士们手中自制的砍土镘开荒,用人工犁地、撒种的方式耕种。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小块可播种的土地上,逐渐往四周开垦播种,几十块小田地连成一块大条田,再连成如今一块块望不到边的条田。
自1950年春天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车排子这块处女地拉开了序幕,战士们跟时间赛跑,用尽体力去拼,为了争第一,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开荒,手上的血泡染红了砍土镘、十字镐、铁锹等工具把,坚硬的土地把砍土镘铁锹磨的只剩两三公分的铁片。超强、超时的垦荒,使战士们吃饭、走路、上厕所时都能睡着,但谁也不肯落后。
战士们为了争第一,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有的在前方插上红旗,看谁能第一个到达,有的在前方插上草人当蒋介石,排长一声令下,向着人民的公敌老蒋冲锋开战!战士们砍土镘挖地声和冲锋的呐喊声,合着飞扬的尘土,把车排子这块人迹罕至的地方闹得热火朝天。
在二营组织的一次三天大会战中,全营共开荒近千亩,战士郭景美创下了一天挖地两亩三分地的成绩!
奎屯,蒙语:最寒冷的意思,而车排子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比奎屯更加恶劣,因为地处准噶尔盆地的盆底,受冷热气压的影响,冬天比奎屯要低好几度,夏天又比奎屯高出很多度。
人迹罕至的荒草地,是蚊虫的天地,车排子的蚊虫多的简直就是遮天蔽日,指战员们的到来,让饥饿的蚊虫兴奋不已,成群结队地扑向官兵们那充满活力的肌肤上,拼命地吸允着指战员们的血液,更讨厌的是蚊子虻虫往眼里嘴里钻。那时候可没有驱蚊油啥的,怎么办呢?战士们只好用土办法来对付可恶的蚊虻,他们用泥巴糊在脸上、身上、手脚上,继续开荒种地。
最艰难的是,为了支援乌鲁木齐地方建设,用全兵团的指战员们三年的薪水和服装费,建成了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毛纺厂等等凡是用数字命名的厂矿。
听父亲说,夏天垦荒时,为了省衣服,他们清一色的男兵,一个个都是赤身裸体开荒,冬天他们穿着磨开了花的棉衣裤,把省下来的钱和粮无私贡献给新疆的地方建设中。
垦荒的战士们,吃的是水煮麦子和野菜。
经过十个月的辛苦的劳动,终于赢得了艰苦创业第一年的大丰收,七十四团当年开荒造田1.3万亩,收获粮食250多万公斤,可供全团人马吃一年多,圆满完成了王震司令员赋予团当年生产、自给自足的光荣任务。
年底在二十五师的劳模大会上,七十四团的劳模占全师劳模人数的三分之一。劳模会上,兵团政委张仲翰代表兵团领导,将一面镶着“建设模范”的旌旗授予七十四团。
1952年7月14日,七十四团全体指战员由小拐搬迁到车排子,团部设在黄家庄。在小拐、中拐、大拐开垦出来的农田全部归农八师。车排子成了七十四团更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地区,也从此与车排子结下了永久的情缘。
1953年6月5日,新疆转发中央军委命令,七十四团改名农业建设第二十团。团下设营、连、排、班,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七师。
1954年10月,生产部队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集体就地转业,二十团编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
1952年、1954年,湖南女兵、山东女兵的到来,二十团已不再是清一色的男兵世界了。男女兵们,通过组织介绍,组成了一个个没有家的家庭,为什么说这样说呢?因为,当时连地窝子都很紧张,大家住的都是大地窝子、大通铺,只有新婚之人才可以住小地窝子过上几天的二人世界,然后夫妻俩各自回到大地窝子过集体生活,小地窝子又留给下一对新人住,最后几对新婚之家再轮流住进小地窝子里。
经过三年的发展,全团人口增加到2929人,耕地面积5.17万亩,小麦平均单产420斤,受到兵团的通报表彰,在《人民日报》上也进行了报道,使二十团一举闻名全国。
国外专家曾断言,在北疆是种不出棉花的。1951年,七十四团一班长从家乡带来一些棉花种子,试种了一亩,战士们精心管理,当年就收获籽棉二十多公斤,打破了外国专家的断言。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来垦区检查工作,高度赞扬七十四团战士们的独创精神,并把这种植棉经验在整个玛纳斯河流域大面积推广,从而结束了北疆地区不能种植棉花的历史。
七十四团从1951年试种一亩地棉花开始,不断摸索种植棉花的技术,产量从当初一亩地收获二十多公斤,到现在的亩产四五百公斤,是三代军垦人用70年的辛勤汗水浇灌培育出来的。如今品质上乘的棉花成了车排子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奎屯河流域是北疆重要产棉区,新疆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区。
1956年6月18日,二十团又迎来了河南2864名支边青年,其中有我不满16周岁的母亲。
河南支边青年的到了,使二十团的人口迅速增长,也使开荒造田的速度突飞猛涨。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23团接纳了很多内地自流来疆人员,使二十团的职工人数猛增。
还有一批来二十团的人员数量也不少,那就是从内地来的一大批劳改服刑人员,在二十团改造后,也成为了二十团的新职工。
为了落实兵团党委提出老场办新场、一场变两场的扩展生产面积的指示下,二十团党委率先师范,积极推行。
1956年3月,在团长王云龙的带领下,在车排子西北侧苏新滩地区开荒造田,组建了车排子二场。
1958年,在东戈壁又开发出车排子四场,同年车五场也成立了,随着共青团农场的建立,1950年史骥政委派李生隆副营长在托里买粮时,购买了两千多只羊,李生隆副营长就地办起了托里牧场并兼任场长,两年多时间发现到上万只羊、几百头牛马等牲畜。以及在甘家湖开荒造田成立甘家湖作业站,同时相继成立运输队、被服厂、幼儿园、学校、加工厂、医院、合作社、实验站等工、农、牧、运输等为一体的优秀团,走在了兵团建设发展的前列。到1960年,车排子农场管理处共管辖十一个农场,约70余万亩耕地。
车排子同时还成立了探矿大队、布尔胡斯台铁矿生产队,克拉玛依炼油厂生产队、铁厂沟铁矿生产队、水晶矿生产队等矿藏生产队。
在1960年后,各采矿生产队先后分别移交给地方,托里牧场移交给农九师成立170团。小拐垦区开垦出来的良田全部移交八师,甘家湖作业站移交乌苏县成立甘家湖牧场。
以及后来车二场、车四场、车五场等车排子分场相继独立成了新团场,现在的126团、127团、128团、129团等七师的绝大部分团场都是从车排子分离后成立的子团场。车排子便成了名符其实的母亲团。
1969年6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决定,二十团农场改为123团,隶属于农七师。
1975年兵团撤销,123团改名车排子农场归塔城地区领导。1976年底归乌苏县领导。1978年归奎屯农垦局领导,恢复123团农场称呼。1981年底兵团恢复体制,123团重新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管辖。
这几年123团经过几番归属变动,以及先前移交给地方的许多家当,和分离出去的几个团场,元气大伤,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了些。但也更显现出了母亲团场无私奉献的伟大。
相传在很久很久一前,这里是一片亘古荒原,一望无际的梧桐,红柳,梭埈。遍地出没的是野猪,黄羊和狐狸。
有一年春天,一个农民赶着一辆载重的马车经过这里,由于地面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导致车陷轴断,农夫只好弃车骑马而去……
一天傍晚,一位猎人追赶一群黄羊来到这里。突然发现茂密的梧桐林里的这架被遗弃的马车,人困马乏的猎人点起篝火,躺在这辆马车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回家妻子问他在哪里过夜了,他说不上地名,只说在一架车排子上睡了一觉。
后来那些路过,放收和打猎的人经常在这里歇脚,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车排子。
清朝时期,车排子是一个站驿站,是乌鲁木齐至塔城的必经之路,后来也称为乌塔公路。1956年独克公路(独山子—克拉玛依)建成后,乌塔公路中断。
1976年乌苏县春光农场改名车排子公社,后成立车排子乡,抢先注册的车排子地名,所以地图上标注的车排子乡是乌苏市的一个乡。
真正的车排子,在123团境内,附近几个团场和乌苏市地方上的三个乡被统称为车排子垦区。
这是战士们住的草棚子。
1983年,原七十四团老战士合影,前排左四第一任团长安崇文,右四为第一任政委史骥,右三为第二任团长王云龙,左三为第三任政委杨新三,左二为第十任团长柴广元,右二为第十二任政委张吉光。
第二任团长王云龙,后升为师长,他去世前请求把自己葬在他亲手垦荒的地方,也就是123团,把忠魂留在了车排子这块土地上。
1963年,第六任政委赵洪山(左二)和第五任团长梁恩厚(右一),帮助乌苏县东风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规划土地。
奎屯河以西为归乌苏县地方管辖,奎屯河以东归兵团123团,所以,我们123团人习惯称呼乌苏市三个乡为河西。
十三任团长王继亮,十六任政委吴慧泉(已过世),十七任政委傅国。
以上内容和数据,均参考123团团志整理而出,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讲讲我知道的和听说的123团老一辈们在垦荒时期的故事。
1962年建起的123团机关,从我记事时,团机关就在这里,机关门前种了很多海棠树,海棠树很大很大,像一个个绿色大伞,春天的花,夏天的果,没有围栏,没有门卫,没人随便摘花摘果,可以随便进出,海棠树下几条小道曲径通幽,凉爽惬意。
1997年,在机关原址建起了壮观的办公大楼。
我妈说:1956年夏天,是卡车把他们从甘肃的张掖拉到123团的,路上颠簸很厉害,卡车上装了半车石头,他们就坐在石头上,在车上颠簸了十几天才到车排子,每到一个地方,管事的就点几个人名下车,他们是走一路撒一路的人,他们就是这样被分配到各个连的。
然后,领导用铁锹在地上划几个大方块,命令大家拿铁锹挖坑盖地窝子,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连。
这里竟然就是他们梦想的地方,来的时候说这里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可连住的房子都没有,有不少女孩子哭着要回去,没有车、没有路的戈壁滩,想回去!简直就是做梦。
后来,他们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恶劣条件,与老战士们一起拼命开荒种地。
再后来,他们不仅自己留了下来,和老兵们一起把家也安在了这里,并把孩子、孙子都留在了这里。而老家却成了他们的客栈,只有十几年、几十年才回去一趟,还是匆匆回去十天半月又急忙忙赶回车排子。在他们心里,车排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说起当年住地窝子的情景,我刚分配工作的20连王成明老排长,讲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老排长也是1956年的支边青年,在几年的大生产运动中,很多青年开始都组成了新家庭,大家住在一个个小地窝子里。
有天晚上他去值夜班,妻子自己在地窝子睡觉,睡到半夜听床上有动静,以为是丈夫回来了,问道:你不是值夜班吗?怎么回来了?床上的人吓得一轱辘跳下床,拔腿就跑,那人把帽子落在了床边。第二天集合开大会,连长拿着帽子问是谁的?王排长的老乡(一起来支边的)红着脸站出来说是自己的,连长问:怎么回事?晚上怎么上人家的床了?老乡不好意思的说:睡到半夜迷迷糊糊出去解手,回来的时候进错了地窝子,全连人哄堂大笑。
其实,这样的笑话何止王排长一家,看看当年的地窝子,满地都是洞口,进错洞口是常事。他们以“洞”为家,以苦为乐,是车排子第一代军垦战士的精神。
当时的住处,除了地窝子还有这样的草棚子。
原营长许文玉(我母亲的亲戚),是1956年河南支边青年,当年响应号召,告别家乡,离开守寡多年把他养大的老母亲,跟着浩浩荡荡的支边大军来到123团。老家的母亲因思念唯一儿子心切而疾病缠身,在他来新疆半年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正逢开荒劳动紧张时,许营长没有请假回老家为母亲送终,提前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又借了点钱,寄回老家,拜托乡亲们安葬了母亲,他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大生产运动。
年过八旬的老营长至今提起老母亲,还老泪纵横,没能为老母亲养老送终是他最大的遗憾,可在那个抢时间开荒造田的时候,忠孝两难全,只能把对母亲的亏欠都藏在心里。
车排子第一代戈壁母亲,岁月可以改变她们的身躯和容颜,不变的是她们对车排子这块热土有着浓浓的深情,因为她们曾把自己的血汗都揉进了这块土地中~…
这是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来新疆车排子的女兵曹克明老阿姨,她来自湖南,从花季少女到耄耋老人,无怨无悔默默地为车排子建设发展奉献青春、奉献子孙。她是八千湘女的一员,1955年入党,是车排子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第一位团场女机械技术员,60多年前她是第一个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女同志。
开荒种地很辛苦,但在劳动之余,连队有这么一支豫剧爱好者,会拉起场子,唱着故乡的曲调来缓解疲惫。这个自发组成的豫剧团,丰富了车排子的文化生活。
如今老戏班子的演员都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们还会常聚在树荫下,自拉自唱,用悦耳欢快的豫剧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964年和1965年,123团又迎来了上海市、武汉市149名男女知青,知青们大部分被分配到连队一线劳动。本来兵团就是最艰苦的地方,这对从鱼米之乡的大城市来到123团的小知青们可是严峻的考验。
首先这里没有大米、没有鱼虾,只有以包谷蛋子为主食,葫芦瓜、大白菜梆子为主要蔬菜,和极少的白面、肉、油。让吃惯了鱼虾大米的城市娃娃吃这样的粗粮、粗菜,可真是一道难关。但后来他们都挺过来了,再后来他们又有很多人从事了教育事业,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团、连里的学生们。
七十年代初我家下放到14连时,我的一年小学和初中是在这里度过。当时,我很崇拜14连上海女知青李凤英副连长,洋气、漂亮但很能干,她来到车排子后,很快就甩掉上海娇小姐脾气,跟着老军垦们一起农田里摔打,是最早被团领导培养提拔的副连长。2017年和崇拜的李凤英连长合影。
2017年盛夏,几位曾在123团14连工作过的上海知青,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第二家乡,当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都洒在了123团14连。
上海知青回到第二家乡后,14连的父老乡亲在酒店为他们召开了联谊会。大家畅谈当年在连队艰苦生活中的苦与乐。
123团社区干部冯平,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是车排子老军垦的后代。冯平是一位热衷于公益活动和搜集、宣传车排子基层老一辈垦荒者的感人事迹。我听他讲述过几段故事,感触很深。
因为我生在团部,在团部长大,跟着父亲下放几年14连,也是学生时代,后来分配工作在20连打砖机工作了几年,又回到团部。所以,对农业连队的事情知道的很少。
故事一:但凡是123团一代、二代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前,二连的钢铁大嫂班(我记得还有铁姑娘排)。有一大嫂天还不亮就去参加拾棉花突击队,她把一岁三个月的孩子放在床上,用被子围在床边后,便匆匆走进了棉花地投入了紧张的劳动。当她手抓起棉花时,什么都忘了,中午过秤时才想起孩子还在家里没吃东西,正想回家,排长说:中午我们突击队中午加把油,继续拾花!她二话没说,又投入使花战役,直到晚上12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
到家后,没来得及点煤油灯,喊着儿子的小名扑倒床上摸孩子,没听到孩子的声音,也没摸到孩子,她的心一下紧张了起来,点亮煤油灯带着哭腔呼唤寻找孩子,最后在门后发现了儿子。她坐在地上赶紧掀开衣服让孩子吃奶,但孩子没有吸允乳汁,她把孩子抱到煤油灯前细看,原来孩子的嘴里都是土和小石子,那是孩子太饿了,自己爬下来找不到吃的,就捡地上的土和小石子吃。她费了很大劲才把孩子嘴里的东西抠出来,孩子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故事二:有一个连长喜欢画画,媳妇喜欢剪纸,两人夫唱妇随,感情很好。有一天,连长忙着连队的战役,家里的儿子发高烧,媳妇着急,拖人带信回来送孩子到团医院看病,连长没顾得上,媳妇又拖了几个人带信说孩子病重快回来,等连长忙完回到家,抱起孩子飞奔着去了医院,但还是来晚了,孩子没有救过来,永远失去了儿子。
从此,媳妇就再也没有喊过连长的名字,而是用“那个男人”替代了丈夫的名字,这个称呼用了一辈子。直到前几年丈夫去世,她喃喃地说:“那个男人死了”。再后来媳妇脑痴呆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唯独抱着一个小盒子不离身,原来小盒子里保存的是当年丈夫画的画和她的剪纸。
故事三:有这么一个老兵,当年是北京一报社编辑,因写文章时写了不该写的东西而下放到新疆石河子,后来又因犯了同样错误,下放到123团放羊。尽管多次遇到不公平待遇,但始终不忘军人情怀,他把一套军服叠的整整齐齐收藏起来,隔一段时间悄悄拿出来,带着一起去放羊。在没有人的地方,打开包袱穿上军服,对着空旷的野外静静地站半个多小时,脱下军服叠好包好。
有一次领导批评了他,他想不通,拿着包军服的包裹出去放羊,在没人的地方穿上军服,在地上的草刺丛里打滚痛哭一场。然后又脱下军服包好,回到家里,打开包裹,认真地捡去军服上的小草,用装满滚烫开水的大水缸子,熨烫好军服包好。这套心爱的军服一直珍藏到老兵去世带到另一个世界。
故事四: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123团军垦二代退休干部的事。这位退休干部去内地沿海城市看望儿子孙子,与子孙们一起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
不幸的是,这位退休干部在儿子那里突发心脑血管疾病,送当地医院抢救,但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了。医生从急救室出来问家属:病人原来的工作是不是搞体育的?家属摇头否认,医生又说:他为什么在弥留之际嘴里一直在喊1、2、3呢?他媳妇流着眼泪跟医生说:123团是我们的家乡,他这是要魂归123……
丧事办完后,他儿子要在沿海城市给他买个墓地,他媳妇劝说儿子:还是带着你爸爸回到123团吧!123团才是他的家……
是啊!车排子123团也许没有内地城镇条件好,车排子也根本不是我们的祖籍,但车排子情早已融进了我们的心田里。
改革开放以来,从123团走出去了很多学子和成功人士,不管内地有多么秀美的景色和富裕的生活,只要提起车排子123团,他们还是会激动地说:车排子123团是我们的家乡!
6连的一块很大的空地,是123团最早的一个老坟院,坟地的西面是一条奎屯河,刚开始安葬去世的老军垦时,一律都是头枕奎屯河,面向东南方。因为,东南方是他们来的路,路的尽头是故乡……
团领导派一位姓张的老军垦看墓地,这位老军垦每天早上吹着哨子,在墓地转一圈,喊着:大家起来了,开始干活啦!
我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起这事,只当是笑料,现在想起这个“笑料”,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这密密麻麻的墓碑下,有车排子的第一代老兵,也有陆续来车排子的垦荒新战士,还有车排子的二代、甚至三代,也都在这里安息,这里有许多熟悉叔叔、姨姨、同学、同事、同辈长眠在这里,他们把魂留在了车排子这块热土里。
车排子123团创业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可惜我知道的很少很少,很想把老一辈们艰苦创业的故事都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车排子,有这么一支默默奉献终身的老兵们。
这里虽然没有志愿军英勇杀敌的激战,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但却有车排子精神!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垦荒者!有无数个可歌可泣的平凡故事!
这个地方,是车排子最早的文化中心,有个大礼堂,那里是开会、演节目、放电影的地方。
后来在大礼堂旁边,建了一个更大的露天场,全团大会、文艺演出、电影放映都在这里举行。记忆犹新的是每次放电影前,很多小孩早早买好票提前进场,用报纸呀、小土块呀放在长条凳子上占位子,等着家里的大人、朋友带着瓜子来坐。电影开始后,除了电影声就是嗑瓜子的声音,那也是大人、小孩最放松、最舒心的时刻。
后来大礼堂和露天场拆了,又建起了这个文化宫,文化宫内是123团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宫外是宽敞的活动场所,人们喜欢在这里打球、跳舞、聊天。
前几年文化宫拆了,新文化宫建在了团部的南边,离团部中心比较远。这个车排子最早的文化中心,已经被开发商盖成了商业楼,使住在团部中心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失去了活动场所。
新文化宫,坐落于团部的南边,原5连地址,建的漂亮,但感觉离团中心有点远。
新文化宫前修建了一个象征车排子戈壁母亲的大型雕塑,和宣扬老军垦们垦荒的浮雕。
在新疆、在内地有不少家庭的厨房里,用过笑厨系列的调味品吧?您知道笑厨最早出自哪里吗?
笑厨的创始人是123团一连的老职工夫妇俩,改革开放初期,夫妇俩凭着一手酿造酱油醋的手艺,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下海创业,酿造出来的笑厨酱油醋,在新疆一炮打红,并销往内地居民的餐桌上。
123团是七师最早种植苹果的地方,因为123团特殊的土壤和气候,苹果在奎屯河流域是很有名的。
在奎屯市和其他团场有不少商贩打着123苹果的旗号卖苹果,123团的苹果清脆、皮薄、甘甜、价高,都说阿克苏的苹果好吃,但尽管阿克苏苹果价廉,人们还是愿意出高价买123团的苹果。
前几年,123团的苹果注册的商标:车排子红!
2019年,在123团成立60周年之际,123团在团机关大楼前,举办了“车排子情”大型庆祝活动。
十年前,为了拍这组照片,我跑到办公楼三楼,打开窗户拍下这组图片
会场主席台前就坐的团领导和几位前几任的团领导,当第三任政委杨新三老政委登上主席台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虽然老政委走路没有当年那么矫健,但声音还是那么洪亮,老政委感慨地说:我们会场的位置,当年可是杂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在123团两代人的奋斗中,变成了一座新型的小城镇。我自豪啊!我们当年的目标就是要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现在我们实现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倒下去的老战士……
是啊,由于我们的父辈们在开荒造田时,严重透支了身体,再加上生活条件艰苦,很多都是疾病缠身,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住进楼房,没有用上电话,甚至还有的连电灯都没用上,就带着梦想永远的走了。
各连的文艺汇报演出。
众多演员摆出60造型,喻意123团成立60周年。很壮观!
123团各连队分布图。
123团地处车排子垦区中心,辐射周边5个团和地方3个乡,辐射人口15万,是兵团成立最早的团场之一,也是七师最早成立的母亲团,也是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团。
近些年来,兵团的建设发展很快,几乎每个师都建有一个市。七师一直没有自己的市。直到去年年底才获批在130团成立的胡杨河市。
按说123团早该划为七师的一个市了,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论资排辈,车排子123团建市,都是当之无愧的。
不明白的是这么一个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越地理环境的123团为什么没有建市,而是把七师最边缘、奎屯市跟前的130团建成胡杨河市?
车排子垦区的公、检、法、司等高大气派的办公楼都建在了123团,很方便车排子垦区的一方百姓、学生。现在胡杨河市建在七师最边缘的130团,这对车排子垦区15万居民办事孩子上学带来不便。
七师的城市没有建在母亲团,是123团的遗憾!
最近几年,师领导把资金大量投入到130团建成了胡杨河市,环境的确很美,用老百姓的话说:钱是个宝,花哪哪好!
夏天去130团的牡丹园赏花,碰到的大多是123团熟面孔。听说胡杨河市建设的很漂亮,也就顺便去逛逛胡杨河市的公园。
疑惑的是这么漂亮的公园,怎么就没人来玩呢?
看看我们123团的人气吧!前几年团领导在原来的黄家庄,修建了一个荷花池,面积也不是太大,正好就是当年黄家庄居民住房的那块地,也没有豪华装饰,但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人在此散步休闲,就连风雪交加的冬日,也还有人在这里散步锻炼身体。
一个城市热闹不热闹,关键看人气,没有人气的地方,再漂亮看着也冷清。
这两年七师农副产品商贩,组建了一个大型集市,每月轮流在七师各团场巡回开集市。
123团是老大哥,排第一,每月日期逢一集市在123团,这样每次大月,123团可以连续开两天集市。
一条公路,没有千儿八百米也差不多,每次赶集从日出到天黑,满满的都是赶集的人。
商贩说:他们最喜欢来123团摆摊,因为,在其他几个团加起来卖的东西都不及123团一个团多。
123团人多,就是喜欢热闹,只要附近几个团场有啥活动,总感觉是给123团的人举办的一样。
126团的戈壁母亲广场、地窝子基地、玫瑰园、冰雕,在场的123团人,简直就是头碰头。
129团的冰雪节,去溜冰滑雪的123团比比皆是,129团植物园也是123团人光顾最多的地方。
1995年9月,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左二),兵团副政委倪豪梅(右二),农业部农垦司副司长刘传筑(左二),为123团“屯垦丰碑”落成揭幕剪彩。
清晨,太阳从荷花池升起,晨光把大地染成了红彤彤的世界,车排子的今天、明天将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
写作水平很有限,但我还是想把我们车排子老一辈垦荒建设家园的精神表达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在大西北,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车排子精神!
发几张我随时拍下的123团的部分图片。
作者:王彦琳,兵团老人,老照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duhu2020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