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视角:破解电动汽车充电难的出路

      我是一个电动车的老用户,买过纯电动车,后换了插电混动车。我没有专用停车位,家住在公寓楼的四层,给电动车充电一直是困扰我的老大难问题。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说四层以下的公寓可以从自家拉一条线充电,再高的楼就不行了。于是我就从空调管道引出一根条,也选用4平方的空调电线为我的电动车充电。虽然不方便,但也还能满足充电的要求。我这样充电一年,行驶了两万公里。由于是第一批电动车,行驶里程只有一百多公里,冬天不敢使用暖气。经过了一年的实践,我决定放弃纯电动车,换了新上市的插电混动车。虽然纯电里程更短,冬天有暖气,自驾外出方便,我还是比较满意插电混动车。

       我本想沿用我的“飘线”办法充电,但今年五月份北京市出台了新规定,严禁拉线充电。物业提醒我不能继续拉线充电,我只好把线收起来了。虽然四、五年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充电又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社区有集中式充电站,快慢都有,但距离比较远,两公里;价格比较高,一度电1.60元,比我用家里电贵二倍还多。很不划算,也不情愿。

        今年我到南方自驾游,行驶了两万多公里。我每到一处都会寻找电源插座——220V三孔插座。这种插座在旅馆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地下室内停车场,都有应急灯插座。大部分旅馆都允许我使用这些插座充电。云南自贡旅馆的老板甚至特地找来电工为插座接上地线,保证了随车充电器的正常工作。

        就这样,我晓行夜宿,每天充电,感觉很好。从来没有去找过充电站或充电桩。在我经过的高速公路或旅游点上看到有充电桩几乎没有几个能用的,慢充桩更是见不到。我的自驾体验或作法完全摆脱了充电桩,依靠随车充电器解决了充电的烦恼。

       我的这种体验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呢?

      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推广的,特别是在城市的停车场。这种模式的好处是:

      第一,建设投入少。只需要在所有的停车位边上按照空调标准安装插座,并在后台接有电量计量设备即可。同时要改变目前充电桩密集安装的布局,间隔四个车位设一个插座箱,负责四个车位充电(即每侧两个车位)。这项工作无论新旧小区、旅馆、单位的停车场都可进行。

     第二,避免车主间矛盾。所有的停车位都可以充电,没有充电专用车位与非专用车位之分,不再有鸠占雀窠现象,避免矛盾频发。

    第三,充电价格低、增加电动汽车吸引力。交流慢充的投入少运营简单,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降低充电费用可以增加电动车的吸引力,同时补偿一些车主迫不得己购买电动汽车的遗憾。

    第四,220V交流慢充的设备简单,安全性高。电动汽车着火频发与充电管理关系密切,高电压大电流是直接原因。交流慢充没有发生火灾实例,安全性高,可以允许在社区地下停车场使用。建议将是否具备普遍接入充电条件作为优秀小区的评比内容之一,允许物业直接投入并管理。

    第五,利于实现车网融合的长远目标​。许多专家都在宣传电动汽车可以储能,可以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助力,可以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例。除了电价政策外,没有物理联接的通道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集中式的快充站无法实现普遍接入,只有这种可以使电动汽车广泛接入电网的插座才能为今后车网融合提供可能。

      综上所述,建立普泛220V三孔插座网络不仅是破解当前电动汽车充电难题之道,也是为今后绿色电力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总结一下。发展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的基本方针可以总结为:

     交流慢充为主、加速普遍接入建设,

     快充换电为辅、完善特殊领域使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