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程序语言都是表达方式,教小孩子学编程,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
【本文来自《我接触过有编程课的小学生,语言逻辑结构跳跃很强,跟他们交流需要联想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054330352822
大约是教的方式错误导致学的误入歧途了吧。
我非程序员,自学编程也仅仅为了应付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
简单例子:文档处理的时候,简单的正则表达式、脚本或宏就能让工作效率提高许多倍。office支持正则表达式,可有几个人会用呢?
很多人总以为编程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其实并不然。
生活工作中,当你有计划的干一件事儿并将其写下步骤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汉语编程了。
当你在教别人干一件事儿的时候,其实是在编程了。
当你教会他这件事,以后喊他干这事的时候,其实就是调用模块。
小学生学编程,其实是让他们的思维更有条理更有逻辑性,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更有计划性。
计划,本质上不就是编程么。
我也教过几个小孩编程,只要例子生动并结合生活,他们很容易理解并入门了。
数学和编程关系很大,且每个学生都要学数学,但你见过哪个小孩学了数学后平时总体现出数学思维么?为什么学过编程后就那么明显呢?
你的说法没错,但这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成年人学东西是在拥有厚实土壤之上搞种植,小孩子学东西是在堆土壤)。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低龄阶段要优先掌握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技巧并让其形成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发展出更多的表达方式。
在基础不够牢固的情况让人同时掌握几种表达方式,那么它们就会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双语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人在措词及排序上容易发生漏词或乱序的现象,常见的如某人用着汉语说着话突然飙一段或一个英语单词。这是自然发生的,他自己不会觉得凸兀)。
汉语,英语,程序语言都是表达方式,但程序语言是面对机器的。当教学没有前后秩序时,它们同时出现就会影响到小鬼的思维构成。当然这种影响有深有浅,毕竟国内属于汉语环境圈,在这种环境下,小鬼的表达方式会逐渐修正以汉语为主(这种主次修正是环境导致的,不是教育导致的,因此基础不牢的问题依然存在)。
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成长他有可能发现越来越多思维上产生的东西无法用母语来表达(事实上是逻辑转换不过来了,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主次之分)。
至于数学,数学本来也可以算是一种表达技巧,比如两个程序猿如果无聊就可以用二进制或十六进制交谈,但中间有个进制数转换成文字的过程,本质上还是要还原成文字,数学最有效率的部分不是用在这种事上(如果非要用数学来表达也简单,从密码学里找答案就是了)。
数学的沟通对象不是某个具体对象,而是面对万事万物的。因此数学的思维大致会在两种情况下生成,一种就是数学知识本生就比较高深了,运用数学解构的事物太多,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运用用数学的视野来审视万物的思维习惯。
第二种就是在一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或形成一元化的认识,如重复的事物运动在他身边随处可见时,某种规律的印象就会形成,而这些规律都有显而易见的周期性,同时小鬼的生活比较无聊或某种负面的情绪长期存在,观察或思考这些周期性的现象所产生的乐趣就会变成他摆脱无趣或沮丧心理的钥匙,第二种数学思维的形成初期有点类似宗教/哲学思维的产生。
至于说逻辑思维上的养成,这确实是一个优点,但这是工具式的逻辑,对思维的改进并没有多少优势(世界上不仅仅只是有电子产品)。如果真希望改进思维方式,还不如开设通俗逻辑应用的课程,让小鬼们从一开始就能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事物并形成规整的逻辑观念,这种课程内容还能对其它课程形成能助益。
想短都短不了,写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