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天吃两顿,唐朝咋还以胖为美呢?
试问,民国大小灾荒无数,饿殍遍地,流民万里。可为什么民国的海报、雕塑、画册,女性却都是这样一幅模样呢?
我们又知道,在西方古代绘画中,经常出现女性丰肥的描绘。然而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出现了连年的灾荒,起义不断,很多地区几十年内出现了上百次起义,因为没饭吃。既然百姓日子那么苦,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又为何永远如此丰满呢?
故而,以盛唐的光景好,作为盛唐以丰满为美的原因,是不正确的。
盛唐粮食充足,在很多诗文作品中可见一斑: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
民国的光景不好,画上的女人也丰满。民国的光景怎么样,你去看老人的回忆录,甚至可以问问上年纪的人,看看他们怎么说。全国绝大多数百姓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画报上的女性怎么就会那么丰满呢?“唐朝因为不缺吃的,所以以胖为美”和“民国因为缺吃的,所以以胖为美”,两个派别坐在一起,能讨论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吗?
历朝历代以瘦为美的,清代最为严重。
清朝贵族女性
在以瘦为美的朝代,顶层女性必须要特别节食,来控制自己的体重,以免遭人厌恶。清朝的达官贵人,喜欢的是瘦。女子需瘦骨嶙峋,娇小柔弱,才能满足他们的喜好。其中,又以“扬州瘦马”最为有名。富豪养瘦马,讲究“瘦、小、尖、弯、香、软、正”。瘦小的女子令他们亢奋,但他们本身富得流油。这也从侧面证明,富裕不富裕,和以胖或以瘦为美,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系。
唐代的胖,是哪种胖?发面饼脸,丰腴身。
唐代演奏俑,1955年陕西西安出土
再看这位女性:
也是典型的发面饼。
这种丰满,与北朝陶俑区别很大。很多人都说唐代以肥硕为美受是鲜卑影响,然而无论是西魏的壁画,还是出土的陶俑,都不是甚胖,这就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唐代以丰满为美是受鲜卑影响”的结论。
北朝陶俑
不过,我们可以耐心观察,北朝的陶俑中,也有发面饼脸。那是佛像,与同时代的陶俑形象不太一样,是典型的发面饼脸。
唐代,到李世民的贞观年,尚且以纤瘦为美。从则天时期,人们便开始喜欢捏造广额、肥脸、体胖的人偶了,至盛唐,此等形象极盛。从那以后,这种陶俑就少见了。
武则天笃信佛教,一度勒令全国禁止吃肉,又修通天大佛,养男宠佯为寺庙主持。如此笃信佛教,可能导致了这段时期的雕塑、绘画,趋向“温厚富态”。陶俑制作者又做了艺术夸张,使脸更胖,体更丰。
武思勖墓出土开元年间陶俑
至于为何这样的陶俑一下消失了。
这是艺术的消亡。自先秦陶俑代替人殉以后,陶俑起先是仿照真人做的,到汉朝变小,经历一段时期发展后,到唐朝发展成唐三彩,艺术性非常高。但唐三彩是陪葬用的,宋代纸张商业化流行,人们就用纸扎的小人、小马陪葬了,基本不用陶俑了。另外一种猜测。一个推想,是根据各国历史上出现的情况假设的。
中东和北非,一直到近现代,依然存在从女孩小时候就“堆肥”的情况。因为阿拉伯国家的男人认为肥胖的女人更加健康,能更好地养育后代。“男人们歌颂的不是大自然的美妙,而是丰满女人的诱惑,因为他们能养育健康的孩子”,女孩从小就被强制喂食牛奶和麦粉,Neya Mint Ally年幼的时候被强制喂了五年的甜食,后来身高一米五,体重超过了145斤,患了胃病。她回忆:“被填食很痛苦,但小时候想变胖,为了好看。”
游牧民族妇女也参与劳动,起先,妇女难产率极高,而女性成为稀有,导致兄弟妻子共享和子承父嫔的情况。人们发现,健壮、有力的女性更能很好地生育后代,难产率较低,女性也不会因难产致死(妇女年龄二十余岁截止者甚多,皆因难产致死),这个观念影响十分深远。本来的意思是,一个体魄健康的女性,可以更好地存活或生育后代,到后来就恶变为“胖女人能更好地生育后代”或“屁股大,好生养”。
从贞观至天宝,唐代胡风甚重,这是公认的事实。到安史之乱后,胡风大刹车。这是否也是人们崇尚丰满,后来忽然又不崇尚的原因呢?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别扭。因为不管古人一天吃几顿,饿不饿,都不耽误上层发福。要不怎么叫“富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