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立国的张桂梅:受之无愧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对于张桂梅来说:受之无愧。

       笔者此前看过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其中有一段与埃及大使的对话很有意味。末尾笔者补充了一句如下:

      穷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醒悟;

     法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管人;

     美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生存;

     中国的教育是教你怎样考试。

     不错,张桂梅一直直言不讳地讲:“我的教育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我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是目前能使他们摆脱贫穷改变自己进而走向社会最有希望的路径。”张桂梅对孩子的仁爱之心并不是仅仅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而是在于如何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里有个例子:

      曾有一位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孩子怀着报恩的心情与丈夫来到学校要捐助一笔钱,结果被张桂梅非常生气的拒之门外:“我爱护你、培养你,不是要你在家做全职太太,而是要你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对你的关爱,为你的下一代做出榜样;是要你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上,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桂梅秉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自己说我不过也是个凡人,我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孩子能自己改变命运:“为了这,我什么苦都不在乎”。

      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已经讲得很清楚。由此,还想到一位可敬的大师——叶企孙。叶企孙12岁入清华,他终身未娶却培养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的学生名满天下,他在专业领域如雷贯耳。他令无数学生敬佩,又令无数学生感伤。他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23位两弹功勋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学生。他的大弟子——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力学之父”、“光学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学生!

     林家翘——第一个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是他的学生。戴振铎——第一个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人,也是他的学生。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971年首次归国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师。李政道更是饱含感激地说道:“他决定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清华大学和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命运,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500

      上面是叶企孙的字迹:李政道,电磁学,58+25=83分。叶企孙执教之严是出名的,他允许李政道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只能得25分”。

        叶企孙教出了这么多伟大的学生,最让他放在心上、感情最深的,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年轻人,名叫熊大缜。

     抗战爆发后,一身热血的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的机会,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吕正操将军麾下担任供给部部长。熊大缜利用清华所学,为部队制造炸药、雷管、无线电发报机等军用物资,为地雷战提供武器装备。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正是来自熊大缜所在的“技术研究社”,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的由农民土法制成。1939年,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被疑心是国民党特务,被秘密逮捕,在没有调查核实,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砸死。

      熊大缜冤死之后若干年,叶企孙坚持为这个曾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学生鸣冤,终致引火烧身,锒铛入狱。

500

熊大缜

  

      文革到来,当时已是七旬老人的叶企孙被污蔑为熊大缜变成中统特务的介绍者,被指控为反动权威、国家罪人,惨遭毒打,脊骨受创,大小便失禁。叶企孙在狱中捱过了一年半。看过提审纪录的黄延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

      在听说两弹元勋姚桐斌被乱棍打死,爱徒赵九章含恨自杀之后,他精神崩溃,出现幻觉。后来获释的他,已经双腿肿胀难以站立,身子屈成了九十度,没有了人形,一度在中关村大街上乞讨。

      对于教育,杨振宁有一番话值得深思:“我的一生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再没一个关键的时刻都遇到了最好的引路人。先是家父背后写到‘此人可造’,后来在西南联大,一直到去美国读书,一路都遇到了最好的导师,我的成功离不开他们”。

       何为大师?我的理解是,但凡能随时发现人才,又能切实指引其走向科学道路者,大师也。

      此前,据媒体文章报道说张桂梅由于过劳成疾身体不太好,对于这样一些好人我们应当关心他们的身体。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经历,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叶企孙先生晚年遇到的不公平和不人道。关心老师就是关注一个人,乃至关心国家的未来。     

     附:

500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照片中有11位未来的中科院院士。

前排左四为叶企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