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十三)麦克阿瑟解职
其实在第四次战役开始前期这段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因为在这会儿,主席跟彭总就下一步如何进军产生了分歧。
当时主席的设想是再打一仗,将联合国军赶下海;而彭总则认为志愿军连续作战、极其疲劳,需要休整,不宜再发动新的攻势。
以上情景在各种影视片中都有介绍,我就不再描述细节。而孰对孰错,不好分说。
主席用兵,偏好从战略层面着眼。
例如:解放战争前期,在兵力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命令刘邓千里挺近大别山,主动身陷重围,跑到人家家门口打游击,这种用兵简直是天外飞仙、神来之笔。但是从战役层面来讲,部队在向南机动的过程中,丢弃了大量的辎重、重武器,减员十分严重,这就是战役层面的损失了。
同样,在辽沈战役发起前,主席力主四野不管长春、沈阳的30万国民党军,直插锦州,扼住进出东北的咽喉,这也是从战略层面出发的用兵方案。而林彪提出的先打长春、再打沈阳、循序南下,则是战役层面最稳妥的方案。如果国民党军在林彪南下过程中攻击其侧翼,或是北上端了四野的老窝,也是成败未可知。
上面两例,最终结果证明了主席是对的。但是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是否继续发起攻势,则不好说。
首先,联合国军的战斗力要远强于国民党军;其次,朝鲜不是国内,特别是南朝鲜,由于人民军之前南下过程中的各种极端政策,当地民众对北方军队十分厌恶,志愿军缺乏群众基础。
当然,如果我们当时知道了美军内部的动向,或许再打一仗,真的有可能将联合国军赶下海。
在第三次战役开始前,美国参联会就已经秘密拟定一项从朝鲜撤军的计划。第二次战役后,在朝美军已经如大厦将顷,美军高层已经失去所有希望。
麦克阿瑟在参加参联会的会议时,被告知如上事项。麦克阿瑟十分愤怒,他认为李奇微虽然在部署后退,但是他相信其有能力挽回颓势。参联会则否定了他的主张,并要求他在地图上标出美军撤到哪个位置容易登船。
麦克阿瑟悻悻地在地图上标出了釜山,参联会随即开始制定撤退方案。除了撤退在朝联合国军外,还计划撤走100万南朝鲜各级行政官员、警察、军队及其家属,防止再次出现汉城街道上的惨剧。南朝鲜军队计划仿照台湾例,放在济州岛,其他人员全部撤往日本。
为了配合撤军计划,美军甚至计划使用原子弹迟滞中国军队的攻势。根据美军的解密资料,在1951年初,4枚装配好的原子弹被运到了美军威克岛海军基地,拟定投放地点是朝鲜北部三枚、中国东北一枚。只有平壤是确定必定投放的,其他三枚投放地点待定,因为其攻击目标是中国进攻部队集结地和后方基地。原子弹运抵威克岛后的第三天,美军一架B-29轰炸机携带一枚原子弹飞临平壤上空,进行了模拟投弹演习。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制定的这一计划是备选方案,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这个“万不得已”是指美军主力部队被志愿军再次分割包围无法撤离的情况。
美军制定撤退计划除了因为朝鲜当时看似无可挽回的战局外,还在于美国高层认为,其首要敌人是苏联,而在苏联怂恿下爆发的这一场战争,是苏联的宏观战略之一。其目的就是用中国去拼耗美国国力,来达成苏联在欧洲的战略优势。
在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后的第二天,美参联会通知远东司令部,美国本土不会再向朝鲜运送一兵一卒。也就是说,就这些人,你们看着打,能打赢当然是好,打不赢我也认了,赌注不会再增加一分。
麦克阿瑟收到这个命令后,语气恳切地向白宫请示,是否可以授权他只动用远东地区的海军去封锁中国大陆,协助蒋介石部队登陆中国东南沿海,并允许蒋介石军队入朝参战。
杜鲁门毫不客气地再次否决了这个建议。
麦克阿瑟羞愤不已,两个月后他给一位国会参议员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始终没有被全文公开。
慢着,等一下,这种私密信件的内容怎么会公开呢?
原来美国情报机构对于前线将领的电话、书信一直都有监视、监听,麦克阿瑟这种边帅给参议院议员写信,当然在这种监控范围内。古今中外,边帅与近臣的私密通信,都是当权者的大忌。
所以信件很快被截留,并被送到了杜鲁门手中。
根据现在公开的一些内容,信中,麦克阿瑟对杜鲁门当前的政策十分不满。他认为未来欧洲不会是世界矛盾的中心,美国保住欧洲那些毫无战力的盟友没有任何意义,亚洲和欧洲同样重要。在信件中,麦克阿瑟的语气仿佛老师在批评学生,而且他还使用了自己对杜鲁门的私下爱称,也就是“密苏里乡巴佬”。
可想而知,当这封信交到杜鲁门办公桌上时,杜鲁门会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1951年4月11日下午,杜鲁门收到了这封信,看完之后,他立刻决定撤销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
第二天,杜鲁门就麦克阿瑟解职一事在白宫发表演说,他说:“我不能相信,像麦克阿瑟这样的高级将领竟然会不明白,轰炸中国东北、支持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是在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尽我作为美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义务,撤销麦克阿瑟远东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职务,以上部队指挥权移交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
本来,这种官方任免命令应该签发正式的书面任免文书之后才生效,而此时,这份免职令正在美军陆军总司令佩斯的手中,他还在朝鲜,尚未来得及递交给麦克阿瑟,而杜鲁门就迫不及待地通过广播发布了。
麦克阿瑟本人也是通过广播听到这个任免命令的,他认为这是杜鲁门在故意羞辱他。
其实杜鲁门早就看麦克阿瑟不顺眼了,但是迟迟没有动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虽说麦克阿瑟打不赢,可是换了别人也不一定成啊。
而在1951年4月这个节点,你应该记得,是李奇微率领联合国军以“磁性战术”全线向北推进的时间段,既然有了成熟、有效且听话的可替代品,那么搞掉这个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就顺理成章了。
麦克阿瑟从日本离开时,无数日本人自发地为他送行,仿佛自己国家的领袖即将离去一样;他在日本聘任的那位全职生活顾问,当然是女的,哭天喊地地要求麦克阿瑟将她带回美国,可见麦帅虽然岁数不小了,某些方面的功夫还是不错的;而他回国后,仿佛一个英雄般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

之后的1962年,那年他82岁,重回母校西点军校发表了一次演讲,开头内容如下。
“今天早晨,当我走出旅馆,保安问道:将军,您要去哪里?
我说:西点军校。
他说:那真是个好地方,您以前去过吗?
我说:何止去过,我还在那里存放了一件宝贵的东西。
他说:是什么?
我说:我把我的灵魂放在那里了。”
台下瞬间掌声雷动。
怎么说呢?这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是一个被带兵打仗耽误了的“super star”。
以上就是在这个节点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回头接着说朝鲜战局。
第四次战役前,美军就像一只动物园里养大的老虎初次放归山林,它不知道自己在生态链的位置。突然遇到三只凶悍的北美灰狼,灰狼从三个方向突击,抓伤了这只老虎。老虎是掉头就跑,灰狼一路猛追,跑到无处可跑时,老虎回头拍了灰狼一巴掌,灰狼开始后退了,老虎发现自己其实是如此强大。
而帮助老虎拍出那一巴掌的,就是李奇微。
第四次战役后期,中国军队进行了持续两个多月的运动防御作战,也就是边打边退,用后退的空间换取了后续部队整装、入朝的时间。
彭总的意图是,先稳住正面战场,等到第二批次入朝的九个军(志愿军第19、第3、第9兵团)到齐后,再发起新的攻势战役。在拟发动的攻势中,要集中志愿军11个军、4个炮兵师、6个坦克团加上人民军3个军团,以优势兵力扭转当前的被动防御态势。
但是李奇微明白,自己没有援军,而志愿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入朝,力量对比正在失衡,时间对美军而言就是生力军,所以他命令联合国军持续向北推进。特别是在铁原、金化、金城地区,试图中央突破,打开一个缺口。
同时,因为美军正面兵力的匮乏,要想在阵地平推中取胜实在很难,所以李奇微还做着新一次后方登陆的打算。如果能够在正面给予中朝军队压力,再从侧后方登陆截断志愿军退路,是最佳方案。
在1951年4月中旬这个节点,在朝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为6个军合计17个师、3个旅、1个团,共计34万余人。
其兵力部署特点是宽正面、大纵深。第一线兵力配备了12个师另2个旅,布置在临津江两岸、汶川、哨城里、华川一线;第二线和后方兵力为5个师、1个旅、1个团,布置在襄阳至春川一线。
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空降第187团及南朝鲜军第2师为预备队,南朝鲜军第2军团第8师位于大田。
整个战线呈现从西北斜向东南的态势。
本来根据之前的计划,彭总拟定可以再让步一些空间,让联合国军再深入些,志愿军新入朝兵团熟悉一下敌情、战法和地形,并形成稳定的后勤供应体系,这些步骤都齐备了,再开打。
但是李奇微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其在侧后方登陆的计划让形势十分紧迫。根据毛主席关于"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志愿军后续兵团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的指示,经与人民军商定,彭总决定在"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发起第五次战役。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9兵团指挥第20、26、27军及39、40军配属炮兵第1师在最东边,也就是志愿军的左翼发起攻击;志愿军第3兵团指挥第12、15、60军配属炮兵第2师从中路发起进攻;第19兵团指挥第63、64、65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配属炮兵第8师从西侧也就是志愿军的右翼发起进攻。

第五次战役正式开打。
因为此时联合国军的战线是西部突出,所以战役前期的中心在西部战场。为了防备美军可能的登陆,中朝联军还以人民军2个军团在东线牵制美军第2、第7师,使其不得西援。以志愿军3个军位于肃川、元山、平壤地区,人民军2个军团位于淮阳、沙里院地区,分别担任反登陆和反空降任务。
战役发起后,虽说各路志愿军均有所突破,但是此时联合国军已经熟悉了志愿军打法,战役开展三天后,形成平推态势,歼灭敌有生力量并不多。

美军面对志愿军多路穿插、分割包围的打法,采取挑选一路,重点阻击,防止分割包围态势的形成,然后其他方向迅速向后方靠拢,让志愿军抓不着、吃不掉。
例如,在西部战场的右翼,本来计划第63、第64、第65军分两路突破临津江,迂回包抄在议政府(地名)的英军,其中64军从东侧发起攻击,63、65军从西侧进攻。
联合国军以两个旅在临津江南岸弥陀寺以北地区顽强阻击64军,导致其迟迟无法突破,而此时西侧的63军已经渡过临津江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同时第二批次的后续部队65军的2个师也跟着渡过临津江。本来的双线迂回计划因东线受阻而无法完成,这样已经过江的63、65军的五个师只能在无险可守的临津江南岸集结等待。
而在这片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狭小平原地区,如此大规模的部队集结就成为了美空军的活靶子,轰炸损失十分严重。最终,迂回议政府的计划也未完成。
1951年4月25日,西线美军已经全部撤到第二线阵地。
发布于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