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眼瞎了?

500

看到這則新聞時,我正在吃蛋餅 ——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說,中國搞脫貧無人能及 —— 看到這幾個字我差點嗆到。看莫里森對英國智庫演講的內容,這還是極右民粹派外加「一級川粉」的莫里森嗎?

隔日,澳門(不是澳大利亞喔)日報頭版很有意思,在莫里森此項報導的旁邊,是加拿大外長公開表示「對華說硬話無用」,此言是針對加國反對黨施壓執政黨要求對華強硬的官方回應。

這位數天前才對中國說了「硬話」的外長,當時以大義凜然的姿態稱「中國恐嚇加國人民的企圖不會被容忍」,一覺醒來卻說: 我知道有人喜歡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對於那些被這種膚淺觀點所誘惑的人,我要說的是,雖然強硬容易,但讓我們繼續保持理智。

鏡頭再轉回澳大利亞,莫里森打臉昨天的自己,似乎還嫌力度不足,再次公開表示「他領導的政府將不會在美中兩大國之間做出二元選擇」,莫里森強調「沒有新冷戰」,全球不會再分裂為擁有各自經濟王國的兩大陣營。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才剛狠嗆「不管他們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澳大利亞與加拿大這兩眼當場就「瞎」了,會不會太戲劇化了點?

有人說,這是「後川普時代」現象,也就是各個原本「反中」反得很暢快的國度,在川普倒台後,正在迅速調整屁股。也有人說,這是在拜登就任前,北京抓緊這個空窗期在教訓美國小弟們。

只是,中加之間因政治關係緊張,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方於9月終止談判;澳大利亞則於11月方才與日本深化軍事合作,嗆明針對中國;如今雙雙踩剎車,未免變臉得太快,美國大選結果真足以讓澳加髮夾彎嗎?

以髮夾彎的程度而論,加拿大還只彎90度而已,澳大利亞則是彎好彎滿,似與兩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成正比。中國是加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然而,疫情重創美加貿易17%,中加貿易卻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北京在貿易上對澳大利亞下的重手,已經影響了20%澳對中的出口。

由於澳大利亞的「靠美政策」,隨著川普政府的極限施壓而驟然拉高政治對抗,中澳官方對話中斷,關係惡劣。北京接連在大麥,木材,龍蝦,牛肉,煤炭與葡萄酒對澳動手,重創澳大利亞200億美元出口,致使澳大利亞內部反向出現了不滿執政黨的聲量。

一切都在川普倒台後炸鍋,以結果來看,莫里森除了急踩煞車大迴轉,根本別無選擇,窩囊自保不在話下。

當他強調「澳大利亞沒有,也從來沒有站在經濟圍堵中國的陣營裡」,其實也昭示「CPTPP圍堵中國」的世俗解讀破局。可見大陸於APEC表明願積極考慮加入CPTPP,取得了暫時的戰術勝利。加拿大在反中戰略上的突然降溫亦然,CPTPP成員現在必須讓自己在中國加入前調整姿態,以騰出日後的政治反應空間。

澳加兩眼「閉起來了」,風向觀察重點在於新加坡的一再表態。最近李顯龍表示,新加坡不會加入任何「反華陣營」,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願意如此。澳大利亞與新加坡一樣,除了是RCEP成員,也是CPTPP成員,加拿大則是CPTPP成員,無論這兩個自由貿易協定有多少差異,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多邊主義,而多邊主義的基礎則是最大程度降低成員之間的政治齟齬。

傾向多邊主義的拜登當選,RCEP簽署,北京敲門CPTPP,這幾個重大事件都在短短3周內發生;另外還有因RCEP而震動的歐盟,已表明要深化東亞連結的德國,可能於近期簽署的中歐投資貿易協定等等。以上各種變化,指向的是東亞經貿地位的提升,與中國在其中的重要性,自然極速壓縮了澳加的反華政策空間。

以地緣經濟而論,說穿了,CPTPP的重點在東亞,即便美國重返,著眼點也必然是東亞佈局,在東亞佔據中心位置的是中國。無論親美國度採取的態勢是圍堵中國或與之合作,最有可能的發展就是「競合關係」,在競合關係裡,成員勢必得擴大動態調整政策的空間,因此旗幟鮮明地反華無異是自我壓縮利益空間的愚行。

這便是為什麼莫里森要強調澳大利亞具有獨立自主的主權性格,不循此道而選邊站,近,無法克服新冠疫情所導致的世界需求下降,與中國經濟獨強的考驗,遠,無法確保國力萎縮,內部問題益發嚴峻的美國還可不可靠。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在北京處理澳大利亞葡萄酒傾銷後,除了公開發言指責中方之外,也直白坦言「單一全球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換言之,美國已不可靠。這是循著莫里森「換軌邏輯」的補充,對外言明,澳大利亞或許還是美國盟友,但必須比以前更自主,以免被下沉中的美國一起拖下水。

至於加拿大,由於經濟非常依賴美國,因此轉向沒有澳大利亞那麼突兀,但作為CPTPP成員,也會希望藉此降低對美依賴,體面地蹭進「亞洲時代」。故而加國已然醒悟,不宜在中國加入CPTPP的議題上,表態得過於急切,流失自身籌碼。

並不是說,澳加從此就不反中了,而是得將經濟利益納入精算,方能調整最佳對華姿態,其實除了台灣,全世界的「懼中者」都是如此。

對中國大陸而言,最佳狀態就是在多邊主義架構下,所有國家都不選邊。以唯物觀點來看,能以經濟相依軟化政治衝突,怎麼看都划算,也才能創造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和平崛起條件。

五眼聯盟之中,美國不說,紐西蘭一向在國際政治上採取低調,不選邊的難度較低;英國則在脫歐後不能不另尋經濟大靠山自保,這個老朽王國也在積極敲門CPTPP,而一旦將戰略眼光放在東亞,就無可能凡事與中國對著幹,「澳加模式」將是英國政治姿態的參考座標,「閉眼」也是遲早的事。

剩下的就是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了,這是另一個故事,此不詳述。

看著「後川粉時代」每一個「一級川粉國」的慌亂,我漱口將口中蛋味清除,稍作回憶 —— 台灣綠營菁英在美國大選前還分析,北京希望川普連任,此看法馬上就被打臉,因為只有美國領袖改換成專業棋手,對北京而言才能降低不確定性,讓棋局恢復正常交手。中國最需要的是時間,競爭對手可預測,方能爭取時間,即便對方是不好對付的高手。

台灣的政治領袖是三流的,其所屬政黨是不入流的,基本沒有自創格局的能力,只有隨波逐流的份,故而台灣怎麼反中,在國際政治裡無足輕重。雖然會有些國際反共主流媒體不時會拿台灣問題刺激流量,但大象不怕蒼蠅擋路,該倒的,一定會倒。

澳大利亞莫里森政府最大特徵是反華,最後收場是「反不下去」,它象徵著川普模式的抗中手段,只是一場為時不久的高燒。拜登的抗中手段必須是全世界(包含中國在內)都能接受的,方能奏效,否則美國會萎縮得更快。

我現在開始懷疑「中國無法和平崛起」的結構主義論調,後戲還有得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