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的三个人
9月 30日,张艺谋最新电影《影》即将上映。连日来,该片的随拍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在不少城市进行了点映。不同于惯常的花絮,纪录片把幕后所有的电影人作为重要角色。庞杂的人物构成,1400小时以上的总素材量浓缩剪辑成95分钟的纪录片点映,1000∶1的成片比,使得这部揭秘影片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本身,有着丰富的读解空间。它是《影》的部分剧透,也是《影》的诞生史,能部分揭示当下中国电影剧组的生存状况,也能部分诠释 “张艺谋为何成了张艺谋”。
《影》最早起意于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但电影却大大脱离了原作。因为张艺谋坚持,要把“影子”推到叙事的主位。
好在张导的下一部新片已经开拍,那就下回再说,他应该舍不得退休的。
这期就来讲讲他最好的一部作品:《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福贵(葛优饰)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巩俐饰)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郭涛饰),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
我很喜欢这个字体,粗粗拉拉的血色,活着大多数时候是一种野蛮的力量。
这个故事我先看的是余华的小说,他用了一种很残忍的方式来赞颂人性光辉,比起另外两部《细雨中的呐喊》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显然有更强的力量,看完能让你好长时间缓不过来。
张艺谋打算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活着》还没有正式出版,别的不说,国师的文学鉴赏力绝对杠杠的,那个时代的导演们的平时都是读《十月》《收获》这种严肃文学刊物找灵感,现在可能刷微博的更多一些。
那时候的葛优也还没把自己完全献给冯小刚,还没成为大陆喜剧王,你要是让我现在想,提名20个演员去演富贵,我应该不会把葛大爷放进去。
电影版的《活着》并没有完全把小说里那种深厚的力量挖掘出来,因为都死光了的结局太过凄惨,对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堵了,这样温情化的处理也挺符合张导的性格,他并不是个特极端的人。
《活着》获得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葛优拿下了影帝,巩俐在里面也表现高光,一部电影成就三个人的高峰,这在华语电影的历史上不算很多见。
大上周我说要讲《活着》,有同学就说你咋胆儿那么肥呢?言下之意就是这部电影牵扯到了文革,可能过审有问题。说实话我也挺担心的,不过还好,算是顺利。
而且同学们,如果你仅把《活着》看成是政治电影,那实在是委屈了这部杰作,余华的本意也绝不止于此,《活着》展示的是更根源的民族性格,城头的大王旗是怎么变过来,是个相对浅的层次。
影片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观众身边一样。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此外,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好,二胡拉起的渺渺空间里,渺渺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泄而出了。
每次想起这个故事,我脑子里都会闪现出罗中立的那副名画《父亲》,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的富贵,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这张脸上的岁月刻痕才是《活着》真正要讲的,也就是“活着”本身。
所以,我还能说什么呢?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