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繁华的深圳中心居然生活着豹猫种群!
我之前说,广东的荒野是比较贫瘠的,至少说是大不如从前的。
不过我们依然在珠三角上游的西子江和东江水源地,也就是广东仅剩不多的林子里,发现了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动物,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动物们是都跑到林子里去了吗?城市里还有没有动物呢?
抱着这个疑问,我们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从成立以来,在深圳以及周边珠三角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基础性调查。
结果还是比较值得欣慰的,因为城市里面就有豹猫。
城市中心的豹猫种群
熟悉猫盟的朋友可能也熟悉这么一句话,豹猫是生态的底线。这一方面是说豹猫的适应力极强,另一方面也强调维持动物生境的重要性。
作为纯粹的小型肉食动物,一个地方如果有豹猫,就说明环境还凑合,吃的也够,人与野生动物还有共存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深圳的市中心发现了豹猫,大家都十分震惊。
深圳市中心的豹猫家庭
除了为深圳的环境依旧能养活豹猫感到惊喜之外,我们震惊的点是:这只是个位于深圳市中心的人工湿地,面积特别小,只有不到0.6平方公里,周围几乎全是人工的绿化带,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域,天然生境只占整个面积的不到20%。
要知道,传统的雨林里面,比如泰国的研究,一只豹猫的家域领地,要2-3平方公里。
但个体识别告诉我们这里的豹猫很可能已经形成一个家族。
个体识别显示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豹猫家族
拍到豹猫后,我们就在这个湿地这里安了20台红外相机。相机数据告诉我们:
在这里的豹猫确确实实是一个种群,并且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还拍摄到了这个豹猫家庭的活动——它们还在这儿繁殖,繁殖的成功率还挺高的。
那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么多豹猫?当然先是因为它生产繁殖的能力很强。
其次,深圳这种咸淡水交接的地方,底栖生物特别丰富,养活了大量的鸟类;再加上底栖生物本身都能为豹猫提供食物,鼠类等等密度也很大,所以豹猫的食物来源多样性特别高。
豹猫会上树
最后是豹猫强大的适应能力。
豹猫具有一定亲水性,它能很自然地在水边觅食、迁徙,也能频繁地利用比如道路、立交桥底下的绿化带、涵洞等等人工设施或区域来觅食、巡视领地,甚至会在一些涵洞里面居住。
而且我们还发现:豹猫爱活动的地方,流浪猫的拍摄概率就比较少;豹猫来得少的地方,流浪猫的密度就高。这似乎证明,豹猫比流浪猫强那么一点。
豹猫与流浪猫的关系
最早发现豹猫的时候,曾经很多朋友担心豹猫会把鸟吃少了。
但是通过我们监测发现,豹猫会驱赶流浪猫,流浪猫对鸟类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豹猫的存在反而会对鸟类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是生态系统之间非常有意思的自我调节机制。
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巨大危机
豹猫是我们在深圳一个特别激动的发现,其实这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城市正中央这样高度隔离的区域发现豹猫。
但是不是说深圳城市的生态环境就好得没边呢?显然不是。
讲到这里我要先讲一个背景知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郊野的天然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
硬化河岸边走过的豹猫
第一是生物量的巨大差异,野外的原始森林,和城市公园的生物量,差别可能会超过十倍,甚至有可能是几十倍。
第二,城市的环境比较单一化。对很多物种来说,机遇和挑战都存在。普遍来说,城市的外来入侵物种也特别严重。
第三,城市里动物的生境都很破碎。城市被道路、住宅割裂成一片一片的绿地。
对野生动物来说,生活在城市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的增加,这些变数也会造成林子的郁闭度改变、水热分布不均匀,甚至包括人类长期活动导致的土壤和水质变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城市野生动物来说,它们的食物跟野外生境的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比如垃圾场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食物来源地,但是传统的绿化带里可能就会变得找不到食物了。
举例来说,我们见到过一只被车撞死的小灵猫。小灵猫在中国南方地区都已经灭绝了,但在华南还是有一定种群。
路杀的小灵猫
小灵猫对开阔的次生生境,甚至比豹猫的适应能力更好,可是你在深圳城市里偏偏见不到它。
尽管尚未有定论,但从路杀看来,这可能还是人类活动的这块短板造成的。
因为道路分隔,野生动物生活的地方本来就很有限,如果一个地方的食物不够吃,为了活命,它们是肯定得通过马路去别的地方觅食——这大大增加了野生动物被路杀的风险。
即便不是路杀,我们也见过被毒杀的豹猫。有些菜农或者公园里会弄一个毒鼠屋——
本来是为了防治鼠害,然而导致了豹猫吃下毒鼠后二次中毒死亡——况且豹猫并不那么喜欢吃死去的东西,相反小灵猫就特别喜欢。
二次中毒的豹猫
所以小灵猫为什么没有能够在城市里面建立种群?要说它跟我们人类的行为全无关系是没什么道理的。
还有豹猫,生活在威胁日益增加的城市环境之下,它们的未来在哪里?这点很难说有多么光明。
城市、人类的活动以及带来的相关危险,依然是对野生动物最大的影响因素。
我就觉得,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像是一个木桶效应。
它不在于说自然本身的水热条件、土壤气候,也不在乎这个地方的区系,而在乎我们人类这一块短板有多长。
如何修复城市生态?
光说困境还不够,问题总归是要靠行动来解决的。
所以我们去年对整个深圳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因素做了一些调查,大概有这么一些结果:
一是物种入侵。
在深圳乃至整个南方,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外来入侵物种现象特别严重,这种生物多样性缺失带来的生态位的空缺,会被这些强势的外来生物占领,如白花鬼针草、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罗非鱼还有薇甘菊等。
上文所列的入侵物种
二是河道改造和硬化。
很多地方的河道改造修了陡直的河岸,甚至石头的地方用水泥封上缝隙,这样虽然能让洪水快速通过,但也失去了河岸的正常功能:为动物提供巢穴、为水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等等。
硬化河岸失去了生态功能
三是人工建设的隔离。
比如说深港边界有一片非常密集的铁丝网,这些铁丝网的孔特别特别小,小到连老鼠都钻不过去,对野生动物来说,这就是被强制隔离了,没办法通行。
铁丝网拦住了蟒蛇
这个问题严重起来,就是深圳和香港的直线距离不到50米,可是现阶段两边的物种组成已经有很大的差异:
深圳的赤麂快要灭绝,但对面还有很多;深圳梧桐山还有猪獾,但香港从来没有发现;香港还有穿山甲,但深圳已经几乎要没了。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去年在深圳东部的一些关键区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比如说被高强度车流量隔离的不同斑块、绿地之间,如果距离很短的话,我们建议可以在修建人行天桥或者交通通道时,在顶部进行一个复绿,然后做成这种连通型、复合型的廊道,让两个不同斑块之间的物种能够实现更好的交流。
廊道的复绿效果图
同时我们也建议,现阶段科技这么发达,其实可以通过,比如在一些地方建设人类无法通过,但是大部分中小型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的通道,来实现之间的交流,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科技设备在特定的时段来开启或者关闭这个铁丝网。
甚至关于人造物,我们还发现这些野生动物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它会对一些人工造成的地方利用特别高,形成一种奇妙的边缘效应。
比如说有些倒伏的铁丝网底下,会有平时喜欢躲在那种高高的、茂密的草丛里的白胸苦恶鸟穿来穿去;
在滨海的咸水地里修造的人工蓄水池,又给这片地方增加了淡水池这么一个微小的生境,很快就吸引了蛇过来生活,而池鹭又来捕食蛇,鸟类的多样性又因此增加了。
穿过铁丝网的白胸苦恶鸟
还有针对很多城市的林子单一化的问题,比如说相思林桉树林的改造,我们也建议通过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引入不同的乡土树种,增加食源性的树种,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在城市里,我们发现只要对生境进行一些人工优化,它会很显著地改善这个地方生物关系,要保护城市里的动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引入不同树种的设计
所以说对于城市野生动物,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上山穿林子地去跑野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公众意识的提升,城市里的动物理应是能够与人和谐共生的——毕竟我们的生命也已经交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有时候人的一些改变,我想,就足以城市给野生动物更多生存的空间。
关注它,爱护它,像爱我们自己那样,这便已然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