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为下架叫好,但它确实烂透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2020果然魔幻大年。

年初,我们还在为绝望中的影视行业发愁。

年末,观众就陷入了“谁是今年国产第一烂剧”的激烈讨论。

结局真不好说。

虽说把金庸名著改成国粹的《鹿鼎记》已尬出新高度。

可这后来居上的选手也自称实力战将。

你看,实时评分打个平手:

500

△ 上:《鹿鼎记》;下:今天主角

关键时刻,它还连扔两手“王炸”稳住胜果。

点名批评、全网下架。

500

500

Sir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谁知,片方临门一脚还来个战术后撤。

直接发文硬刚:

500

Sir也不赞成任何形式的强制下架。

但深扒下去,这烂剧的戏,是真过了。

如你所愿。

今天就推敲推敲。

雷霆战将

500

仔细看,《雷霆战将》的戏精之路从海报就开始了。

一行小字:

“根据《亮剑之雷霆战将》剧本改编”

哦豁?

Sir去查了查,都梁出版过的《亮剑》原著小说,的确有这个格式:

亮剑之blablabla。

可偏偏没有什么“雷霆战将”啊。

500

明明之前的通稿里都写着:“改编自《亮剑》原剧本”啊。

连剧名都是《亮剑3》啊。

500

Sir心想,不会吧。

好歹是个正规电视剧,不会蹭得这么明目张胆吧。

幸好,Sir在职员表里找到了原著作者都梁的名字。

等等。

“艺术指导”?

500

△ 截图来源:百度百科

那么,真相是……

这版《雷霆战将》,除了自己写上去的“亮剑”俩字,跟《亮剑》没有任何联系?

所以……

海报上那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我改编了我自己”???

500

剧本之谜还只是前菜。

《雷霆战将》暴露的国产剧通病,可不止一个“蹭”字。

01

开播前可是重头戏。

经典剧本加持(它自己说的)。

还打着“青春抗战”旗号。

500

先别笑。

抗战剧需不需要年轻化叙事?

需要。

真实抗战中有没有青春?

有。

但即使撇开“抗战”,剧组也对“青春”二字的理解出现了巨大偏差。

青春,就是把老演员换成小鲜肉?

500

青春,就是一边放炮一边谈恋爱?

500

Sir估计连郭敬明自己都没敢想,竟然有人在抗战战场上致敬自己的《小时代》。

不信?

Sir要曝光几张珍贵的历史影像了:

八路军军官在西式小洋楼里发号施令;

国军将领在听取战报的间隙端起一杯卡布奇诺,一口入魂后,淡定评价,“糖放多了”;

我们的主角大胜归来,不忘对祖国未来花朵留下霸总式的深情电眼。

生动诠释什么叫:寄予厚wink~

500500

500

网友、官媒、各大公众号,群起而吐之。

结果?

剧组瞬间兴奋起来,展示职业戏精嗅觉,毕竟有冲突的地方,就有表演空间。

连夜起草文章,回应质疑。

这速度值得Sir等新媒体人学习,回应看起来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服化道太假?

有图有真相,当时真有女兵穿裙子哦:

500

选角有问题?

拿出军史资料。

国共将领年龄对比,指出当时抗日军队的主力,以20-40岁的青年人为主。

战场喝咖啡、抽雪茄浮夸?

人家整个博物馆给你搬过来——

看,咖啡雪茄都是当时时髦产品。

还拉上别的影视剧作为侧面举证。

500

500

△ 姜文:我让你翻译翻译你还记仇了

最后才是大招。

举高民族大旗,奏起英烈之歌,为自己的辩解来一次主题升华。

500

呃……

Sir逐字逐句看完,只想说——

去,你,的,吧。

通篇文字游戏,还是一眼能看穿那种。

偷换概念、转移视线嘛,老招数了。

Sir举个例子:

上海十里洋场,曾是远东金融中心,繁华一时无两,这是民国。

500

内陆饥荒灾乱,饿殍千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只能卖儿鬻女。

这,也是民国。

500

要是讨论当时经济成就的巅峰,用上海举例无妨。

但要临摹战争真实、民族苦难,你还拿上海举例?

服装有没有历史原型?有。

国军军官有没有抽雪茄,喝咖啡的情况?有。

老一辈革命者,有没有既年轻,又帅,还高大威猛,有时出门还特别爱抹发胶,全身霸道总裁范的?

或许有。

甚至爱情,有没有一见钟情,有没有矢志不渝?

也有。

但Sir相信,再多的特例,也回避不了以下常态:

500500500

500

《雷霆战将》真正激怒观众的不是表面浮夸,而是骨子里的油滑

试图用少数去代表多数,用特例去掩饰真相。

尤其,用当下轻浮的态度,去诠释严肃的抗日题材。

Sir再举个例子:

剧中,独立团部队占领了大豪宅,国军军官带命令来征收。

冲突发生。

怎么发生的?

一边:你不让,我就踏平你独立团。

另一边:你态度不好,我就不让。

500

500

△ 必须点名表扬后面这位群众演员

这什么?

过家家?

来,看你的“前辈”怎么拍。

即使一样曾经被批评不够符合史实,即使也是爽剧路子,原版《亮剑》在应该传递态度的节骨眼绝不掉链子。

国共冲突如何展现?

双方先是一轮你来我往的电话沟通。

然后互相推诿,打掩护。

500

好不容易谈妥了,大家坐下来好好谈。

表面好酒好菜,和颜悦色,实际是鸿门宴。

一旦触碰到双方利益,扛个炸药包,不在话下。

500

导演极力渲染着当时国共双方暧昧而又紧张的“合作”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机警而勇猛的“李云龙”形象,才能立起来。

差距显而易见——

两部剧同样是把“抗战”,当做戏剧的幕布。

在《亮剑》这,它为人物搭起了真实而有效的时代舞台。

在《雷霆战将》这,它就是一块低龄闹剧的遮羞布。

02

虽然由于下架,你们已经无缘欣赏这部神剧的后续剧情。

但,作为完整看完前9集的Sir来说。

可能,也许,大概。

这回还真的得为他“洗白”一次。

别急着骂,耐心点。

把问题分开看。

这是一部烂剧么?

是。

但它真烂到全网痛批,勒令下架,死了还得踩上几脚,永世不得超生的程度么?

Sir摸着良心说,不至于。

与其说是观众对它这一部剧的恶感,不如说,它承载的,是长久以来,对“抗日神剧”大行其道却被放纵不管积累的怨恨。

不是辩解。

作为一部在2015年立项,在2016年开机的作品,在互联网信息日新月异,舆论风潮转向如此之快的今天,这其实是一部来自五年前的“活化石”

500

2015年是个什么时代?

——“抗日神剧”最后辉煌的时代。

跟前辈们比,这部《雷霆战将》只能称得上弟中弟。

忘了?

曾经出现在各大荧屏,霸占居家老人们遥控器的烂剧,雷到什么地步?

以下画面,绝对能载入华语烂剧编年史。

看发型。

2012年的《向着炮火前进》里,吴奇隆就是这造型。

500

且是全程、无死角地保持下来。

“头可断,血可留,发型不能乱”,就是当时的金句。

还标配皮夹克与机车。

加上狗牌,标准美军装扮。

更离谱的是——

500

你没看错。

摩托车上还改装加特林机枪,哥以一敌百不是传说!

耍耍帅,开开挂,这还是初级“雷”。

挑战你认知极限,才是“抗日神剧”们的宿命。

为了抗日,各种奇人异士纷纷出现,憋出了各种大招。

奇人一号:燕双鹰。

金刚狼的爪子,美队的身手,西部牛仔的装扮,套上一件抗日的外衣,都能给你整上。

500

500

超能力?

必须有,知乎网友@星河进行了详尽的总结:

500

照搬好莱坞那都算low的。

不得不说,当时市场的激烈竞争算是激起了国内影视行业的一个创意高峰。

奇人2345号,你根本想不到:

什么和尚、尼姑、宗教界人士、武林高手……拉开“全民抗日”的序幕。

500

甚至,还催生出国内各大编剧对牛顿第二定律集体提出质疑的叛逆思潮。

这些场景很难见到了: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炸飞机,枪斗术子弹拐弯,受辱后化身射箭高手,发明包子雷既能吃又能炸……

500500

500

那都不叫八年抗战(现在官方改成14年了)。

那叫日本军队花了八年时间才逃出中国啊!

现在懂了吧。

《雷霆战将》不过那一拨神剧大潮的时代遗产。

由于各种原因,侥幸活到现在播出,由于亮剑的原因获得舆论关注,却承受了不全是属于它的愤怒,被早早宣判死刑。

它“死”是死了。

反过来。

这“宣判”,就完全正确?

它在网友和舆论的助推下,显得汹涌澎湃,又同仇敌忾。

正义得就像——

那些“神剧”不曾存在过一般。

然而,很多人忽略一个现实。

在互联网之光照不到的阴影里,抗日题材仍是电视行业内的收视担当之一。

500

从收视巨头,到人人喊打。

是大众认知水平的提高?

还是说。

它们从未离开过舞台。

不过藏匿于另一种荒诞之中。

03

抗日神剧乱象,官媒批,网民批,连日本人也注意到了。

两年前Sir就介绍过一本书。

日本人岩田宇伯写的《抗日神剧大百科》

500

注意,人家不是嘲笑。

研究

作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作者耗时六年,认认真真解析了21部,合计678集,总时长30180分的抗日神剧,最后得出了结论。

坦白说,这结论Sir当时看得脸红。

他总结出这些“抗日神剧”,本质上——

“抗日喜剧”。

如果未来有人想要看看21世纪前二十年里,中国人的脑洞,文化尺度,思想边界……抗日神剧可能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无视科学,无视重力,无视时代背景,就不谈了。

更重要是:

它们可以披着“抗日”的外皮,挑战各种禁忌。

比如,抄袭与放飞。

美漫的,日漫的,漫威的,DC的,碟中谍,时装秀……

500500

500

只要能吸引眼球,管它哪里的,拿来。

比如,暴力。

杀人,分尸,流血,完全B级片尺度……

再比如,色情。

海天盛筵?情色诱惑?SM性暗示?

500

500

500

都是小case。

真正诡异在于——

这些一度被严肃针对的违禁元素,打着抗日旗号,居然都能过审。

荒诞吧。

比旗帜鲜明的反对更反动的,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比扛着红旗反红旗更可怕的,是某些有心人一面拉低门槛,一面又在出事后义愤填膺。

日本媒体还是客气的:

出发点并不是将这些抗日神剧视为反日宣传,而是作为一种搞笑的高度幽默。

反问我们自己:

抗日,是一件搞笑幽默的事么?

先别斩钉截铁。

还真有不同意见。

创造“包子雷”的《敌后便衣队传奇》的导演在采访中说:

过瘾就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打鬼子和杀汉奸就要打得痛快,杀得过瘾,要大快人心。所以用各种手段打出来的不一样战法,体现中国人的气慨和智慧!

痛快?过瘾?爽?

Sir觉得哪怕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看到这些字眼现在估计都气得发抖。

的确。

面对历史,我们需要尊重,需要敬畏,需要反思。

那不代表着创作上的死板。

回到《亮剑》。

2005年播出,至今稳坐抗日剧top1,豆瓣9.4。

500

今天依然有人批它不“真实”。

主角的江湖气,故事的过度冲突等,的确有夸张成分。

《亮剑》好在哪?

或者说,它区别于“神剧”的地方在哪?

由于预算不足,全剧几乎在冬天拍摄,寒冷的氛围与脏兮兮的质感,使得全剧的服化道非常契合抗战历史形象。

500

但这种脏,却有一个极重要的作用:

把“神”还原成“人”。

相当于过去把“三皇五帝的传说”还原成“市井街头的话本”。

别小看这个。

往往传颂千年的佳话,并不是历史楷模,而是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二次创作”,这恰恰是文艺作品的意义。

剧中李云龙就是这么个人。

爱骂人,说脏话,不爱干净,毛病一大堆。

500

这并不影响观众对八路军指战员的尊敬。

相反。

李云龙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敢打敢拼,重情重义,理想朴素,意志坚定,同时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向往的传统英雄形象。

500

它也没停留在塑造英雄。

《亮剑》豪不避讳地展现了抗日神剧的拥趸们可能不愿接受的真实。

包括但不限于:

抗日时的国军不全是孬种,像楚云飞;

日本侵略者,并不总被人民群众的机智打败,相反,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经常会遭到巨大伤亡,像山本特工队,赵家峪惨案;

以及,不论是八路军还是国军,都会出现叛徒,像朱子明。

……

总结来说,《亮剑》即使不完全“真实”,但它无限接近我们期待的“真实”。

解构权威,回归人性。

可15年后呢?

兜兜转转,又一部《雷霆战将》出现我们面前。

尽管它被下架了。

尽管,它在主流舆论中被骂惨了。

可它为何还能出现?

是谁在降低标准荼毒普通观众,又是谁依然在用轻松娱乐的口吻,消解整个民族的悲剧与伤口。

再者。

“它”还会出现吗?

Sir希望,这不只是一次群众“打假”式审判。

Sir更希望,这是一次对“真实”的追问。

什么是真实。

Sir始终认为,真实的前提,是面对我们自己的人性,并包容更多的人性。

最后Sir想引用一段话。

来自一个日本人,对自己国家侵略的反思。

这人你们都认识:

容易忘却‘加害’的国民性。战后德国对待战争的方式令人赞赏。他们公开承认自己的加害性,遗憾的是日本没有采取相应的做法。这是因为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国民层面,受害者的意识非常强。国民的个体层面是这样,日本历史自然也采取了这样的态度。是忘却了加害的记忆,还是把心一横,认为大家都这么做,将一切一笔勾销了呢?反正全体国民都转向了遗忘的方向。

——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