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台湾的统一民调

500

最近收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台湾近来民调倾向统一,这是不是个有利的信号?这个问题如果延伸一点,那就是民进党在上面越久,会不会更有利于民意倒向大陆。

首先要说明的是,台湾的各大民调机构,都有一定的政治立场,而因为有这种立场,他们的问卷设计都会有一定的导向性,因此精度存疑。不过通过交叉对比,可以增强这个情况的可信性,即不能否认民意有这样的变化。

但民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趋势和现象,台湾人真实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我倾向认为这是一种策略性反弹,道理和选举投赌烂票一样,我在情感上倾向你,可是你做的不好,所以我就投给别人,或者投废票。

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岛内的政治生态不只蓝绿,还有红,尽管大陆在台湾没有直接的政治机制联系,但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在两党都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缓解心头之气的最好办法,就是搬出大陆,教训两党,甚至借机谋求一定的利益。(当前岛内追捧第三势力也是这股情绪的反映,但台湾的政党结构决定了第三势力并无过多的成长空间)

所以,这种策略性反弹是功利性的。这也意味着,这种对大陆的认同基础不牢,一旦心头之气平复,或在利益上得到了满足,那么民意又会有变化。统一的合法性不能建立这种浅层的认同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融合要在统一之前,形成某种深层或者相对稳固的认同,虽然不可能完全达到和大家一样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只要能多积累一点,统一后的治理阻碍就会小很多。

当然,认同的构建不可能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在说明如何建构前,先回到一开始的延伸性问题。

台湾对统一的倾向提升,很大程度针对的是民进党,因为民进党的政策箱里有“台独”这个选项,所以一起打包反对。任何政党的政治蜜月期一过,大家不满情绪就会增加,一旦出现治理危机,再被反对党操弄,那么执政党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和执政党相关的都会被反对(台湾非黑即白的政治思维其实也很严重)。根据这个逻辑,在马英九时代,大陆很大程度上一直在为国民党背锅。

台湾未来的政治权力变化极有可能呈现“非国即民”的钟摆走向,所以民进党不会一直在台上,国民党一旦上台,统一的呼声会回落。但是,国民党不会有第二个马英九,他在目前的大佬里,对大陆的态度已经算积极,以后的国民党领导人在两岸问题上很难达到他的水平,大陆也未必能因为国民党的回归获得政治加分。同时,因为前面提到的选举周期性,随着国民党的政治红利逐渐丧失,大陆最后一样会躺枪。即便是民进党一直在台上,而且做得很烂,但一个和台湾公权力已经完全捆绑的“台独党”,较容易利用政治权力在社会方方面面布局,统一倾向在持续高涨后,终究会回落。

一句话,战略上两党不可信,还是要靠自己(战术上要合作),在统合问题上,大陆应该要有积极作为。

之前发帖时讲到,认同的构建依赖一定的机制,当时给出的是现代大众传媒的方式,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媒只是其中一个,再举一个大家目前争议颇大的机制——“让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家都是无利不起早,没有利谁跟你跑。从理论上讲,经济手段和认同的确存在正相关。欧洲人对欧盟的超国家认同,一开始也是从煤钢联营开始的。就台海领域,一些项研究表明,因为两岸的契作,台南学甲的渔民对中共的认同是高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虱目鱼这个东西在大陆其实并不好卖,是实打实的让利行为。当然,因为台湾政治形势的变换,包括虱目鱼契作等很多两岸合作项目已经叫停,所以再说大陆现在让利有点罔顾事实。

但是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让利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以受众考虑,让利可能会对中南部、中下层的民众产生较好的效应,但是对北部和中上层人士而言,马马虎虎,因为他们已经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对尊严的关注超过物质。

在我看来,过去的让利做得有些粗放,以至于大陆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政治上的红利回馈,反而让不少别有用心人士搭了便车。其实大陆从国民党执政中后期就开始做了政策调整,比如最常讲的“三中一青”,已经有了精细化的意图。其实让利不仅在台海,即便在内地,自治区享有的一些权利也是大于其他省份的。只不过因为台湾问题的敏感和之前粗放的方式,对台让利成为了舆论靶子。未来的让利肯定会走上惠台这样的精细化、精准化道路,只要让利不要演变成输血,那么让利在两岸统合间依然能发挥效果。(你追姑娘,成不成,也得先投入点吧,强上就难看了)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老实讲,两岸真正交往其实是从2008年开始的,此前那些交往不持续、也不全面。经验上的积累不足,会让对台工作有一定的波折。当然,一切的融合手段,追根究底还是要自己身强体健,所以无数领导和专家都会讲,搞好自己的事,台湾问题迎刃而解。波多黎各是美国的自由邦,多年来一直渴望成为美国的一个正常邦,为什么?因为美国人强,做美国人好棒棒。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位台湾专家问在座的台湾人,不想统一的举手——几乎全场;如果大陆是新加坡那样的国家,想统一的举手——大概一半;如果大陆是美国那样的超级强权,想统一的举手——几乎三分之二。

在大陆对台湾形成制度和价值优势的同时,台湾自身的衰败将强化大陆向心力的效果。如果要给出一个观测指标的话,我会建议看全台大选的投票率,投票率越低,代表对体制越失望。而县市选举因为容易受到人情网络的影响,不一定会反应台湾整个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当然了,我虽然一直在说文统、武统时机不到,但只是理想状态上的。现实的复杂性,使我们不能排除偶发性因素的影响。那也是一种时机,如果时机千载难逢,那么付出急于统一后的高昂治理成本是划算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当时雄三飞弹真的打到了福建,那么大陆便师出有名,台湾问题更有可能较早解决。但据我了解的情况是,当时福建反导系统已经开机,但反制措施在最后时刻叫停了。这一方面可能是算准了会有渔船挡枪,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层不急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

一口气噼里啪啦打了这么多累了,如果有什么遗漏,以后慢慢来补。有问题和有想法的读者,欢迎私信来交流(问候我老母的还是请在公共区域吧......),这样比较容易被看到。人文社科的乐趣在于,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总会有问题供我们来讨论,不同的思维和角度,会使思想变得多元和新奇。我也希望能从和大家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