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冬天怎么这么困
冬季到了,很多人都感觉被窝的魔力大增,难以起床。除了文化层面上的解释,人们的身体究竟在季节转换中会经历哪些变化?你在冬天为什么这么困?
-文字稿-
冬季日光变短、天气转凉,似乎人们经常会感到困倦,但是,人类的困倦程度真的和季节有关系吗?
大部分情况下,你我都知道,这只是因为文化因素,毕竟「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我们在每个季节都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偷懒犯困的理由。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不可抗力」。比如,人类在冬天为了维持体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自然要多吃多睡。再比如,长时间处于在封闭的室内环境,过量的二氧化碳也会让人感到困倦。
而在这些一句话就能解释的「正常生理反应」之外,如果每年冬天都能固定地感受到困倦、嗜睡、难以集中注意力又反应迟钝,也有可能是遇到了更麻烦的事。
有一种抑郁症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俗称「冬季抑郁症」,它会周期性的发作,每年冬天症状持续约4至5个月。也有少量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在夏天出现与冬天症状相反的躁狂反应。
这种精神障碍和光照情况密切相关,以美国的数据为例,在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州,只有1%左右的成年人确诊这种抑郁症,但是到了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这个数据则达到了接近10%。
有一种说法是,这种精神障碍的罪魁祸首是体内5-羟色胺(5-HT)的水平。5-羟色胺又被叫做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够影响人的攻击性、社交冲动、学习能力等。
阳光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清素水平,但是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身上,这种调节功能则失效了,患者的5-羟色胺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另一种说法则更关注褪黑素(melatonin)水平的异常。褪黑素在体内是5-羟色胺的产物,是在夜间分泌的激素,可以说是「睡个好觉」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人不想睡觉时则指向低警觉性和嗜睡。在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体内的褪黑色水平一直偏高。
还好,这些都并非不可干预,比如进行光疗。(警告: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季节性情感障碍,请向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这一点,对于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光照可以抑制褪黑素生成,但是要照度高于2000lux的明亮环境才能完全抑制褪黑素生成,夏季的晴朗户外照度为6万~10万lux,阴天的户外照度也有10000lux左右,但是室内灯光的照度很难高于500lux。所以说,在白天的时候还是多去户外走走吧。
不过,很多人也不是白天更困,只不过在早上起不来床。冬天的被窝比其他季节的更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说到生物钟了。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对于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控制机制的贡献,也就是通俗而言的生物钟。
这三位诺奖得主在研究果蝇时成功找到一组基因,控制着被命名为周期蛋白(Period PER)的蛋白质在细胞内于夜间积累,又在白天慢慢分解。周期蛋白基因失活的果蝇在实验中失去了昼夜的节律。
之后,人们又在哺乳动物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基因片段。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次循环周期接近于24小时,但并不精准。不过人体生物钟每天都和周围环境调表校准。而最主要的调表方式,就是依照光照。盲人群体更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的现象,但是,这不意味着有健康视觉的人生物钟就能完全和社会时间契合。
因为,在季节更替中产生了有趣的时间差: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基于所使用的时区安排的,这和所在地的「当地时间」有关,正午时间一直能和人们所用的时钟保持固定的距离。
但是在固定时刻的光照情况却随着季节改变而变化,日出日落和正午的时间差并不固定,纬度越高的地区越会出现夏长冬短的白昼。
以我国纬度最高的漠河北极镇为例,其日出时间在夏至约为北京时间3:20,而在冬至日则约在8:05。那么人体的生物钟究竟是根据哪个点的光照来矫正的呢,日出、日落、还是正午?
日出时间最为接近我们身体的选择。人类的褪黑素分泌周期和直肠体温周期等,都在日出更晚的冬天向后推迟了。对应的,冬天在固定时刻起床的人们,以人体生物钟为参考,起床时间是一天比一天早。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先们,大概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人类这个种族在未来会划分出这么多固定的时间节点,然后分秒必争。不过,如果像一些欧美国家那样直接用冬令时、夏令时两组时区,强行调表,则又会引起其他的问题,但是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