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演技不好,但我还是认为这版鹿鼎记最好,有人同意吗?
【本文原标题为“鹿鼎记版本之争”,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鹿鼎记这个小说多次翻拍,因为张一山的版本大家就开始有讨论起哪个版本好看了,我其实是很纠结的,我认为黄晓明版最好,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不同意。
因为我看剧主要看的是剧情,金庸武侠和古龙武侠和现在这些武侠都是不一样的。金庸本人是不愿意写武侠的,但是他的报纸最后还是要靠他的武侠小说来带销量,所以金庸武侠有一种和其它武侠小说人的区别,那就是古典文人那种思想代入,我一直都知道黄晓明鹿鼎记演技不好,但是只有这一版把鹿鼎记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了。
首先韦小宝这个人是一个充实而孤独的人,他有七个老婆,曾柔最简单,是纯粹的战利品,沐剑屏涉世不深,即是被韦小宝哄骗,又是基于现实的选择,方怡从来都是在利用韦小宝,最后根韦小宝很大程度在于苏荃,苏荃是个权利欲很强的人,洪教主倒台后她能扒到最有权力的人就是韦小宝,建宁公主则是玩闹心太重,同时很大程度上选韦小宝是为了对抗奉旨远嫁。至始至终,只有双儿勉强可以讨论两人感情这种事情,但是也不能太涉入,因为双儿奴仆心太重。
而韦小宝的朋友们,天地会青木堂一开始就是利用韦小宝这个傀儡来防止内讧,陈近南利用他来干事业,但是在义上还是做的有底线的。神龙教有明显的妥协投机成分,最不用讨论。康熙从交心到逐渐转变。
可以说韦小宝那种身边热闹,内心孤独的复杂情绪是原著所追求的,很多人觉得黄晓明这个选角就有问题,我觉得相反,黄晓明没有演技,但是韦小宝就应该由一个看上去很沉稳的人来演,这样才能体现他左右逢源如履薄冰的处境。
金庸武侠小说的很多都有后记,后记是金庸写书是真心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存在很多古典文人对于理想主义的超现实追求。但是不符合现实对于真正的政治是不好的但是对武侠就不一样了,因为武侠小说就是成年人的童话。
比如笑傲江湖后记写的是令狐冲的追求自由,然而只是从岳不群来自师傅的约束来到了任盈盈来自妻子的约束,终不得自由,金庸写到,真是因为这样,他对于任盈盈对于感情的付出写的很多,而令狐冲很少,令狐冲本质上不是喜欢岳灵珊而是喜欢小时候在华山上的美好时光。同时因为笑傲讲的是政治斗争所以全书不涉及年代因为这些可以发生在历朝历代。
鹿鼎记的后记对于思想描写很少,因为这些主要放在了第一回,但是还是有一些的,他所描写的是清朝康熙时代的故事,主要描写的时时代而非人物。这里指的可能是复杂的天地会和满洲朝廷,天地会这个组织绝非一笔一墨可以说尽的,这里不展开讲历史,作为一个有明郑扶持起来,但是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组织,是不能用那几个港版的那些黑社会斗争的理念来做的,香港导演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一切斗争拍成黑社会斗殴,这是我对陈小春版不喜欢的原因之一。而满洲朝廷作为一个延续二百余年的政府,在康熙时代最核心的就是权威的构筑,换言之,韦小宝和康熙的关系逐渐恶化不应该是分支,而应该是绝对的主线,必须承认黄版是做的最好的。
陈近南是这个小说最伟光正的人物,尚且如此,可以说金庸写这本书时就是为了写一个悲剧,明面上什么都有,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就像给韦小宝安排那么多老婆,实际原因就是给韦小宝一个风光的表象,在清朝那个时代没有三妻四妾是算不上风光的,你可以看到全书都在物化那几个老婆。
金庸写这本书明显是对标红楼梦的,虽然没达到红楼的标准,但是意境的确到了,而且今人的关注点也都一样。
红楼梦写的是兴衰,今人关注的是贾林还是贾薛,鹿鼎记写的是兴衰,今人看的是韦小宝的艳遇。
再说一下关于鹿鼎记的解读,和之前金庸的许多作品写人不同,个人认为鹿鼎记这部作品其实是“写事写史”多于写人,当然,“事与史”怎么解读,完全是金庸个人的认识,不做讨论,金庸在后记里说的很清楚【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 但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
如果说【鹿鼎记的思想内涵是表现充实而孤独的人】,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从金庸的经历,作品的成书背景来看,鹿鼎记主要写的是什么?
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妓院小厮,靠着溜须拍马,撒谎成性,周旋于各方大势力,化险为夷,否极泰来。不仅各方武功高强的江湖大豪拿他毫无办法,而且各种美女也被收入囊中,简直人生大赢家……
说下金庸的经历,金庸自述,曾于50年代求取外交部职务,被婉拒。而鹿鼎记成书于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之后,如果说天龙八部里面星宿派对老怪丁春秋的拍马描写只是浅尝辄止,那么笑傲江湖里日月神教也好,五岳并派也好,干脆就是贯穿全书了,同期大陆什么状况?
所以说,从金庸的角度,鹿鼎记本意绝非描写【孤独的人】,而是他嘲讽性质的【鹿鼎】二字。
并且,以他老派江南世家子弟的身份来讲,对韦小宝这种人,恐怕也是非常鄙夷的。就算写成了什么孤独的人,也只是经验老道,笔法所致而已,绝非作家有意。
当然,对比另一个真正满身书生意气的武侠作者梁羽生来说,纵观金庸一生,可谓圆滑。
吃鸡蛋不必管母鸡什么样,看小说也只管享受书中乐趣便好,无需理会太多。但很多时候,了解作者及背景,也会别有一番乐趣。
而随着时间推移,读者和观众对《鹿》的看点也转移,1984年香港版的《鹿》,当时的香港正值经济腾飞阶段,内地政治运动也平息,香港人当时最关心的或许是如何升职加薪赚大钱,所以作品更多展现的是如何闯关升官娶老婆,对政治、历史和武侠都涉及较少。
而1992年电影版的《鹿》,当时香港电影的巅峰期,而新派武侠和搞笑又正值最赚钱的题材,所以电影更多的是武功特技和把滑稽荒诞更夸张化的无厘头,爆米花电影的篇幅也容不下更多的了。
1998年版的《鹿》,当时的香港刚经历过1997年的金融风暴,底层百姓损失惨重从头再来,所以主角从奶油小生变成有点老气苦愁,剧情的关注点同样是升官赚大钱,但香港刚回归,也有更多的表现在两大势力下的无奈与圆滑。
内地2008年版的《鹿》,导演和制作团队的原因,更多的是关注历史和政治背景了,对主角的选择也不是对经典武侠形象的反叛,而是内地正剧主角的高大全,对时政一点即过,符合当时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2020年这版的《鹿》,内地网络文化兴起,短视频快节奏,功利性强,这版对配角刻画不愿多花一毛钱,三和四集就要求前期最大反派鳌拜和海公公领盒饭了,是众多版中最快,但是这版又是总剧集数最多的,所以后面应该是为了留给8位老婆更多时间,就安排老男人们早点狗带了,估计这版除了娱乐性和男女关系,也没什么的了。
所以这样随着时间看下来,现在我们的年轻人,除了娱乐至死,是不是还缺少了些什么呢。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记》可以翻出这么多的东西,影视作品人却要喂给我们最不需要的,或许这才是这版如此低分的原因吧。
虽然有点夸张搞笑,但是情节上没有大的bug,看起来比较通顺。
剧版中的陈小春版和张卫健版稍好些,但是也是瘸子里面挑将军,主角演技一般,让人容易出戏。
这两版对比一下古天乐的寻秦记,都是古装剧,高下立判~~~
和同是金庸剧的黄日华版射雕和天龙八部比起来更是差得远。
一直不觉得张一山的演技好,都是吹起来的~~
他演了快20年戏了,不觉得他还会有进步。
余罪是小说很不错,小说8分的话,电视剧最多6分~
演艺圈演技派不少,但是没有流量,资本不肯投资罢了~~
拿没有演技的流量当主演,是喂观众吃屎!
观众还之以“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