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女人的江湖史

历时三年,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在9月21日正式和全国观众见面。作为今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江湖儿女》力图给世界展示中国的江湖世界。肝胆相照,重情重义,才是江湖。但江湖,不仅仅是男人的江湖。

500

一个红色的搪瓷盆,管你是茅台、五粮液、郎酒还是洋河大曲,管你是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还是浓酱兼香型白酒,通通倒在一起。干了这杯酒,肝胆相照,“五湖四海皆兄弟!”

500

看着画面里都是老少爷们,但这其实是一部讲女性的电影,所以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应该叫《江湖女儿》而不是《江湖儿女》。2001年的山西大同,赵涛扮演的模特巧巧与出租车公司老板斌哥是一对恋人,斌哥每天在外面呼朋唤友,巧巧则希望斌哥重视两人的关系。她问斌哥“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又问“那我呢”。

500

她说自己不是江湖上的人,斌哥握着她的手对着荒野开了一枪,说现在你是了。再后来,巧巧为了保护斌哥在街头开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开始举着枪的人“背叛”了,反而是拒绝进入江湖的巧巧,守着江湖道义。她在出狱之后,千里寻斌哥,但正如贾樟柯在剧本创作时写下的两个词:一言难尽、五味杂陈,在电影中展开一段跨越17年的故事。

 

17年里,改变的不仅仅是斌哥和巧巧,还有社会,还有科技。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6种不同的摄影器材。贾樟柯这十几年一直用不同的摄影机拍不同的素材,有家用的掌中宝,有后面的HD、DV,有16毫米,有35毫米,一款数码摄影机,一直到现在的6K、8K高像素的摄影机都有。这些反映时代变迁的素材和拍摄器材,能更好地将观众带入真实过往。

500

贾樟柯觉得所有的新闻和所有关于新闻的解读,无法都代替电影带来的情感理解,电影在还原事件的感性层面上的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所以哪怕贾樟柯喜欢“记录”,他会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里抓取一个事件,坚信这样的节点会成为经典,最终成为像《苏三起解》那样的民族节点。

在电影创作中,他有自己的江湖义气,他向大众展现那些在时代发展中,并不是受益者的群体。在以前,他关注小镇青年小武,作为一个扒手,整日和孩子厮混,他被女朋友抛弃,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最后被手铐铐住,被人围观。在《江湖儿女》里,他关注意外走上江湖道路的巧巧。

500

在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时,赵涛讲述了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在中国有不少人到中年的妇女,嗓门变大,似乎显得“不体面”,但在自己和家庭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奋起反抗。“时间在她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们变得非常强大,这种人物是有血有肉的。”

 

 从想拍到现在即将公演,我们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江湖路。

剧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几番转换地点。故事在大同开始,巧巧出狱后从山西出发寻找斌哥,经过中国西南的三峡,西北的新疆,穿越7700公里的旅途,最会又回到了故乡大同。

熟悉贾樟柯的观众可以了解到他对山西和三峡的偏爱,在《贾谈》里他也承认了这种偏爱。对他而言山西是一个能调动个人经验的地方。长江周边的四川、重庆、三峡附近,因为它的水路仍然是繁忙的,我们可以沿着水路漫长地行走,我真的可以在水面飘摇,你很容易会有江湖感,这是一种最传统的行走。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骑马去长途旅行,但我们可以坐船,那个漂流感和古人是一样的。在《江湖儿女》里,他还选择了大西北。

500

在一次采访中,贾科长提到选择在新疆取景的原因,和电影“江湖”主题有关。

什么是江湖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江湖中人就是在四处漂泊。所以,当你要去讲述一个特殊的群体——所谓“江湖人士”,我不得不首先去考虑他的活动轨迹。在电影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就与他们的移动轨迹有关。他们从山西到了三峡,又从三峡到了新疆,所谓“闯江湖”。恰恰这种移动,也对应着这些年为数众多的国人四海为家的经历。

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对时间、对家庭、对情感有更多的关注。有时候不被看好的反而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成为支撑,从依附斌哥的“大嫂”,到最后的独当一面。巧巧的挣扎与成长,让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虽然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十足的江湖儿女。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