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案为何屡禁不止?6岁女童被虐背后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因素!
撰文|马海宁 贾紫聪 张霄
编辑|贾紫聪
“拜拜,小眼睛叔叔。”
坐在床上的6岁女孩童童,正咯咯地笑着跟拍客挥手。虽然脸被打上了马赛克,但从她说话的音调里可以听出,她现在心情不错。
家里的沙发上,“坐着”一排洋娃娃,墙角也堆放着不少儿童玩具,童童爱笑,也爱跟父亲撒娇。
如果没有看到她满身的伤痕,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她是个幸福的女孩。
热水浇头、钳子拔牙、打火机烧嘴、钢针扎腿、喂猫粮……全身数十处骨折,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被下达病危通知书。
10月25日,发生在抚顺6岁女孩童童身上的一切,引起了网民的愤怒。而造成这些伤痕的施暴者,就是她的亲生妈妈。
童童的遭遇被曝光后,引发了无数网民的愤怒,媒体的评论区很快被各种骂声攻占。也有网友问,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给孩子捐款。
此类虐童事件并非个例。就拿2014年上半年来说,国内媒体曝光了虐童案104起,死亡儿童47人,其中亲生父母是虐待儿童的主力军,占比49%。
在中国为何虐童事件屡禁不止?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桎梏,还是立法的瓶颈亦或是执法不严的痼疾?欧美国家在保护儿童方面立法与执法上,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6岁童童被施虐,再次刺痛了国人
10月25日,在辽宁抚顺,6岁的童童被亲妈及其男友狂虐3个月,被送医后曾被下病危通知书。
在媒体曝出的视频中,童童头发脱落,门牙缺失,膝盖有烫伤……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几块完整的皮肤。
童童是个父母离异的孩子。2018年12月父母离婚,童童被判给了母亲,但期间一直是父亲在带,直到今年1月1日才到母亲身边。
5月22日,童童的姥姥接到童童母亲的电话,说孩子洗澡烫伤,又滑倒把胳膊摔骨折了,住院没钱医治,让姥姥送钱过去。
姥姥赶紧借了5万块送去医院,当时她还不知道真实情况。直到检查时,才发现童童的腿上有一根针,医生察觉孩子可能遭到了虐待,建议姥姥赶紧报警。
手术前十分钟,姥姥问童童胳膊是怎么弄的。童童说,是爸爸掰碎的。
姥姥又问,怎么不跟姥姥说呢。童童说,如果告诉姥姥姥爷,那她就“死定”了,姥姥姥爷也“死定”了,全家都“死定”了。
童童所说的“爸爸”,就是她妈妈的男友,一个刑满释放人员。
四岁学舞蹈,也曾上台演出。五岁打乒乓球,水平在同龄孩子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童童曾梦想着当一名画家,还想去做游泳健将。
经医院鉴定,童童的伤势被定为重伤二级。经检查,童童全身多处骨折,几乎是有骨头的地方就没有完整的;毛囊坏死,坏死的地方再也长不了头发了。
在住院期间,童童家负债十多万。出院后,童童在家通过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每天上药得花费200块左右。
社会紊乱型人格的继父和“分离焦虑型”的妈妈
童童的亲生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现已停止工作,全天在家照顾孩子。
童童被虐待的事情曝光后没几天,家里就挤满了来捐钱捐物的人。他们有的进门直接塞钱,有的买来玩具和牛排;抱着婴儿的妈妈,加了微信红包转账;音乐老师送来了小琴,说等孩子病好了就免费教她弹琴。
截止到10月29日下午两点,童童的医保卡上收到各方捐款共计156万。父亲决定关闭捐款渠道。
收到捐款后,童童父亲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有救了,能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了。他说,善款得善用,孩子的病好后,剩余的钱都会拿去做公益。
此时,童童的身体已经在逐渐恢复,以前全身缠着纱布,上药要上四个小时,每次上药都哭得撕心裂肺。虽然现在每天还是要上三四十分钟的药,但比起以前,已经是好了不少。
“我都不敢想象她是怎么忍受过来的,咱们成年人来讲,这些伤都忍受不了的,都不一定能活。”童童的父亲一边换药,一边叹气。
“我力气大!”童童冷不丁接话,咯咯笑着。
童童还跟父亲撒娇,说现在就是好日子,正常没有病的话,就要去吃牛排。
“只是现在没有牙。”
在律师的帮助下,童童的父亲提出将申请剥夺其母亲的监护权;姥姥也明确地说,将到公证处立遗嘱公证,剥夺她这个犯罪女儿的继承权。
日前,童童的妈妈刘妍彦及其男友均已被刑拘,父亲被改为法定监护人。
在公众都在谴责童童的亲妈及其男友“残忍”、“丧尽天良”时,他们的邻居却说,童童的继父“稳稳当当”、“挺有礼貌”,会带童童出去玩,跟她开玩笑。童童也是跟他的。
邻居表示:从来没见他骂过童童。至于童童的母亲,不爱吱声,即使被男友骂,也不吱声。
心理咨询师马铭对这起事件做出了分析。童童妈妈的男友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具有社会紊乱型人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人在情感上极其冷漠、自私,心理扭曲,极易挑战社会规则。
而童童的母亲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她面对亲密关系的分离,有强烈的焦虑感。为了避免这样的焦虑,她纵容了男友的行为。她的纵容,其实是一种情绪发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前夫,对家庭,对自身的不满。
在给童童的姥姥发威胁信息的时候,她说“事情都是我做的”,维护男友的意图十分明显。她对于男友的情感,应该是怕和依赖兼具的。
孩子又该被怎样保护
从法律上来看,法律对虐待罪的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伤和死亡的,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们暂且不对刑法的惩罚力度做出评判,单从虐待罪实施的前提来看,亲告罪不告不理,也就意味着虐童事件必须由亲人提起诉讼,才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儿童又怎样主动提起诉讼呢?难道真的要重伤被提起公诉,事情才能得到解决吗?对此可以借鉴美国关于反虐童的一些法律和措施。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儿童安全投资法》将授权10年内花费50亿美元,扩大联邦调查局的反虐待儿童部门,让美国失踪与受虐儿童中心(NCMEC)雇佣更多的调查员和治疗师;并增加对州和地方一级针对儿童的网络犯罪的工作组进行特别资助。
对于最有可能接触儿童和发现儿童受虐的人群设立强制报告制度,对于医务工作者,学校工作人员和社会上与儿童密切接触人员实施强制报告制度,面对以上的情况,父母也应该被列入强制报告人员列表。
这些措施中国均可借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防盗门成为家庭必备,邻居走动日益减少的今天,通过外部的力量监督家长,保护孩子显得尤为重要,也尤为必要。通过设立专门举报箱、社区工作人员不定期走访的方式去预防虐童;开设专门的心理诊所,为已经受到伤害的孩子提供心理治疗,帮他们走出阴影。
除了具体措施外,美国在法律上也是严惩虐童罪的施暴者,情节严重的可被判处终身监禁。
知名刑辩律师张晓玲认为,我国虐童事件频发的根源主要集中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上。除了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份内的事的传统观念使然,基层执法人员往往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等,因此处置时还不够及时有力。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也认为,针对父母伤害孩子问题,要让法律发挥足够的威慑功能。在父母伤害孩子问题上,法律的威慑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佟丽华分析有些案件中,会认为父母伤害孩子有情可原,导致惩罚太轻。需要注意的是,应注重区分虐待、故意伤害、故意杀人三个罪名,对于打死打残儿童的案件,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不能按照虐待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