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东北局的纪要截图,看看当年志愿军吃的炒面到底咋回事儿

【本文由“抬头就是阳光”推荐,来自《我吃过志愿军同款炒面,不用热水冲着喝会被呛个半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小作修改,顺便回应一下评论区的问题。第二页补充了部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对我军后勤面临的客观困难的描述。

上个东北局的纪要截图。

500

这段引自《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1986年7月第一版)第11页,《炒面煮肉会议纪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十八日)。

同样是书中收录的《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东北人民政府,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十二日)中有更为详尽的内容,怕截图太大转格式以后看不清楚就只截这段了。

其中在《几项规定》中提到了比例:1.确定炒面之基本成分为麦面粉百分之七十,高粱米粉(或苞米面粉、大米面粉)百分之三十,食盐百分之零点五(每百斤加盐半斤)。

而在书中《朝鲜西线后勤兵站军需补给工作检查报告》(总后勤部军需部,一九五一年一月三日)

对炒面饼干的成份描述如下:

500

几份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掺入杂粮,我自己没吃过这样的炒面,无法评价,但的确不能拿纯小麦面进行比较。

我说“是拿杂粮炒的”不太严谨,以上。

————————————分割线————————————

我说过,我不知道史书上记载的炒面好不好吃。如果史料没有详文记述,我何必去反驳一个拿炒纯白面和混入杂粮的炒面面对比的人呢,不是只有什么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才吃过炒面。

正是因为前期战争准备不足,我们的战士吃了太多的苦,所以后来后勤才会补偿式的提高标准。

500

500

以上两张截图截自《部队对军需工作和后勤其他方面工作的意见(节录)》(总后勤部军需部,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八日)

附上百度百科对51年8月18日以前的战况的简要记录:

【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至6月10日前后结束,历时50天,战役的结果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附近地区打退到汉江南岸地区,但又被“联合国军”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联合国军”8.2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8.5万余人。】

【第二阶段

从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6月23日   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1951年7月10日   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

在第一阶段,我军拿下汉城以后,苏联方面正式签订援助协议,前两次战役有多苦,如果水友们有兴趣我可以再上传几张此书扫描件中收录的文献。


首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中对这一阶段情况的总结:

500

下面三张是《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专业勤务》(后称《经验总结》)中军需勤务的部分总结:

500

500

第一、二次战役阶段

500

对前五次战役阶段的总结

之后上一张《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篇》中《供应工作检讨及对前方半年的初步供应计划》(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日)检讨部分的全文截图(提醒一下,这是阶段性的检讨,不能作为对这段历史的总结,既有没有暴露出来的自身问题,也有没有反映出的客观困难):

500

对于这一阶段的缺粮的问题,志愿军广泛采用了向当地群众借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仍旧存在困难,《朝鲜地界粮食情况》(志愿军司令部,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在第四次战役以前的电报如实反映了这个问题,即至迟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朝鲜群众的存粮已经无法满足我军的战备需求:

500

前两次战役阶段,是我军后勤从在国内作战环境、传统的补给方式向国外作战环境、现代化后勤补给方式过渡调整的初步阶段,粮弹是第一级别的军需物资,九兵团因为需要轻装行军驰援42军,部分师(其中27军本身配发的高寒地区棉大衣都不足)留在鸭绿江岸的棉衣都没运到,这个大背景下,在粮食和弹药运输冲突时,优先满足弹药需求,并从朝鲜群众那里筹措粮食,也是在为了保护我东北乃至全国大环境安宁的生产生活的使命下解决客观问题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500

谨以此图向先烈致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