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蚌埠召开

  10月29日,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在蚌埠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禹会区人民政府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大学、南海博物馆、嵩山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五所的共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兵主持。

500

会议现场

500

 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兵主持会议

  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王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伯谦先后致辞。

  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王诚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学习交流会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期盼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发表真知灼见,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建言献策,希望本次交流会能够形成学术共识、促进淮河流域考古发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500

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王诚致辞

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致辞

50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致辞

  陈星灿所长在致辞中说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列入准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支点,自2006年全面发掘以来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和收获都离不开蚌埠市委、市政府和蚌埠各界人民的鼎力扶持。2020年“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的考古工作成果斐然,极大丰富了禹会村遗址的内涵。此次学术交流会的召开就是要对禹会村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进行全面的检阅和展示,在充分体现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事业的指示精神的坚强决心的同时,更要通过大家的考证和探讨,进一步明确禹会村遗址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进程以及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动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希望以此次学术交流会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以禹会村遗址这个淮河流域唯一的夏文化研究基地为依托,全面展开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致辞中谈到,对于“大禹治水”这样重要的古史传说,要实事求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考古学方法进行论证研究,另外,随着各省市地区相关考古文博机构迅速展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来,效果立竿见影,如河南省已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增加30多个编制,考古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专家主题演讲环节

主持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

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东博士:《蚌埠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

500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最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其列为探索江淮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支点。2015年以来,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双墩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遗址北部定居生活,龙山文化时期聚落规模达到最大,核心区发现了面积至少18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2020 年,为响应“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的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了解剖发掘。2007~2010 年禹会村发现的大型礼仪性建筑(“祭祀台”)实际为龙山文化城址东北城垣部分, 考古发掘主要围绕城址东北角展开。分别对北城垣东段和东城垣北段进行了解剖,两条探沟揭示了北城垣和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内外壕沟的堆积结构。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充分体现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社会背景。

500

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 2020 年考古工作平面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禹贡>和最初的“中国梦”》

500

  《禹贡》主旨是以禹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的英雄业绩,将九州连接为一个整体,是推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极具中国式政治智慧的宣传方案。“禹迹”所到之处,如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迹覆盖的九州,使之成为与蛮荒之地迥然有别的文明世界。因为禹的功绩,九州成为一体有了充分的理由,一体的九州由一个像禹一样的圣王统治、四方朝服纳贡也有了充分的理由。那么,最初的“中国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何用考古学认定?李新伟研究员认为,通过“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各文化区逐渐认识到拥有共同的世界,在考古上,其所在的文化区域应表现为“天下之强者”的特点,有考古资料证明“社会上层”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知识和容纳四方的胸怀。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形态与结构》

500

  长期以来,史前城址一直视作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变迁及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方面。海岱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史前城址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史前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及文明社会的形成。栾丰实教授介绍了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发现和特征,其中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特征为城址形制均为环壕城,筑城技术以堆筑为主,版筑用于特殊位置,还要有专门的排水设施,城址的空间分布多见于交通干线上等特征。此外,还介绍了城址的宏观、微观形态和结构。其中,他谈到龙山文化处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晚期,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其聚落形态呈现出“都(城址)、邑(环壕聚落)、聚(普通聚落)”的金字塔状结构,表明龙山文化时期已经产生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接下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主持座谈会。

500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上谈到,各位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从不同视角解读禹会村遗址,为推动禹会村遗址的深入发掘及研究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和学术支持。但是接下来的考古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探讨和确定,更要做好“考古中国”项目的申报,公共考古的开展等工作。

500

会议合影留念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禹会村遗址。

500

  据悉,禹会村遗址大部分区域被现代村庄占压,严重影响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考古队下一步计划借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契机,首先揭示龙山文化城址的地下埋藏状况,通过城垣、城门和壕沟水系等结构信息初步厘清城址的布局,重点解决城址的始建、使用和废弃年代。而后,选择城址外围遗迹的发掘揭示整个聚落的有机联系。在发掘过程加强多学科合作,尽可能充分的提取聚落生活的其他信息,同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系统的基础信息。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